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易形態學和西方牛頓學說述要 
 
1 易學基本二塊:形態學和動力學 
易學二分二大塊:形態學和動力學。也即就是幾何學和力學。或者說象學和氣學;或者說理學性學。 
這二分是基于這種一種宇宙洞識,一切皆數形。數形不斷變化,便發生了宇宙萬法。如放電影。所以在此認知下,產生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構形;二是怎么變化。這一個問題便有了形態學,第二個問題便產生了動力學。
形態學是最基本的,描述是結構;動力學是對此結構變化的認知。然而究竟而言,并沒有動,只是各種不同的形因觀察之不同,而產生的視角變化而已。動力學的最高境界便是形態學。從而形態學和動力學完全統一,將此統一者用數學代表出來,便是易學了。故易學者,形上學之數學原理。牛頓所謂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在這個思路下有益的探索,有得有失。 
2形態學述要 
2.1牛頓形態學之失 
點-線-面-體。這是牛頓所借用的歐幾里德幾何基本形態學結構。牛頓學術高明之處便是將自然哲學建立在嚴格精確的幾何基礎上。這是牛頓學說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而牛頓學說最大的問題也在此。此基本幾何學是錯的。
2.1.1 論點
點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那什么是點呢?是可分的、有大小的、由人的觀察視角決定的基本單元。所謂可分者,是指點內有內部結構。所謂由人的觀察視角決定者,也就是說是不是點是由觀察者的分辨能力所決定者。所謂基本單元者,就是在這種觀察視角下,點內結構暫時可以忽略。所謂有大小者,即有大點小點,也就是說點有層次,點中有點。 
這里有很多要點。第一是可分不可分問題。點有內部結構,可分,這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問題,現實中觀察得到的。比如我們把一個乒乓球看成一點,此球放大看便有內部結構。身內細胞是一點,而細胞內有結構。北京是地圖上一個點,而北京內部可以有復雜的地圖。
為什么會有不可分點的抽象概念呢?這是理于這樣一種世界觀,原子論。人身的基本單元是細胞,細胞的基本單元是分子,分子而原子。這樣一直分下去,不可能無限再分吧,一定會有最初的單元。便將此單元看成是不可分的點。這便是原子論的邏輯理路。這里犯了一個關鍵性的錯誤,那就是這個推理的人不明白這樣一個形上學事實,那就是至大者便至小者,最初者便是最終者。蛇首尾是相連的。而空間層次根本上來說是不同層面的放大和縮小。這是一個非常深的形上學洞察。一般人沒有,犯原子論錯誤者,落入了凡夫情執中。
最初的單元,即最初的點,也有內部結構,也可再分。與最初的點沒有內部結構不可再分。這便是西方幾何和中華易學最根本差異所在。也是最核心的差異所在。
這個結構必然導致這樣一個結構,點內有點,而空間有層次。故點有大小。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對象,到底是一個點,還是一個物?這其實是形態學中最關鍵的問題。一物一太極,一即一切。到底是一點還是一物,由觀察視角決定。這是很自然的,你把細胞看成一點還是一物,是觀察視角決定的。比如你研究中醫細胞便是一點,你研究分子細胞便是一大物了。點是最小的單元,也是最大的體。 
2.1.2形態學基本結構點形體和歐氏點線面體問題
由點如何構形,這是形態學問題。
分三層:點、形、體。點一,形二,體五。并且體即是大點,點是小點。形是中間態。由點起開始,由點結束,首尾相連,相互支持。故此基本形態是法界一切層次中的基本結構。
一切形皆是點構成者。這很顯然。現代很多技術都在這么用。
一切形皆經由線并和點一起而構成者。點組成線,線再和點一起組成各種各樣的形。這里要注意者,點也可以和線一起構形,并非只能由線構形。點和線構形時,便成了圓,或者說三角形。也就是說最初的構形單元,是線和圓。二點組成的不封閉線段,或三點組成的封閉圈。封閉或不封閉這是一個完全的分類。
線和點結合組成體。體有五個基本類別。椎體、橄欖體、橢球體、方體、球體。其中以線為基礎而結合圈者為椎體和橄欖體,以圓為基礎而含線者,為球體和方體。橢球體是中間態。
點如何組成線呢?所謂二點確立一條直線,這完全是胡扯。開始是一個空白的屏幕,然后上面有無數個點,你用兩點連線,如何組成圖形。根本不可能。點有大小,故線自然也有大小。也就是說點有層次,線也有層次。那么面對這些無數個點,你怎么處理成線呢?應該這樣至少三點以上成線,然后把忽略不在這些線上的點。這是最初的線,然后三線再成大線。也就是說忽略三線間的波動,形成一條更大的線。反復下去。最初結果會產生兩個形:一種是一條區域帶,一種是一個點線區間。也就是說一種是長短不等者,一種是長短大致相等者。前者才是真正的線,后者是圓。封閉或非封閉形。
線如何組成體?點和線組成體。因為點有大小、線有大小。故點和線組成體,實際上是二種基本的形(棒子和球)再兩兩結合而產生出新型。而不是什么一維線,二維面,三維體。此型有五類。也就是二二而合,自每個角度看有三類,而中間那類是一類,故成五。
面根本不存在。這是易學形態學和歐幾里德幾何中一個最根本的差別。也是對形態學理解正確與否的關鍵所在。
其實所有的點、形、體都是點,都是體,都不會小于三維者。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了。但我們觀察時,我們會將對象進行加工,分成點、形、體,從頭腦思維角度來看,似乎體是三維者,然后形點便小于三維了。這只是觀察時的一個分析方式。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事物本身混淆,這叫遍計所執性。面就是一種典型的遍計所執性。
沒有面這種東西,但我們從某種角度去看物體時,因肉眼視角有限故,不能三維整體觀察故,便產生了‘面’。在一個能夠360整體觀察者眼中,面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東西。而這樣的東東卻成了歐幾里德最根本的概念,完全是凡情。
體是什么?一個整體的觀察對象。點不也是嗎?是的。所以體就是點,點就是體。觀察視角不同而已。
要言之,點內有點,點二而成線似有分,二點加一成三而不分,又歸于一體。點而形而體,體又回到點。如此反復,不斷生發,無窮無盡。這便是易學之形態學。
懂得了體即點義,便懂得了空間。空間的關鍵是層次。層次的關鍵是觀察視角。觀察視角有廣大和精微二義,越廣大空間越大,越精微空間越小。然而廣大和精微是一事之二面。不能廣大,其實就是不能精微。不能精微其實就是不能廣大。能觀其至大者,必能察其至小,此二者本一故。 
3動力學述要 
形態學研究宇宙結構,動力學研究變化。關鍵的問題,如何變化呢?如何動呢?關于如何動,有四層境界,物動,氣動,神動,道動。
所謂物動,牛頓學說之謂也。認為動是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典型如萬有引力。這種見地下,有一個問題很難回答,就是最初的動是怎么產生的呢?物動是凡夫之見,全錯了。完全沒有理解宇宙是一個整體的放映,是生生不息者。一切皆變,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這個都看不到。這說明無明深重。
氣動,知萬物皆動,皆在變。一切皆是能量在不同層次的顯現。如放電影之電流,電流有能量,電流又帶著信息,電流之能量依其信息在屏幕上依次展開,便產生了電影。萬法也是,帶著不同信息的氣,因能量級別之不同而在不同空間、因信息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形態。這便是萬物生發之道。
還是那個問題,氣為何而動,最初的動源何在?明神動者,知之。一切動源不在別處,在我心內。深明神動者,知一切法根本未動,皆是對惟一者不同觀察所產生的無窮無盡的幻想。讀者實拿一張讓人產生幻動的畫感受一下,但能此對有所感悟了。此謂道動。
自知物動,匱乏;知氣動者,精足。知神動者,心安。知道動者,知天命,無可無不可。
 這里一個分界線,知一切動是心動和不動者。不知者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追求力量,追求強大。甚至產生能量匱乏問題。而知動源在心者,何來能量匱乏之說呢?當今時代能量匱乏突出,據說西方某前文明也遇到此問題,皆說明對動力學領悟有限。
其實,欲界人道眾生之動,皆是人道內眾生心動,主要是業動所致。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恐懼和貪心。恐懼收縮、貪心擴大,一開一合,一張一弛,如同呼吸。萬法自人心內一升一落,如潮起潮落。 
4牛頓學說及其發展簡評 
將機械運動和力動的學說發展到量子能量躍升到能量物質間的轉化,是一大進步。認知運動的一大關鍵便是連續不斷的機械運動是幻覺,有斷的、如電影放映一般的能量躍動才是對的。所謂變化,其實是能量隨時間在不斷的變化,其變化之痕跡,便是我們可以觀察所得的物質變化。如果我們換一個觀察視角,比如直接看能量氣或能量光,那此氣光所顯示的痕跡,又大別。所以必然地,觀察結果離不開觀察對象。而實際上根本沒有離開人腦獨立存在的運動,因為運動本身就是人腦對對觀察對象的一種分別習氣。
空間有層次,因為點可分。故多維空間的發展是正確方向。愛因斯坦欲將動力學統一在幾何學內,這個思路是對的。而體就是點。一個回轉。所以現代物理學研究宇宙學和研究微觀學配合起來了。這很自然。而最初宇宙起源的那個點,自然就是我們向內尋找的點。那么這個點在哪里?空間如何彎曲,向哪里彎曲?這是必需回答的。自然是在更大的空間。體就是點,點就是體。所以這個最初點還有內部結構,而我們研究的宇宙外還有更大的宇宙。頭腦研究問題,最需要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知道者,才能謙虛,才能傾聽,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易學所云,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現代科學只有止步于此。
真的沒有辦法嗎?也有的。關鍵就是形態學中的結構。此基本結構是普適者。自然通過此基本結構,我們可以對法界一切層面皆有所了解。
形態學一個基本結論就是同構性。這正是易學的精華所在。點一形二體三。一切空間皆如此。這是全息性原則。我們可以用這個去探討最初空間起源,最初的空間必然產生于一點。最初的點又歸于何處呢?歸于體,體本身就是點。所以最初的點必歸于自身。這便是最初的空間,一個一即一切者的海洋,一個不可思議的海洋。然后自此海洋內,由一點而攝受無數點,從而產生了各類圖形,此圖形依能量層次會在相應的層面上如貫呈現出來。這便是萬法生化之道。
物質的基本結構到底是波還是原子?是波,因為一切圖形皆可以分解成線故;是點,因為一切圖形皆可分解成點故。一切圖形皆由點和線構成。這便是波粒二相性的根源所在。
為什么會有測不準原則?因為一切萬法之形態學基礎是點,而是不是點是由人的觀察視角決定者。并不存在最初的原子,最初的點。
量子詭異的特質,為什么?人類一切動源來自于眾生共業。此共業是人心的力量。與這種共業相比,個人頭腦層面的心力聚集相對有限。但經過訓練的行者可以將心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從而改變物體,比如讓桌子上的筆動。明此,所謂量子特質,其實就是觀察者的心力足以改變量子了。這就如同股市中一個散戶買賣基本不會影響大盤走勢,而一個熱錢級別者便可能改變了。那么有沒有辦法不擾動而看到量子層面上的運動呢?當然可以。心足夠精微,完全可以將量子看成一個世界,如地球一般,生活在其中都可以。
什么是黑洞?每一個地球,一個星體,其實都是一個點。那么這個點在何處?在更大的空間內。很顯然,地球這個空間和更大的空間之間,點便成了一個中間狀態,而可以出入其中。這便是黑洞。黑洞太空外有,地球內也有。地球內有,每個細胞也有。自然每個人也有。只有真正懂得每物皆有,才算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黑洞。只有真正懂得所有這些黑洞點,其實都是吾心月月印江心的幻影,才算真正通過了黑洞。如此,物理學才能反求諸己,成為一種真正于身心有益的學問。技歸于道,是謂善技。技偏于道,是謂邪門。當下之物理學,略有道影,而不出技路。
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如何?萬有引力這是一個錯誤的研究方向。萬法如何動,不是物與物間的相互作用,而是一切物與物背后能量間的相互轉換,不是物與物間,是更高空間和更低空間的隱顯轉換。所以質量守恒是完全錯誤者,空間不封閉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封閉空間故。空間是一個點,此點必在另外一個更大的空間中。因為我們肉眼所限看不到此更大空間,故此空間便成了無形者,但我們能夠感受此其作用,故稱之為能量。人類所生活的空間,在更大的空間內或許只是某個人身上的一個細胞。要有如此清晰的認知,然后才知宇宙廣大,而頭腦視角狹小。
牛頓學說書名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而其后繼者一直在努力將其發展成為包羅萬象的“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的數學原理”,也就是哲學的數學原理。可惜這個努力必然要失敗。根本原因有二:形態學關于點-形-體把握的錯誤,另外一個就是動源一直還在外求。只有反歸于心,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才能自然的結合起來。以心外境為動源,自然界和社會界便統一不起來,自然界的動和社會界的動不同故,人心的動無法處理故。所以牛頓學說下發展起來的科學教,不可能發展去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
關于微積分。無限小等于零嗎?這是當時有識之士對牛頓發明微積分的質疑。這是非常關鍵的質疑。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形態學的本質,點有大小嗎?點沒大小,如何成為點呢?點有大小的話,怎么可能無限可分呢?這是兩難。這個兩難的困境便在于,對點是觀察視角所決定者理解不透。既然點是因人的視角有限而忽視其內部差別,不是沒有差別,所以不存在無限可分。自然也不存在所謂無限小無限大,只存在計算精度下,可以忽略不計者。這也就是說,無限小是約等于零,不是等于零,微積分是一門經驗之學,不是一門精確之學。真正精確之數學,牛頓沒找到。西方人至今也沒找到。所謂數學精確化、嚴密化地努力完全是無自知之明的妄想。破滅是自然之事。
關于非歐氏幾何。歐幾里德幾何是西方人地惡夢。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不難看出其根基漏洞百出。卻被西方人炫耀于世,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吾當今時代之不幸。不知后人如何嘲笑我們。非歐氏幾何是走出歐氏幾何的嘗試,其精神是可嘉的,其成果亦頗有可觀。吾中華潘雨延先生充分吸收現代數學成果而發展易學,成果斐然。但非歐幾何依然沒有走出點-線-面-體的形態學基本誤區,特別是對點的認知。多維空間是一個好的契入點,深入研究可以讓人反省到底何謂點,反省最初的定義,不可分、無大小的基本單元。這種完全原子論的宇宙論形態學,是數百年來對學術發展最大的障礙。 
5雜記 
中華漢字完全合易學形態學。以點為最初起點,點組成兩個基本筆劃,橫和豎。然后橫豎變而有撇捺。由此組成五個基本筆畫。再由此產生多種筆畫。一切字皆由筆畫組成。而一切皆是點和線之組合。而線者亦是點集合也。故一切皆點。此一切即太極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完美地展現了易學最高境界:動力學和形態學的統一。這個生字,既在說動力學,又在說形態學。萬法生于有,有生于無。生源達于無,便知源底。萬而三,三而二,二而一,知一之源,便底形態學之源底。易學之妙,便是將此二者統一到一個數學公式內。這正是易學高度抽象和高妙之處。
法界五級。法界到底有多少級?為何人類剛好是法界末級?法界只有惟一界,這是真實視角。法界有諸級,自最小不斷而大,惟一界是起點,故至小;惟一界是終點,故至大。此至大至小之義。而法界諸級者,便是各種不同級別對此惟一界的觀察所現。如同股市,只有惟一圖,但你可以分別用1分、5分、30分、日線、月線、年線觀察,你可以分二層,分三層,分很多不同的層。但你不可能分無限層,層次本身有限故,層次觀察本身有精度局限故。所以到底有多少層的問題,答案是一層或多層(此多是一個任意大的有限數,不能是0,也能是無限)。
形態和動力,即義理和法性,義理者其結構,法性者其實質,是一事之二種不同觀察。這便是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現代科學完全可以攝歸易學。易學之廣大在經史學,之精微在器學。中華易學自秦漢后,器學衰而精微失。精微失者,所謂廣大者多是自大。真正的廣大必能精微故。自唐科舉后,器學衰敗尤甚。這才是近三百年來西方出現科學并且發展成為世界中心的最初根由。禮失而求諸野,器失于中華而求之于西野。器學經過西方精微分析的發展,已經把人類頭腦之精微這一塊補上了。兩者相結合,致廣大而盡精微之中道易學大體,便可重現于世矣。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14/69755.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