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解答一:李廣難封的原因?
造成李廣難封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一、運氣不好;二、生不逢時;三、性格問題;四、競爭對手;五、皇帝好惡。
首先說第一點,李廣總是在非常難打的攻堅戰中非常出彩,但一旦到了必須取勝或眾人矚目的戰斗中,反而倒陰溝翻船掉鏈子,致使他的仕途非常受影響,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償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第二點,李廣確實生不逢時。李廣正直能征慣戰的年歲時,經常打出以少勝多,驚世駭俗的經典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支持大規模的對匈奴的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守備為主。而到了西漢秣兵歷馬,有足夠的資本與匈奴作戰并能千里追擊時,李廣老矣。
第三點,李廣的性格卻有問題,他殺死在他賦閑時候藐視他的地方長官,盡管漢武帝沒有批評他,但足以見到他的心胸狹隘。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王朔說:“將領的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
第四點和第五點可以合起來說。漢武帝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衛青年老的時候也遭遇了李廣式的尷尬,因為涌現出了霍去病。更何況年紀更大的李廣。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簡直就是板上釘釘,難以翻身了。
相關解答二:李廣難封的原因
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唐人王昌齡曾寫詩贊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后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
但是這樣一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廣的典故就是基于這個史實。既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對世態人情的感慨。而兩千余年來對于“李廣難封”原因的討論也沒有斷絕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斗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斗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余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為什么李廣在武帝時的主動戰中未能取得與他名氣相應的戰果呢?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決定的。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雕者,在治軍方面卻又不事文書能簡則簡。然而分析以上幾點司馬遷著重記載的事件,我們對李廣戰敗的原因也能窺探一二。
首先,自負其能,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后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了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斗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雕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雕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后的夜里前來偷襲,后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
最后,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像。這樣無論出了什么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了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于整體素質,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寬松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
【性格因素】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愿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李廣的性格缺陷在殺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三:李廣難封的原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馮唐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漢文帝時年齡已經較大了,但官職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時,略有升遷,但不久被免官閑居,后來漢武帝尋求賢才,聽到人們盛贊馮唐,就召見了他,但這時馮唐已九十余,不能復為官,這就是“馮唐易老”的故事。
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參加了,而且英勇善戰,匈奴聞風喪膽,稱他為“飛將軍”。唐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千古絕唱,可謂婦孺皆知。但就是這么一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最終也不得封侯之賞,而和他同時參加對匈奴作戰的將領中,才能和聲望遠遠比不上他卻被封侯的達數十人。“飛將軍”李廣最后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痛哭失聲,“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這就是“李廣難封”的悲劇。
“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這兩件史實,都發生在漢朝,都和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關。前者是他想用馮唐而為時巳晚,后者的賞罰不明他是難辭其咎的。這兩件令人嘆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才、浪費人才和用人的主觀隨意性。他們的“求賢”“訪賢”是出于“權欲”的需要,他們的“論功行賞”只不過是施展“權術”的一個虛偽口號,而“圣心好惡”才是對臣下行賞貶謫的標準。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相關解答四:造成李廣難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0分
中華名將之林,如李廣之驍勇者屈指可數。司馬光筆下的飛將軍更是栩栩如生:
漢景帝初年,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并“取旗”。立下赫赫戰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時,中貴人所率之數十騎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殺將盡。中貴人走至廣處。李廣率百騎追擊并包圍射雕者。并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欲歸時與匈奴數千騎相遇。李廣沉著冷靜,迷惑敵軍,終于化險為夷。
元狩二年,李廣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中被匈奴四萬騎包圍。李廣先命其子與數十騎直貫胡騎而回。以鼓舞士氣,穩定軍心。并命漢軍布圓陣外向御敵,從容應戰。匈奴攻勢如潮,漢軍傷亡慘重,且箭矢將盡之際,李廣以大黃弓連續射殺數名敵前指揮官,終于瓦解了敵人的進攻并盼到了張騫的軍隊。
如此驍勇善戰,使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最后不得善終。笨笨和司馬遷一樣,對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笨笨先對李廣的軍事才能做一個比較公允地評價:一方面,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斗力極強。另一方面,李廣擅長沖鋒陷陣,卻無力統帥大軍。其部常被敵人包圍甚至全殲。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廣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將軍列傳》。作為世界名著的《史記》,最精華之處是其列傳部分。而《李將軍列傳》更是列傳中的顛峰之作。此篇傳記使一無名之輩(夸張一點的說法)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名將。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后,又殺之。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余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地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余萬降軍就像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肯定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由此事可知李廣之本性——無仁義、失誠信、奸詐、卑鄙和陰險。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后又僥幸逃脫。漢法當斬,贖為庶人。賦閑數歲。一次,李廣和隨從外出打獵,夜歸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廣,不讓其通行。李廣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后,便請命使霸陵尉一起戍邊,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廣殺害。
最初笨笨認為,李廣殺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瘋狗對其狂叫了幾聲,而李廣在盛怒之下將這瘋狗活活咬死。與韓信相比,李廣可謂心胸狹窄,氣量全無。但后來又得知,漢法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讓李廣在其管轄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務。霸陵尉雖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職責并依法辦事。而李廣卻公報私仇,濫用職權,報復并殺害了秉公執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廣心胸狹窄,目無法紀,濫用職權,對秉公執法的國家干部打擊報復,草菅人命。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統治者得殘酷無情、李廣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狹窄、奸詐卑鄙、目無法紀所至。李廣若真被封侯,不知會有多少秉公執法的國家干部被他打擊報復致死。
吳起殺妻求將,終被亂箭射死。白起殺已降,最后不得善終……如此種種,一言蔽之,多行不義必自斃也。李廣之惡比吳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譴,焉得封侯。
附:司馬遷雖對李廣地遭遇鳴不平,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贊他。但對其依然善惡并書。將李廣殺已降和殺霸陵尉之事真實地記錄于史書之中。司馬遷不以個人情感篡改歷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進一步證明了《史記》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書,無愧于“實錄”、“良史”......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五:李廣難封的原因作文300字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里的飛將指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這里勾勒了李廣的英雄形象,然而王勃又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又是為什么呢?
中國論文網 www.xzbu.com/1/view-6430035.htm
李廣生于隴西成紀,自幼苦練射箭,打仗英勇無比,從不畏懼。漢文帝十四年參軍,在文景時期,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多次與匈奴交戰,漢武帝時期又多次帶兵出擊匈奴,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然無有大功,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戰中因為迷路而錯失戰機,最終拔刀自刎,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那么李廣有什么優點而被稱為“飛將軍”呢?
一、善射力強,有勇有謀:李廣之善射實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史載有李廣射石的故事,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做上郡太守時,一次出城追擊三個匈奴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這時突然出現了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的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于是匈奴騎兵始終不敢來攻擊。
二、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史載李廣與士兵同甘共苦、同進同退,每戰必身先士卒,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因此,士兵們都愿意追隨他,百姓也很擁戴他。
那么李廣如此優秀為什么不能封侯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白馬之盟: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糊涂: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后,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梁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持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涂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三、皇帝喜好: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漢武帝前中期很喜歡衛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霍去病涌現出來后,衛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而李廣多次出戰匈奴無有勝績,還有全軍覆沒被生擒的歷史,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武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四、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六:李廣難封的原因作文300字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里的飛將指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這里勾勒了李廣的英雄形象,然而王勃又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又是為什么呢?
中國論文網 www.xzbu.com/1/view-6430035.htm
李廣生于隴西成紀,自幼苦練射箭,打仗英勇無比,從不畏懼。漢文帝十四年參軍,在文景時期,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多次與匈奴交戰,漢武帝時期又多次帶兵出擊匈奴,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然無有大功,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戰中因為迷路而錯失戰機,最終拔刀自刎,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那么李廣有什么優點而被稱為“飛將軍”呢?
一、善射力強,有勇有謀:李廣之善射實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史載有李廣射石的故事,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做上郡太守時,一次出城追擊三個匈奴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這時突然出現了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的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于是匈奴騎兵始終不敢來攻擊。
二、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史載李廣與士兵同甘共苦、同進同退,每戰必身先士卒,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因此,士兵們都愿意追隨他,百姓也很擁戴他。
那么李廣如此優秀為什么不能封侯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白馬之盟: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糊涂: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后,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梁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持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涂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三、皇帝喜好: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漢武帝前中期很喜歡衛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霍去病涌現出來后,衛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而李廣多次出戰匈奴無有勝績,還有全軍覆沒被生擒的歷史,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武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四、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軍四十七年,大小七十......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李廣的性格所制嗎?
李廣一生七十余戰,聲名遠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詩為證。但就是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的李將軍,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憤難抑,抽刀自剄。王勃曾悲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確令人噓唏。究其原因,司馬遷和后人多認為是漢朝統治者扼殺人才所致,這一因素確實存在,但筆者認為李廣的命運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關系。 李廣世世受射,人長,猿臂,是一個射箭的天才,一次還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說是勇力過人,戰斗中常常沖陷折關,斬將奪旗,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可見其行動迅速,箭法高明,兩軍交戰,取敵人性命是眨眼之間的事。如果說是一場或幾場戰斗,憑借將軍這樣的勇力,或許可以取勝,但對于兩國之間,又是較為長期的作戰,單靠勇力或許就不夠了,則還需要謀略,而在這一點上,李廣就有些欠缺了。 誠然,李廣是有一定的謀略的,如追殺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騎碰上匈奴的數千騎,李廣表現得非常鎮定,讓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馬解鞍,使匈奴認為他們是誘餌而不敢貿然進攻,最后得以逃生;還有后來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廣是有一定的謀略。但這些謀略只是小的謀略,或者說只是關乎個人性命的“雕蟲小技”,距離指揮大兵團作戰所需的謀略還遠遠不夠。仍以這兩件事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廣為了替中貴人出一口惡氣,悄悄地離開大軍追殺數十里,射殺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騎置入了險境。匈奴人是中計了,萬一匈奴沒有中計呢?不僅李廣恐怕是必死無疑,連同去的士兵也很難幸免。幸好李廣只是一個偏將,若是三軍統帥的話,結果就可怕了。所以李廣的行動顯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說是“逞一時之勇”。再看李廣被俘一事,漢武帝時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進攻,李廣是其中一路的統帥,匈奴集中兵力迎擊李廣,一個伏擊就打敗了漢軍,生擒了李廣。雖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但這樣容易就被十分畏懼自己的匈奴擊敗了,且自己還被活捉,不得不讓我們懷疑李廣的軍事能力了。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不敢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戰時最起碼的地況地貌還是應該要知道的吧,而李廣則太令人遺憾了。清代黃淳耀曾說:“李廣非大將之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知意》引)說得很有道理。 李廣對下仁愛,比霍去病強,比李廣利更強;但對上則自負其才,敢于頂撞通過關系爬上去的衛青,應該說,這是司馬遷心目中理想的有著真性情的人物。再加上李廣訥口少言,口不能道辭,這也就決定了有著卓越才華的李廣與上層統治者的關系肯定處理得不好,而關系在漢代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皇親國戚,你可以平步青云,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是典型;有一定的才能而沒有皇親國戚,但人際關系較好,有尊貴朋友幫忙,同樣也可以獲得封侯。衛青之所以要把李廣從前將軍徙為右路軍,不就是想給他的好朋友公孫敖提供機會,使他能恢復侯位嗎?關系處理得不好肯定會影響李廣的升遷,而影響李廣升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霸陵尉只是按規定不許你夜行,你就想方設法將之殺掉,俗語云“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而李廣卻是如此氣量,怎能成大事?清代田汝成曰:“廣之不侯,非數奇也,孝文知之深矣。懷私恨以斬霸陵尉,豈大將軍之度哉?故蘇子瞻云:‘今年定起故將軍,未肯先誅霸陵尉’是也。不然,以亞夫之賢,帝托景帝曰:‘真可任將矣’寧獨不知廣才耶?”(《史記評林》引) 司馬遷為李廣作傳,以其“射”才貫穿全篇,李廣也是自得于其射才,想藉此封侯晉爵,但在政治上他缺乏一定的政治頭腦,功名之心太強,心態不夠平和,這也是他悲劇結局的另......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李廣的性格所制嗎?
李廣一生七十余戰,聲名遠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詩為證。但就是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的李將軍,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憤難抑,抽刀自剄。王勃曾悲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確令人噓唏。究其原因,司馬遷和后人多認為是漢朝統治者扼殺人才所致,這一因素確實存在,但筆者認為李廣的命運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關系。
李廣世世受射,人長,猿臂,是一個射箭的天才,一次還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說是勇力過人,戰斗中常常沖陷折關,斬將奪旗,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可見其行動迅速,箭法高明,兩軍交戰,取敵人性命是眨眼之間的事。如果說是一場或幾場戰斗,憑借將軍這樣的勇力,或許可以取勝,但對于兩國之間,又是較為長期的作戰,單靠勇力或許就不夠了,則還需要謀略,而在這一點上,李廣就有些欠缺了。
誠然,李廣是有一定的謀略的,如追殺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騎碰上匈奴的數千騎,李廣表現得非常鎮定,讓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馬解鞍,使匈奴認為他們是誘餌而不敢貿然進攻,最后得以逃生;還有后來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廣是有一定的謀略。但這些謀略只是小的謀略,或者說只是關乎個人性命的“雕蟲小技”,距離指揮大兵團作戰所需的謀略還遠遠不夠。仍以這兩件事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廣為了替中貴人出一口惡氣,悄悄地離開大軍追殺數十里,射殺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騎置入了險境。匈奴人是中計了,萬一匈奴沒有中計呢?不僅李廣恐怕是必死無疑,連同去的士兵也很難幸免。幸好李廣只是一個偏將,若是三軍統帥的話,結果就可怕了。所以李廣的行動顯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說是“逞一時之勇”。再看李廣被俘一事,漢武帝時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進攻,李廣是其中一路的統帥,匈奴集中兵力迎擊李廣,一個伏擊就打敗了漢軍,生擒了李廣。雖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但這樣容易就被十分畏懼自己的匈奴擊敗了,且自己還被活捉,不得不讓我們懷疑李廣的軍事能力了。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不敢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戰時最起碼的地況地貌還是應該要知道的吧,而李廣則太令人遺憾了。清代黃淳耀曾說:“李廣非大將之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知意》引)說得很有道理。
李廣對下仁愛,比霍去病強,比李廣利更強;但對上則自負其才,敢于頂撞通過關系爬上去的衛青,應該說,這是司馬遷心目中理想的有著真性情的人物。再加上李廣訥口少言,口不能道辭,這也就決定了有著卓越才華的李廣與上層統治者的關系肯定處理得不好,而關系在漢代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皇親國戚,你可以平步青云,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是典型;有一定的才能而沒有皇親國戚,但人際關系較好,有尊貴朋友幫忙,同樣也可以獲得封侯。衛青之所以要把李廣從前將軍徙為右路軍,不就是想給他的好朋友公孫敖提供機會,使他能恢復侯位嗎?關系處理得不好肯定會影響李廣的升遷,而影響李廣升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霸陵尉只是按規定不許你夜行,你就想方設法將之殺掉,俗語云“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而李廣卻是如此氣量,怎能成大事?清代田汝成曰:“廣之不侯,非數奇也,孝文知之深矣。懷私恨以斬霸陵尉,豈大將軍之度哉?故蘇子瞻云:‘今年定起故將軍,未肯先誅霸陵尉’是也。不然,以亞夫之賢,帝托景帝曰:‘真可任將矣’寧獨不知廣才耶?”(《史記評林》引)
司馬遷為李廣作傳,以其“射”才貫穿全篇,李廣也是自得于其射才,想藉此封侯晉爵,但在政治上他缺乏一定的政治頭腦,功名之心太強,心態不夠平和,這也是他悲劇......余下全文>>
相關解答九:“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李廣的性格所制嗎?
李廣難封,就是李廣那樣的人才太難得了,人家不是不想封李廣功名,而是能封的人太少了。
相關解答十:李將軍李廣難封的主觀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第一他曾經被俘過,雖然逃脫了但無形中已經折了身價;第二他不善言辭,不會接交朝廷的官員,客觀原因是他不是漢武帝選中的集團中的人,也就是他始終都沒有融入到漢武帝建立的社交圈,比如一開始輕視衛青,后來又對霍去病看不順眼兒,你對皇帝賞識的人看不順眼也就是間接對皇帝看不順眼兒咯,這樣豈會有好果子吃。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111/8499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