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簡稱“洛外”
昨天,此輪軍改的軍事院校改革方案公布,一半的軍校被裁減、合并和降格。我的母校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也被并入了一個軍隊的理科大學,降格成為它的一個分院,理工大學也降格了。看來以后我也是理科大學畢業的人了,雖然當初我是因為理科的徹底失敗才讀的文科。
軍校改革的消息傳出,校友群里彌漫著感傷。事實上,昨晚那些被精簡的軍校群和朋友圈里都彌漫著感傷,產生了不少懷舊的文字。我一個師弟寫了篇《永遠的洛外》來紀念這個消失了名份的母校,在軍校圈里反響強烈。
當初的軍校生活其實是非常折磨人的,很多校友說如果有第二次選擇的話一定不會選擇上軍校,那個時候能考上洛外的人還是可以很輕松地考上一個不錯的地方大學的。實際上,我的母校可能是中國軍校里最寬松和最具人文關懷的,畢竟是學外語的學校,管理學員的干部也多是留校的學員,雖然有些干部也挺變態。盡管行動上不自由,但思想上接收的是外來文化。
只是多年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當初的那些痛苦和折磨竟然也成了記憶的樂趣。
和很多洛外畢業生一樣,我在畢業時曾發誓不再回頭。但我昨天一數,我在畢業后居然回過六次母校,其中帶著兒子回去了一次。畢竟那個綠蔭籠罩的巨大校園里埋葬著自己的青春,回去只是尋找自己的青春記憶。
網上的這張圖片很適合懷舊,這些蘇式老房子曾經是我的宿舍樓
所以,昨天軍校改革方案公布,雖然學校還在,但這個埋葬著青春記憶的“洛外”兩字也真的要成為了記憶。
盡管有點傷感,但我還是要為此次軍校改革點個贊。
在我看來,這一輪軍改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改,雖然還不夠徹底,但比起以前的幾次裁軍式改革要徹底和有益得多。因為它讓軍隊的使命變得單純起來:打勝仗。軍隊的結構要跟上現代戰爭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來改革,軍隊的資源要圍繞提高作戰效率這個核心使命來配置。
中國軍隊曾經是一個封閉式的、自給自足式和擁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國家機器。軍隊的人員培養,從指揮人才到技術人才,完全依靠自己的院校。軍校占據了中國軍隊員額的比例是很高的,我記得最高的時候有50幾萬。但中國軍校一直存在幾大弊端:
一是軍校數量極其龐大,種類繁多。
二是以學歷教育為主體,軍校居然還要培養博士、碩士。
三是級別太高,機構臃腫。最初的院校以軍級為主,一個院校就能有5個少將,國防大學更是將軍成堆。后來普遍降為副軍級,但還是很高的,學校里四大部齊全。
四是重復建設,初級指揮院校、醫院學院、理工大學一堆。
五是軍民不分,很多專業與地方大學是一樣的,完全可以通用。
這在中國普通大學教育還不發達的時期顯得頗有效率,而在現在大學教育已經普及的國情下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當然必須承認,軍校培養出來的學員敬業、紀律、吃苦等方面是地方大學生無法比擬的。這是很多在地方大學生畢業參軍后無法適應部隊的原因之一。
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最強大的軍隊是美軍。美軍一直是我們學習和追趕的對象。而美軍的軍事院校數量極少,各個軍種只有一所本科學歷院校,培養初級指揮軍官,比如陸軍的西點軍校,但西點只能培訓四分之一的美國陸軍軍官。再往上是中級和高級指揮院校,都是實現在職培訓的。美軍也沒有專業技術類學校,軍事技術研發是地方院校和企業的事,軍隊與它們簽訂國防合同即可。
中國軍校的那五個弊病,美軍卻是沒有的。
美軍軍官的主體來自于地方大學的預備軍官訓練團制度,這是我第一次去美國考察看到的,真是讓我很吃驚。后來我們把這一制度引進到了國內,才有了“國防生制度”。
此輪軍改已經大體成型,從總部結構調整到重組戰區,建立陸軍和其他新軍種,現在終于到了軍事院校的大兼并重組,還有軍隊徹底脫離生產經營,專注于作戰和訓練,再加上軍隊反腐,軍民融合的改革。總體感覺軍改正在徹底扭轉中國軍隊原來的頹勢,讓軍隊變得輕靈起來。
真正的改革是會觸動個人利益的,現在院校里的很多人正面臨著人生的二次選擇。
現代戰爭是系統間的對抗,而操作這戰爭系統的關鍵因素還是有奉獻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軍校改革是為了更高效率地培養人才,并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一個好的制度和環境。
雖然自己的母校被兼并更名和降格了,“洛外”終于成了一個記憶符號,但畢竟沒有完全消失,改革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徹底。
但我還是要為這一輪改革點個贊。
附兩篇舊文:
《精兵是怎樣練成的:美國軍官主體是地方大學的國防生》
《與西點軍校學員共進午餐》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07/11219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