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如龍橋位于浙江省慶元縣東南舉水鄉月山村南側,始建年代不詳,明天啟五年(1625)重修,橫臥舉溪之上,其勢與山脊依稀相連,看似龍首下傾,故名。橋為木拱架廊屋結構,東北端建三重檐歇山頂鐘樓,西南端有橋亭,其與廊屋當心間皆為重檐歇山頂。鐘樓與近旁的馬仙宮殿閣相對,渾然一體。橋亭三面辟門,穿亭而過,為去閩古道,造型講究,結構科學,工藝精巧,年代久遠,是浙西南現存歷史最早的木拱廊橋,極具考古和科研價值。
        如龍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為單孔,凈跨19.5米,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合卯接,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橫鋪橋面板,建造橋屋。此橋有廊屋九間。
 
浙江慶元縣 <wbr>如龍橋(明.國五)如龍橋與馬氏行宮

        如龍橋橋內數十根粗大賀木縱橫組合鉚接而成,形成架設廊屋的拱骨平面。廊屋里樓、橋、亭三者合一,如意斗拱層層疊加,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造型巧奪天工,全國獨一無二。這如意斗拱除了美觀之外,能將廊屋頂部重力科學分解,平衡重力,使廊屋更堅固。神龕上方懸掛“如龍橋”三字古匾,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活像巨龍騰空,相傳為里人吳之球八歲時所書。
 
浙江慶元縣 <wbr>如龍橋(明.國五)如龍橋 東北端鐘樓

         橋上對聯:
        玉宇瓊樓天上下,長虹飛渡水中央。
        上下影搖流底月,往來人渡境中梯。
        橋頭看月亮如畫,桃畔聽溪流有聲。
        橋廊風爽堪留客,波底星光可醒龍。
        古事現今朝今朝過去皆古事,虛華當實境實境已往亦虛華。
 
浙江慶元縣 <wbr>如龍橋(明.國五)如龍橋遠眺

        馬氏行宮,又稱湖山圣殿,位于如龍橋東側橋頭,座東朝西,始建于明代,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擴建兩廊,形成現在規模。布局分前后二堂。前堂為戲臺,后堂內供奉馬氏夫人、廟祝大王等七位仙主。
        馬氏行宮依山傍水,古木蔭翳,飛檐翹角,正面為三間進,中辟一正,兩側有一站,頂部為三重檐歇山頂,重檐三間為木刻雕花窗裝拼。從正門而入即為戲臺,兩側各辟一廂房,為戲客居所,柱枋角處精雕細琢,采用鏤空制作工藝,戲臺頂部繪龍鳳、八仙等彩繪,四周白粉墻上有古壁畫,惟妙惟肖,整體建筑富麗堂皇。據村中老人回憶,在其年少時,曾見本村有名雕刻師吳陳器在其修理佛轎過程中,發現佛轎的柱子不是用木質制作而是用竹簽參差不齊用麻繩捆扎而成,外用油漆漆上,竹簽上有“金××捐銀×兩×錢”等字樣。這與《舉溪記》“金姓頗繁”相吻合,惜在文革期間遭毀。原本戲臺正面還有一酒樓,為古時男性觀戲之所(古時有男尊女卑之分),女性和小孩則在底房看戲,等級界線甚為分明。后堂大殿里神像威嚴,掛滿紅聯布飾,香煙迷漫,過去每年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迎神節”,鄰近鄉村群眾都成群結隊來燒香,并且還請來戲班,舉行為期半個月的“戲會”,熱鬧非凡。廟會在形式上雖含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實則是群眾性的集會,其內涵豐富,把物質、文化交流,民間藝術及群眾旅游等巧妙結合在一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群眾,形成一種民風習俗。七十年代末因開崗西公路馬氏行宮被拆了一部分,因此現存的馬氏行宮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至今每年還會舉行廟會,拿出鳳冠霞帔妝扮神像,擺上供品,供人參拜,只是沒人唱戲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113/5333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