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王陽明和他的“心外無物”

文/梁毓文

一、王陽明其人

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氣,所云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惟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

——清 馬士瓊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余姚。

在王陽明五十七年的生命歷程中,卻實現了中國古代文化所理想的“不朽”,集事業功德與立言垂教于一身。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其學說的暢演與傳播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學術之發展的整體格局;他是一位深懷韜略猷謀的將軍,其事功的建立實際上改變了明王朝的政治命運;他亦是一位逸興遄飛、文心奔涌的詩人,山川幽邃、天心月圓,都曾見證其瀟灑的儀態與雋永的文辭。

但陽明的一生卻是偃蹇困頓的。投荒萬里,顛仆途塵,征剿寇盜,削平寧藩,他所迎來的卻是如瓦釜般雷鳴的讒言詬詈;撫平思恩、田州,征討八寨、斷藤,安民人寧處之心,除國家百六十余年之患,師奏凱旋,卻病死歸途。他的臨終遺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想,這顆光明之心背后是王陽明踐行一生的良知之學。

「王陽明人生歷程中的重要階段」

1、格竹遇疾(16歲,一說21歲)——對朱子格物之說產生懷疑的開端

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2、復思用世(32歲)——歸正于圣學

自少年志學,繼以泛觀博覽,中經回波折旋,終止于圣學。

3、龍場悟道(35歲)——構建心學體系的開端

因上書議論時政,得罪用事太監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中夜大悟格物之旨:“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宣講“知行合一”新說。

4、講學四方(39歲到44歲)——心學流派形成期

職事調動頻繁且多為閑職,從北京到南京,凡所至皆為講學之地,門徒益眾,學術影響亦日增。

5、平定江西(45歲到48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漳南之役、橫水桶岡之役、浰頭之役。陽明實際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迅速平定了贛、湖、閩、廣四省邊界地區屢次征剿卻終歸無效的多處寇亂,聲譽日益榮盛。蘊積已久的雄才大略終為重用,似乎已酬少年壯志。但是身體卻愈見羸弱,加之思親心切愛徒早逝,了卻王事之后欲盡早返回家鄉,但未得實現。

6、翦除寧藩(49歲到51歲)——完成心學體系的宏觀建設

三年中,王陽明以非凡的果勇之氣與軍事才能,迅速平定寧王朱辰濠的叛亂,挽救明王朝于顛危覆敗之中;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動心忍性,謹處張忠、許泰之變,化解了王朝內部的政治危機;他本于公天下之心與萬物一體之仁。忍辱負重,收拾殘局,竭力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他不計個人恩怨,不顧飛短流長,不戚戚于功成而受無根之冤屈,不汲汲于辯解誣枉與澄清誹謗,而唯自信其本然心體的光明磊落,盡忠于職事,推恩于人民,彰顯其本心。

正德十五年,王陽明思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提出了良知學說,標志著其思想世界之建構的完成。良知即是心之本體,是個體獲得其自身存在的終極本質。正因為存在的本體即是價值的本體,存在的真實性才可能通過德性的實踐來展現。良知存在是絕對的,但是卻可能因為后天的習染而導致其存在的障蔽,人的存在脫離其本質。因此,致良知的功夫對于人就尤為重要,只有如此,人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實現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即是“圣人”之境。

7、集中講學(52歲到56歲)——心學體系最終完成時期

從嘉靖元年到五年,是王陽明集中講學的時期。賦閑在家,潛心其思想學術體系的完善,致力于良知之說的擴展與傳播。他幾乎擱置了全部世俗的繁冗與紛雜,而沉浸于一個心體光明的世界。他在講學中體味著思想自由的樂趣,在山水間感悟著生命的自然天真,同時亦在因他的良知之教而帶來的諸生心靈門戶洞開的喜悅之中享受著思想啟迪的歡欣。

8、總督兩廣(56歲到57歲)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用殘敗之軀再度支起明王朝這座行將傾頹的大廈,平兩廣亂后乞求還鄉,未料魂牽夢繞的稽山禹穴,竟成魂兮歸來之所。而當黃鐘已遭毀棄,瓦釜卻依然雷鳴。因小人讒言,世宗下令剝奪陽明新建伯爵位,詔禁陽明之學,以為“偽學”。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上午,陽明先生逝世于江西南安府青龍鋪舟中,享年五十七歲。他完全可以不再以任何俗世的得失榮辱為念,而帶著他無私的心地、坦蕩的胸襟、澄明的良知、純粹的心體去會見往古的圣人。但亦是圣學這一絲念頭,又使他產生些許遺憾,因此雖在彌留之際,他仍在關心著后學的圣學工作,用他生命的最后一點元氣勉勵著門人精進于圣學之道,他的臨終遺言,唯有“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字。

在陽明去世四十年后,總算有了一份遲到的哀榮。封侯追謚、世襲爵位。不過想陽明有知,也不會十分在意。他一生之志,原只在于繼往圣之絕學,開人心之光明,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措置于天下事業。正義雖不在廟堂之上,卻存乎天下之心。陽明去世之后,天下士人對其良知學說的信奉,若決江河而沛然莫之能御。良知之教,滿遍宇內,播流域外,終成顯學!

二、心外無物之淺析

“心外無物”作為王陽明心學的基本命題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這個命題歷來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也出現了許多誤解。誤解多為對心物關系作知識論的解釋,而忽略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觀念的差異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立場。因此,為了排除格義比附的因素,我試圖從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的目的入手,在價值論層面分析“心”與“物”的道德關系以及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的價值意義。

「心外無物提出的目的」

“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矣。”

——《傳習錄》

“心外無物”是針對當時程朱學派將心與理分開、從心外求理而可能導致人們追求外在知識而忽視內心的修養和道德的踐履,使“知”變成對象化的實然的知識,而不是儒家所倡導的“良知”,這就使得“心之本體”受到蒙蔽,圣人之學遭到誤解。王陽明想要杜絕心與理的二分而導致的道德踐履知識化,而要“合心與理而為一”。

「“心”、 “物”的內涵」

1、心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至善是心之本體”

由此可知陽明講的“心”用以主宰“孝”、“忠”、“信”、“仁”等道德行為,心純善無惡,是“道德心”,是如孟子所言的“本心”,其“心”在整個學說體系中就是“良知”。

2、物

徐愛曰:“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物”須訓作“事”,這里的“物”是指由“心”而出的“事”。在此,“物”可以理解為“行為”(勞思光)。同時,從“心”即良知來看,“物”和“心”具有價值意義上的關聯,作為“事”的“物”也就具有價值意義,因此陽明講“事”指具體的道德性行為。

「“心外無物”辨析」

王陽明是價值層面,從道德意義上對心物關系進行探索,“心外無物”闡述的正是道德行為的展開必然依賴于主體的道德自覺。

如果將“心”與“物”的內涵界定清楚,將之嚴格規定在道德領域的話,那么對“心外無物”的詰難和王陽明的本意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但是,問題在于,王陽明并沒有明確地把實在的客觀物體排除在“心外無物”這個命題的使用范圍之外。可以說“心外無物”這一命題形式本身超出了王陽明應用這一命題的特殊意旨。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友人看來,花的開落是事物的客觀實在,“于我心亦何相關”?面對這個問題,王陽明沒有從正面回應。對于“花樹”的存在是否依賴于“心”這個問題,王陽明存而不論,而是巧妙地用一“寂”字轉移到自己的論題上來。顯然,陽明關注的不是“花樹”的存在,而是“花樹”由“寂”到“顯”的過程。此時的“物”不是指的“花樹”而是“看花”。未看花時,即意之未在,花樹沒有進人“心”中,是寂滅的;來看花時,即意之所著于花,花樹被納入人的“心”,在心中顯現出顏色。這種由“寂”到“顯”不僅不是存在論的,也不是認識論的,而是道德論的,即把諸如“花樹”類物納入到由“良知”所發的“事”中來。

在這里我們可能會產生疑問,能否把“山川草木”等客觀存在物納入人的主體的良知之中?這樣會不會將自然物人格化,道德化?

或許我們可以從儒家追求的“與物同體”的精神來理解王陽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的思想。這個“同體”不能從實體概念上說,而要從道德關系上講。儒家講“仁”的普遍性是從“關系”的角度來講的,即道德主體與他者間建構的道德性關系,而發展到后來的宋明理學想要將這種道德性關系發展到一種包含萬物的宇宙關系。

所謂“萬物一體之仁”中的“一體”,是作為主體的人把他物都納入到以自我為基點所構建的整個宇宙道德性關系中來。因此,王陽明講“心”非一己之心, 而是貫通于宇宙間的道德自覺,講“良知”非實體,而是一種生成的道德“關系”,“心外無物”并不是我的一已之心外無他者的存在的,而是作為道德主體的自我通過具體的道德性行為把他者納入到“良知”中來。

這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思想無疑讓我們體會了儒家哲學的博大情懷。或許這樣的理解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為我們探尋到了“心外無物”這個命題更為深遠的意義,一種發乎本心,關照宇宙萬物的價值意義,這不正是王陽明追求的那種通過自身道德修養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229/7927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