文章出處

從1950年到1952年間發生的朝鮮戰爭可以說是中美兩國軍隊以流血的方式進行的一次“軍事交流”。60年來,交戰雙方都在不斷總結這場戰爭中的得與失。雖然美軍在這場戰爭中遇到過慘重的失利,但其戰略戰術上的成功之處仍然值得各國軍方學習。

靠數據分析得出志愿軍“禮拜攻勢”規律,李奇微力挽敗局依賴運籌學

志愿軍的戰略戰術多來自中方高級將領的頭腦,而美軍則更依賴嚴密的戰場分析體系。

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剛上任時恰逢志愿軍第3次戰役進攻的高潮,美軍出現潮水般的撤退。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美第8集團軍運籌小組通過收集志愿軍入朝參戰后與美軍交戰的全部戰斗記錄,發現了一組至關重要的數字:從1950年年底到1951年年初,中方軍隊3次大規模攻擊持續的時間都是8天。

運籌小組敏感地意識到,出現這種狀況并非巧合。通過查閱相關情報資料,運籌小組發現“8天“這一數字是由志愿軍的后勤補給方式嚴重落后,加之美國空軍強大的空中封鎖,致使其戰斗物資往往只能支撐一周的作戰行動。一旦糧食和彈藥消耗殆盡,攻勢只能被迫停止。運籌小組由此得出結論,志愿軍從發起戰役到戰役結束最多持續一周時間。

李奇微頭腦中隨即形成對付志愿軍“禮拜攻勢”的有效方法:當志愿軍兇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聯合國軍隊再將強大的反擊力量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的志愿軍反撲上去,把志愿軍死死纏住。按照這個思路,李奇微分別于1951年1月15日、25日、3月7日連續發起了代號為“獵犬行動”、“霹靂作戰”、“撕裂行動”的3次進攻作戰。

1951年3月14日,經過“橫城戰役”、“砥平里戰役”等一系列作戰行動,最終于深夜,聯合國軍隊重新占領了被志愿軍奪取的漢城,一舉扭轉了聯合國軍隊的頹勢。

今天,隨著作戰要素和單元的不斷增加,軍事系統愈來愈趨向復雜化,任何一位指揮員都難憑一己之力勘破戰爭迷霧,只有通過科學的計算分析,才能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

志愿軍3炸水門橋可歌可泣,美軍“堅韌和執著”的機械化精神驚天動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交戰雙方在水門橋上展開的破壞與反破壞斗爭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水門橋位于古土里以南5.6公里,跨度8.8米,兩端是懸崖,橋下是萬丈深淵。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一旦橋被炸毀,過往車輛只能被堵截于此。戰役雙方都看到了這座橋的巨大價值,展開了一場炸橋與修橋的反復對抗。

12月1日,志愿軍第60師炸橋小分隊穿插到水門橋附件,將水門橋炸毀。但是美軍陸戰第一師第一工兵營迅速將其修復。12月4日,志愿軍小分隊趁黑夜第二次將美軍架好的橋梁炸毀。美軍陸軍第10軍第73工兵營又在原橋殘留的橋根部架設了鋼木橋梁,使其恢復通行。

12月6日,志愿軍炸橋小分隊索性將美軍新建的橋和原橋的根部徹底炸掉。

就在美軍幾乎陷入絕境時,陸戰一師的工兵參謀兼第一工兵營營長帕特里奇中校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請求總部空投橋梁組件,然后再架橋。

美軍強大的后勤機構立即開始運轉。日本三菱重工連夜制作了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梁,用8架C-119運輸機在7日凌晨運往1000多公里以外的朝鮮水門橋附近,21時30分用巨型降落傘直接空投到美軍狹窄的環形陣地里,其中6套安全落地。

經過一天的緊張施工,陸戰第一師的工兵部隊在8日16時架起了一座可以通過所有重型裝備的臨時橋梁。當晚18時起,美軍1000余輛車和坦克大炮,順利通過橋梁。過橋后,美軍炸毀了橋梁以阻止志愿軍的追擊。

事后,志愿軍在總結這次戰斗時曾表示對敵估計過低。實際上,這是一場人力思維與機械化思維的碰撞。志愿軍指揮員從己方人力保障方式出發,認為經過3次破壞,美軍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修復一座鋼鐵橋梁。但美軍創造了奇跡,而奇跡的產生正是基于美軍的堅韌執著和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機械化優勢。

上甘嶺戰例同登兩軍講臺,美軍以敵為師拋棄消耗戰

在中美雙方軍事院校的教材中,“上甘嶺戰役”都成為經典戰例。這場戰役自 1952 年10 月14 日始,至11 月25 日結束,歷時43天。美韓軍共投入步兵10個團加兩個營,共6萬余人。另有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余門,坦克170余輛,飛機約100架,消耗炮彈190余萬發,航空炸彈5000余枚。志愿軍先后投入了兩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11個炮兵營,一個火箭炮營,共計4.3萬余人,一共打炮彈45萬發。

這次行動被命名為“攤牌行動”,其策劃者為第3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計劃傷亡人數為250人。但戰役一打響便處于失控狀態,大大超出了交戰雙方的預想。

根據赫爾辛基軍事學院披露的資料,開戰第一天,美方即投入了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200架次飛機,投航空炸彈600枚,發射炮彈30萬發。中方應戰的是15軍的兩個連另加一個排,消耗40余萬發子彈和近萬枚手雷。志愿軍當天死傷550人,攻方傷亡1900人。結果,原本雙方都以為是一場小規模的攻防戰,而后來卻演變為一場慘烈的肉搏。整個戰役志愿軍陣亡7100人,傷殘8500人;聯合國軍陣亡11300人,傷13600 人。

戰后,交戰雙方都在總結這場戰役,而出發點卻完全不同。我軍從中總結出精神力量足以支撐血肉之軀對抗飛機大炮。美軍則看到了機械化部隊在“近戰”、“夜戰”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美軍從此開始大力發展夜視技術和防彈技術,注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避免消耗戰。

經過數十年調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創造出以數百人傷亡代價摧毀伊拉克幾十萬軍隊的戰爭奇跡,其過程摧枯拉朽,沒有一場消耗戰。美軍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支軍隊都有短板,關鍵在于如何憑借自己的優勢主導戰爭形式,使其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

朝鮮戰爭就是拼后援和后勤,美軍的后方遮斷與志愿軍打穿插異曲同工

朝鮮戰爭中,交戰雙方都認識到后援和后勤的重要性,并圍繞阻斷對手后援展開了一次次較量。

受武器裝備的限制,志愿軍主要采取穿插迂回的戰法,把目標選擇在敵人后方安危相關的薄弱點上,通過占領這些要點打亂美軍的部署。

美軍則憑借其空中優勢,把破壞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作為其最重要的作戰任務之一,對朝鮮北部的交通運輸線進行長期的戰略性狂轟濫炸,企圖使志愿軍前方部隊陷入缺糧少彈的困境,不攻自破。

美軍的具體做法是,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劃定一個阻滯地帶,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毀滅性轟炸,切斷志愿軍的后方交通線,破壞志愿軍的前后方聯系,窒息其作戰力量。美軍把這種戰略性轟炸稱為“絞殺戰”或“空中封鎖戰役”。

1951年8月,美軍以其在朝空軍的80%%開始執行“絞殺戰”計劃,半個月內炸毀鐵路橋梁165座,線路450多處。到8月底,1200多公里的鐵路線,能通車的線路僅有290公里,公路也受到嚴重破壞。9月以后,美軍由普遍轟炸改為重點轟炸,每天出動500架(次)以上的轟炸機,重點轟炸清川江橋及其以南鐵路樞紐地帶,朝鮮北部鐵路運輸幾乎癱瘓。雖然志愿軍后來實施了反“絞殺戰”,但后勤供應在長時間內仍處于一種較低水平,增加了志愿軍組織大規模戰役的難度。

美軍實施的后勤“絞殺戰”,實際是用火力切斷后方支援和聯系,孤立正面戰場的志愿軍,以獲取作戰優勢。這種火力控制思想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對伊方通信系統的打擊、在科索沃戰爭中對南聯盟工業體系的破壞,都可以看作是火力控制思想的升級。美軍正是通過對后方目標的打擊,從整體上削弱了對手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意志,從而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壓倒性優勢。

從朝鮮戰爭起,美軍培育出總結失敗、不斷創新的傳統

朝鮮戰爭中,美軍挾二戰橫掃德、日之威,卻受挫于裝備落后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也正是從這場戰爭起,美軍收斂起目空一切的驕狂之心,恢復了一支軍隊應有的理性,開始了迄今為止仍未停止的總結、反思、創新、提高的循環發展過程。

自此,對戰爭行動中的得失成敗進行深刻系統的總結成為美軍不變的信條。每一場戰爭或較大的軍事行動結束后,美軍都要進行專門的評估和分析,發布官方總結報告,直言失誤和不足,提出新的軍事理論。

如越南戰爭結束后,美軍不僅對其失敗進行了深刻反省,還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和建軍思想,拉開了改變世界軍事格局的改革大幕。針對入侵格林納達行動中三軍通信不暢、協同不力的情況,美軍又提出,必須提高軍種之間的聯合作戰能力。在海灣戰爭中,美軍不僅檢驗和實踐了“空地一體”作戰理論,戰后更提出“全維作戰”、“信息戰”、“精確戰”等諸多全新的作戰理論和概念。

近年來,美軍更是把這一傳統發揚得淋漓盡致,其發動的每一場戰爭不但成為其檢驗作戰理論的試驗場,還是其進行作戰理論創新的發源地。美軍這種直面得失、善于總結的做法,值得全世界的軍隊借鑒。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24/59786.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