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盧布林聯合以后,選舉會議變得正規了。國王變成了共和國的一位官員,而不大像封建歐洲的其他君主。

·接上文·



蘭在它的早期歷史中,主要是跟匈牙利人和波希米亞人聯姻,跟日耳曼人發生關系。當時神圣羅馬帝國在東部是沒有邊界的,像十九世紀的美國西部一樣。美國在東部跟英屬加拿大有明確邊界,但是在西部跟英屬哥倫比亞之間就沒有明確邊界,因為那是一片荒野。從理論上講,波蘭的諸公國和諸王國實際上也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藩屬,只是宗藩關系比較松弛而已。神圣羅馬帝國在東部沒有明確的邊界,最初的波蘭公國和王國也樂于利用這一點給自己提供外交上的方便。但是安茹家族在波蘭加冕以后,波蘭就變成了正式的王國,它像匈牙利王國一樣,跟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各公國,例如波希米亞之間,就劃出了一條比較明顯的邊界。波蘭的國王盡管在此后的幾百年內仍然跟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特別友好,但是他們不再是神圣羅馬帝國的諸侯了,也不再參加神圣羅馬帝國的國會和皇帝的選舉了。同時,波蘭人開始跟東北方向的立陶宛人、東南方向的摩爾達維亞人發生邊境沖突,這兩個大邦在中世紀早期和中期都是邊界不明確、非常有開放性的大邦,因此有極大的開拓余地,因為領地的關系產生了眾多的糾紛。

神圣羅馬帝國

hhh對于波蘭貴族來說,他們實際上是面臨著一個外交路線上的選擇。如果他們繼續他們祖先的路線,加強跟波希米亞人和薩克森人的聯系、跟日耳曼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的話,他們就會漸漸地被引向西方,引向歐洲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文明程度比較高,錢也比較多,但是開疆拓土的余地基本上沒有。這個道理就像是魯國和齊國沒有什么開疆拓土的余地,但是燕國、趙國、秦國和楚國卻能夠開疆拓土一樣,也就是說,波蘭如果順著這個方向發展,它將失去它的邊疆性,新邊疆將不會屬于它。同時,由于波蘭更加德國化了,它跟東方的摩爾達維亞人和立陶宛人的關系必然會惡化。這兩個邦國很可能會異教化,很可能會東正教化或穆斯林化,或者保留原有的異教文化。總之,這樣是不利于整個基督教文明向東方擴張的。

14世紀的立陶宛大公國

hhh這兩條路線的沖突最后在雅德維加一朝得出了結論。雅德維加是安茹王朝最后一位國王的小女兒。最初國王駕崩的時候,應該是由大女兒瑪麗亞當國王的,但是大女兒跟基督教歐洲的親王西吉斯蒙德早已訂婚,而且已經成年,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將會主要跟她丈夫聯系在一起,所以波蘭貴族對他們感到不滿意,另外立了只有十二歲的小女兒雅德維加做波蘭國王。雅德維加跟她姐姐相比的主要好處是:第一是她的年齡很小,她當波蘭的女王,實際上就是波蘭貴族全面專政,把國王給撇到一邊了;第二呢,她還沒有長大到對婚姻問題能夠產生一個明確見識的地步,所以波蘭貴族可以解除她原先跟奧地利的威廉親王的婚約關系,給她另外找一個丈夫。這個丈夫就是立陶宛的雅蓋沃大公,他在跟波蘭貴族談判的時候還是一個異教徒,為了得到雅德維加的婚約他才承諾改信基督教的。

————

1、雅德維加(Jadwiga Andegaweńska,1373-1399),匈牙利和波蘭國王拉約什一世的女兒,父親死后和姐姐分別繼承兩國。為創建一個比過去與匈牙利更大的領土聯合和為大多數異教的立陶宛人打開改信基督教之路,波蘭貴族積極說服她結束與威廉的婚約,促成她與雅蓋沃結婚。1386年2月15日雅蓋沃在克拉科夫受洗,2月18日與雅德維加結婚,3月4日加冕為國王。

雅德維加成為女王

hhh從波蘭貴族的角度來看,波蘭貴族的權力和財富比起立陶宛的異教貴族來說要大得多,他們的文明程度要高得多。波蘭貴族完全有能力駕馭波蘭的王室,而立陶宛異教貴族跟立陶宛異教大公之間的關系是不明確的,缺乏規范性。如果立陶宛大公娶了波蘭的女王,自己搬到克拉科夫來住,就會產生兩種后果:第一,波蘭和立陶宛的邊境沖突就此消失了,波蘭在東北方向獲得了一塊巨大的新邊疆,基督教在這個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另一方面就是,立陶宛大公得到波蘭國王這個頭銜以后,可以極大地加強他在立陶宛國內的地位。隨著他到達立陶宛的基督教傳教士和波蘭文化,對于立陶宛的基督教化和立陶宛憲法的正規化會有極大的幫助。

波蘭紙幣上的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

hhh波蘭貴族和立陶宛大公簽署的聯姻條約,是后來波蘭和立陶宛憲法的第一個核心基礎。它包括的內容就是以下幾條:第一,立陶宛大公應該出錢補償威廉親王,因為威廉親王失去了雅德維加這個未婚妻;第二,立陶宛大公必須保證尊重波蘭貴族的傳統特權,未經波蘭貴族允許,不得對他們征稅、征集常備軍,不得干涉波蘭貴族對波蘭貴族進行的同儕審判;第三,立陶宛必須解決跟波蘭之間的領地糾紛和邊疆問題,把立陶宛東南部的某些領地轉交給波蘭。從這些條約的內容你就可以看得出來,第一個部分是波蘭貴族按照以前對付安茹家族的方式來對付雅蓋洛王室的,是保全波蘭原有的憲法結構和貴族階級統治的完整性;第二部分是外交性質的,波蘭和立陶宛聯姻等于是提高了立陶宛的文明程度,因此波蘭要索取一定的報酬,這些報酬主要就是設東方的領地、為波蘭打開新邊疆這方面的。

1526年的波蘭和立陶宛

1569年的波蘭-立陶宛

hhh波蘭和立陶宛通過聯姻的方式構成聯邦,但是在雅蓋沃王朝還在的時候,這個聯邦是不穩定的。雅蓋沃本人和雅德維加過了十三年的夫妻生活以后,雅德維加生了一個小女兒,就很快去世了,去世以后沒過幾天,這個小女兒也去世了。于是雅蓋沃一度心灰意懶,想要返回立陶宛。因為他和波蘭之間的關系是依靠雅德維加個人來維持的,雅德維加一死,他作為一個根基并不深厚的天主教徒,在波蘭貴族當中沒有根基,感到很難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但是波蘭貴族不希望失去東方的新領土,勸說他一直留下來,把他跟其他幾個妻子生的孩子立為將來的波蘭國王。但是,雅蓋沃家族在波蘭雖然穩住了根基,在立陶宛的根基卻不那么穩定。立陶宛的貴族不愿意讓波蘭的國王繼續做立陶宛的大公,盡管這個波蘭國王也是他們的大公雅蓋沃的后裔,他們寧愿迎立雅蓋沃的另外一個兒子做立陶宛的大公。盡管波蘭和立陶宛的聯盟關系仍然存在,他們之間的王室和大公都是雅蓋洛家族的人,但是立陶宛人很警惕地盡可能避免讓擔任波蘭國王的同一個親王到立陶宛來當大公,因此他們的聯邦仍然是不完善的。

維陶塔斯(Vytautas Didysis,約1350-1430),中世紀立陶宛最有名的統治者之一,雅蓋沃的表兄弟。他統治時,大公國處在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時期,并在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中挫敗條頓騎士團。

hhh同時,立陶宛在東方開拓方面仍然走得比波蘭人更遠,在宗教自由和宗教寬容方面并不分享波蘭的憲法。波蘭和立陶宛有各自的司法機構,有各自不同的軍隊,有各自不同的經濟體系,他們使用的貨幣不一樣,軍事制度也不一樣。波蘭的軍事制度跟匈牙利和德國的軍事制度基本相同,是典型的歐洲封建特質:國王沒有或者很少有常備軍,他在需要發動戰爭的時候要召集貴族會議,由各級貴族率領自己的扈從來參戰,王師的統領通常也就是國王本人。在立陶宛,大公和大統領——王師的統領——是不同的人。大統領或者蓋特曼是一個羅塞尼亞的詞,這個詞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更多的是指軍事民主制之下成立的一個軍事團體,在立陶宛變成了立陶宛大公的武裝力量。但是這個武裝力量的統治是有名無實的,能夠擔任蓋特曼或者大統領的立陶宛貴族,實際上享有跟王室平起平坐的權利。立陶宛大公在立陶宛大公國當中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甚至也做不了像波蘭國王這樣的權力象征,而是幾個不穩定的權力中心之一。立陶宛的軍事統領享有的權力,比波蘭貴族將領享有的權力要大得多。

波蘭立陶宛聯軍唱著圣歌,沖向條頓騎士團

hhh波蘭和立陶宛的第一次聯邦,最主要的后果就是產生了Sejm,也就是聯邦王國或者Commonwealth(共和國)的國會。Commonwealth這個詞,可以把它翻譯成“聯邦王國”,像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那樣的聯邦,也可以翻譯成為“共和國”。現代的波蘭歷史學家出于法統的需要,一般把Commonwealth稱為“第一共和國”,跟后來畢蘇斯基的第二共和國相對應,作為波蘭法統的來源。這個第一共和國的憲法是雙重的。一方面,波蘭和立陶宛各有自己的憲法。波蘭憲法比較單純,它跟封建歐洲的各等級共治憲法是一樣的;立陶宛的憲法本身就是多元的,它是立陶宛本土的憲法、立陶宛人跟羅塞尼亞諸公國之間達成的各種特殊條約、立陶宛跟波蘭達成的各種特殊條約的一個大雜燴。同時,在這兩個王國或大公國之上成立一個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在底下是王國或大公國,在上層卻是共和國。共和國的國會由波蘭和立陶宛的貴族階級選舉產生。因為波蘭人口比較多,文明程度也比較高,在聯邦王國或者共和國的國會中間占有了大概七成的議席。這個國會是Commonwealth唯一的權力機關,然而在底層,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的貴族會議都不是王國或大公國的唯一權力機關。

波蘭第一次國會,1182年

卡齊米日三世時的國會

hhh雅蓋沃王室和波蘭進行了第一次聯邦以后,立陶宛和波蘭在這種松散的聯盟之下又走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金帳汗國的勢力完全衰退了,莫斯科大公國日益強大,最后吞并了諾夫哥羅德,開始跟立陶宛大公國爭奪第聶伯河沿岸的羅斯諸公國的土地。這使立陶宛大公國感到,他們要么必須爭取瑞典人的援助,要么就必須爭取波蘭人的援助。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談判,雙方達成了盧布林的第二次聯合。盧布林的第二次聯合以后,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就必須由同一個人擔任了,新形成的波蘭國會變成了一個常設性的機構。盧布林聯合條約是后期聯邦王國或者共和國憲法的核心。它要求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必須是一個人,由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的國會選舉產生;國會有了正式的制度,規定國王兼大公至少兩年必須召開一次國會,國會每次議事至少要有六個星期;國會由兩院組成——上議院和下議院,下議院由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的貴族階級通過他們自己建立的審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代表王國和大公國貴族的兄弟之情,上議院由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通過在王國宗教界的元老和貴族界的元老中選擇德高望重的人,推薦他們擔任上議院的議員;國王兼大公、上議院的議員和下議院的議員聯合開會構成的這個Sejm或者叫做國會,就是聯合王國或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

1、維陶塔斯死后,立陶宛與波蘭王國的關系急劇惡化。包括拉齊維烏家族在內的立陶宛貴族試圖破壞與波蘭的君合關系。1569年7月,波蘭與立陶宛在盧布林重新簽訂聯盟條約,規定兩國有一個共同的議會、共同的選王制和執行一致的對外政策,原來屬于立陶宛的烏克蘭地區直接并入波蘭版圖,立陶宛大公國保留其政治獨立性,擁有自己的政府、法律、軍隊和國庫。

盧布林聯合

hhh這種憲法理論跟伊麗莎白時代“國王在國會之中”的理論是非常相似的,國王兼大公不能夠脫離上下兩院而單獨行動,他在離開上下兩院之后什么也不是。國王去世以后,新任的國王不再由原先國王的后裔擔任,而是由新的國會選舉產生。如果國王去世的時候,兩年一屆召開的國會還沒有到新國會召開的時間,也必須產生一屆新國會,專門作為選舉國王的選舉團會議。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以前的國王和大公實際上也是由貴族階級選舉的,在特殊情況下也是貴族可以罷免的;但是一般來說,前任國王如果還有兒子或者女兒的話,貴族一般會樂于選舉前任國王的后裔擔任自己的新國王,而選舉會議也是不太正規的。盧布林聯合以后,選舉會議變得正規了。盡管雅蓋沃王朝的最后幾位君主和后來瓦薩王朝的幾位君主都是有后裔的,也有相當大的機會在國會選舉中間獲得勝利,但是國會選舉變得更加正規化了,國王變成了共和國的一位官員,而不大像是封建歐洲的其他君主。

共和國權力的巔峰,自由選王制的確立,1573年

hhh雅蓋沃王朝在過了幾代人以后,也像以前的皮亞斯特王朝一樣絕嗣。這時,波蘭國會選舉出了當時的瑞典瓦薩王朝的西吉斯蒙德,當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的國王。這次選舉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把波蘭作為東歐大國進一步擴張。波蘭和立陶宛聯合以后,處于主導地位的波蘭貴族很想沿用他們在雅德維加時代的做法,通過聯姻來擴大國境,最主要的候選人就是兩個國王,一個是北方的瑞典國王,一個是南方的匈牙利國王。波蘭國會在不同的時期,曾經選舉匈牙利國王,例如斯特凡·巴托里,兼任波蘭的國王,這樣就可以把波蘭和匈牙利的力量聯合起來對付東方莫斯科的大公“恐怖伊萬”。巴托里果然不負所托,依靠這個聯合的力量收復了普斯科夫,打敗了莫斯科人的擴張。瓦薩王朝入主波蘭,也是出于類似的動機,只不過這一次是通向北方的聯盟。

————

1、西吉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 Vasa,1566-1632),瑞典國王、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父親為瑞典國王約翰三世,母親為波蘭公主凱瑟琳,被波蘭貴族選為波蘭國王的西吉斯蒙德試圖將瑞典由新教國家恢復到為天主教國家,引起內亂。1598年9月,他的叔叔攝政卡爾(后來的卡爾九世)與西吉斯蒙德在斯坦格布羅開戰,西吉斯蒙德被擊敗,失去瑞典王位。

西吉斯蒙德三世

金幣上的西吉斯蒙德三世

2、斯特凡·巴托里(Stephen Batory,1533-1586)被稱為自由選王制以來最偉大的國王,原為特蘭西瓦尼亞的匈牙利貴族。1572年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后, 雅蓋隆王朝絕嗣,只留下一個未婚的安娜公主,波蘭貴族首先選舉法國瓦盧瓦王朝的亨利(凱瑟琳·德·美第奇的三兒子),但亨利到波蘭后,發現無力控制局面,于是在預定登基前夕逃回法國,后來即位成為瓦盧瓦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三世。波蘭一部分貴族又提議選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又被另一派貴族以德意志的影響過大為由否決。接著,波蘭貴族把眼光放到斯特凡·巴托里身上,他在特蘭西瓦尼亞推行的宗教自由政策獲得了大部分人的好感。在王位空缺3年以后,斯特凡·巴托里以與波蘭安娜公主結婚為條件入主波蘭,他安排其弟克里斯托弗·巴托里繼任特蘭西瓦尼亞君主后,即趕到克拉科夫,于1576年5月1日加冕登基。稱斯特凡四世 (1576-1586年在位)。斯特凡即位后,改組了波蘭軍隊,確定了波蘭翼騎兵作為重騎兵的地位;在外交上,與瑞典、土耳其、克里木汗國結成針對俄國的同盟。1581年包圍普斯科夫,俄國被迫求教皇調解,以放棄所占立窩尼亞領土而求和。

斯特凡和瑪麗

斯特凡·巴托里圍攻普斯科夫,接見俄國使者

hhh但是這個聯盟后來出了問題,因為宗教改革來到了波蘭和整個大東歐、大北歐地區,使波蘭和瑞典的王室聯盟沒有辦法繼續下去了。瑞典走上了新教的道路,而波蘭繼續堅持天主教的路線,結果信奉新教的瑞典貴族不愿意讓瓦薩王朝的后幾代君主繼續兼任瑞典國王,而信奉天主教的波蘭貴族則鄙視改信新教的瑞典人,甚至企圖把他們的瓦薩家族的親王再重新送回瑞典去。結果,這次聯合的結果不但沒有使瑞典和波蘭聯合起來,反倒使瑞典和波蘭反目成仇。因為后期瓦薩王朝的國王,盡管他們的主要陣地是在波蘭,但是仍然像英格蘭國王自稱法蘭西國王一樣,說我的祖先就是瑞典國王,瑞典國王的正統繼承人仍然是我,現在當瑞典國王的這個我們的新教徒表親是篡位者。這樣一來,瑞典和波蘭的關系就沒法好起來了,不但沒有辦法形成聯盟,而且為了爭奪瑞典王位的緣故,雙方是經常要兵戎相見的。

使西吉斯蒙德三世失去瑞典的瑞典國王卡爾九世

hhh宗教改革還帶來了另外一個結果。盡管立陶宛的宗教寬容或宗教自由最初不是針對新教徒的,但是新教改革一旦來臨的話,歐洲唯一一個在憲法上正式承認宗教寬容和宗教自由的大國——立陶宛大公國,就變成了新教徒的重要避難所,尤其是德國新教徒的重要避難所。他們在德國混不下去的時候,可以自然而然地跑到跟他們非常鄰近的立陶宛大公國來,建立他們自己的教區組織。而立陶宛的大貴族也看到,德國的新教徒,無論是加爾文教還是路德教徒,就文化水平來說,比起異教色彩還很濃厚的立陶宛貴族,文化水平要高得多。他們接受來自德國的新教,可以極大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尤其是著名的拉齊維烏家族,就在這個階段改信了加爾文教,變成了歐洲新教徒的一個重要的保護者。

拉齊維烏家族徽章

hhh雅蓋沃王室實現波蘭和立陶宛聯合以后的主要一個外交收獲就是,把條頓騎士團原先控制的土地變成了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或共和國的藩屬。劃分為兩個部分:西部是王室普魯士,東部是普魯士公國。這個普魯士公國后來在宗教改革以后首先接受了新教。它的地理位置插在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之間,又隔著波羅的海跟瑞典王國相望,變成了新教向東方傳播的一個重要中心,同時也就成了波蘭天主教徒的心腹之患。立陶宛殘留的異教徒要比波蘭要多得多,這些異教徒在這個時候看到,既然基督教已經變成大勢所趨了,他們也得改信基督教,但是他們出于對波蘭人的競爭意識或者說是嫉妒,就寧愿選擇從波羅的海德語居民那里傳來的新教,而不愿意選擇波蘭人特別喜歡的天主教。這個邏輯跟伊斯蘭教在中東傳播的時候,伊朗人出于嫉妒阿拉伯人,寧愿選擇什葉派而不選擇遜尼派的動機,是很有相似之處的。同時,漢薩同盟從海路向立陶宛輸出,比起向波蘭輸出更容易得多,而漢薩同盟跟瑞典、挪威、丹麥王國是有特殊關系的。在北歐各王國普遍皈依路德教以后,漢薩同盟的各港口,尤其是波羅的海東岸的里加港和庫爾蘭公國,也變成了向立陶宛大公國輸出新教的一個大本營。

亞努什·拉齊維烏(Janusz Radziwi??,1612-1655),曾任立陶宛宮廷侍臣(自1633年起)與立陶宛陸軍指揮官(蓋特曼,自1654年起),以及薩莫吉希亞、卡緬涅茨、卡齊米日與賽伊維的長老,是聯邦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在大洪水時代站在瑞典國王一方

hhh這樣一來,到了十六世紀中期,立陶宛貴族當中,新教的勢力就超過了天主教的勢力。在“黝黑的”拉齊維烏(Miko?aj 'the Black' Radziwi??)當議員的時代,立陶宛大公國的國會或貴族會議當中,除了兩個天主教的大主教以外,天主教議員的份額還不到新教議員的三分之一。這時候立陶宛在憲法上講仍然是宗教自由的國家,但是已經差不多變成了新教徒的國家。這樣一來,就嚴重地危及到它跟波蘭的聯盟關系,導致了波蘭和立陶宛自聯合以來最大的一次憲法危機,就是大洪水時期的立陶宛和瑞典結盟的陰謀。這次陰謀的主要推動者就是著名的拉齊維烏家族。在這里我得順便提一下拉齊維烏家族。拉齊維烏家族在十五、十六世紀的時候,是歐洲最富有的貴族家族之一。拉齊維烏家族的公爵通常也擔任立陶宛大公國的大統領,擁有自己的私家軍隊。他的私家軍隊人數之多,跟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王師差不多。他是加爾文教的主要保護人,同時也是羅塞尼亞東正教徒的主要保護人,是耶穌會士最主要的政敵。拉齊維烏公爵把他們的子弟送到荷蘭和德國去讀大學,在英國當兵,參加德國的宗教戰爭,是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最國際化的貴族家族。只要有他們在,東歐的新教勢力就顯得很有希望。

“黝黑的”拉齊維烏(Miko?aj Krzysztof Radziwi??,1515-1565)

hhh波蘭王室為了跟他們對抗,不得不引進了耶穌會的勢力。因為原先的波蘭天主教的組織跟這個升級版的新教改革的組織相比,在文化水平和傳教熱情方面都已經遠遠不足了。反宗教改革的主力是耶穌會,也只有耶穌會在教育質量方面能夠跟新教徒相比。歐洲整體上的現象是,大體上講,在新教徒的改革以前,歐洲的大學是比較少的,關注教育的程度也不太高;新教改革以后,新教徒在最初時期關注教育的程度比較高,傳教熱情也比天主教徒高,因此他們最初占了上風。而天主教反攻的方式之一就是耶穌會,耶穌會建立了很多大學,至少在教育這一個領域把過去新教徒占據的優勢給扳回來了。波蘭國王揚·卡齊米日是瓦薩家族的后代,他對抗拉齊維烏家族的方式就是把耶穌會引進到波蘭和立陶宛。現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大學,就是新教和天主教在王國進行教育競爭的產物。立陶宛的新教徒和拉齊維烏家族給揚·卡齊米日起了一個侮辱性的綽號,叫做“耶穌會的國王”,或者叫做“僧侶國王”,意思就是說,他太虔誠了,只關心宗教事務,不關心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尤其是波蘭-立陶宛王國自古以來最強調的軍事美德,在這位文弱的國王身上體現不出來,他簡直就是一個和尚或者是僧侶,只配去做祈禱或者寫文章,沒有資格做尚武的貴族的領袖。

————

1、揚·卡齊米日(Jan II Kazimierz Waza,1609-1672)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次子,在其兄瓦迪斯瓦夫四世去世后,被選為波蘭國王(1648年)。1654年俄國起兵支持烏克蘭哥薩克叛亂,1667年被迫將東烏克蘭割讓給俄國。1655年瑞典對波蘭發動進攻,1660年被迫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承認瑞典對整個利沃尼亞和里加的主權。1668年放棄波蘭王位,到法國成為內維爾圣馬丁修道院院長。

揚·卡齊米日

hhh當然,國王本人是不是這樣的人,這是另外一回事,這個主要是新教徒和拉齊維烏公爵方面的宣傳。這個宣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立陶宛從波蘭聯合王國中分離出來,重新歸到瑞典人這方面去。由于瑞典在三十年戰爭中是新教徒方面的主力,在戰爭結束以后,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之下已經在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獲得了很多領地,跟立陶宛大公國密邇。尤其是立陶宛的出口渠道基本上都要通過瑞典國王的領地,尤其是里加這個大港,所以立陶宛跟瑞典國王聯合,在經濟上是有莫大好處的。同時,這個時候正好是烏克蘭哥薩克大叛亂的時代,烏克蘭人投靠了莫斯科人,構成了一個壓迫立陶宛和波蘭東部邊境的東正教大聯合,立陶宛人迫切需要軍事上強有力的支持。而瑞典軍隊在三十年戰爭當中打遍德國,跟強大的西班牙步兵團打仗,屢次取得勝利,在歐洲積累了極好的軍事聲譽。在位的波蘭國王揚·卡齊米日又是個文弱的、不尚武的、一心抓教育抓宗教的人,看樣子,這樣的一個波蘭國王能夠給立陶宛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而尚武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能征慣戰,似乎可以給立陶宛人提供很大的支援,可以幫助立陶宛人在東方戰線上跟莫斯科人作對。

————

1、卡爾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1622-1660)卡爾九世的外孫,古斯塔夫二世之女克里斯蒂娜女王退位后繼承王位,在位時出征波蘭、德意志和丹麥,使瑞典領土達到史上最大。

1631年在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擊敗天主教聯軍的古斯塔夫二世

hhh這幾個動機加在一起,所以立陶宛人的貴族就動搖了。他們在亞努什·拉齊維烏公爵(Janusz Radziwi??)和博古斯瓦夫·拉齊維烏公爵(Bogus?aw Radziwi??)的游說之下動搖了,跟瑞典的卡爾國王達成聯盟。這個聯盟條約跟立陶宛大公國以前跟波蘭達成的聯盟條約基本相似,就是,瑞典國王要尊重立陶宛貴族的傳統權利,只是瑞典國王兼任立陶宛大公國的大公,同時在外交上瑞典和立陶宛結成聯盟,但是立陶宛的內政仍然是屬于立陶宛人的。從立陶宛愛國者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條約加強了立陶宛的國際地位,挫敗了波蘭人利用文化和經濟優勢逐步把立陶宛吸收為波蘭一部分的陰謀。但是從波蘭的角度來講,這是最卑鄙的背叛。在波蘭人正在因為烏克蘭叛亂的緣故跟俄羅斯人纏斗,快要民窮財盡,處境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立陶宛人和瑞典人聯合,突然從背后插上這一刀,這是極為卑鄙的背叛行動。同時尤其不可原諒的是,你們竟敢改信異教——因為自從雅德維加王后死的時候把自己的寶石、衣服和財富都捐給克拉科夫大學的學者以后,天主教文化和波蘭的愛國主義是密不可分、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愛波蘭跟熱愛天主教文化是分不開的,立陶宛倒向新教這一方,在宗教比國家重要的十六世紀,對波蘭人來說是一個極其重大的傷害。

哥薩克


· 未完待續 ·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227/10751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