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巧拙之美
詩詞語言風格有巧與拙之分。巧是指用語新巧、句法精妙;拙是指語言呈現一種拙樸之美。二者各有其妙,沒有高下之別,巧與拙都可以產生優秀的作品。
一、煉字、煉句之“工”
齊己《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這首詠物詩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首聯即以對比的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第二聯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第三聯“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側重寫梅花的姿色和風韻。末聯語義雙關,感慨深沉,寄托了詩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華、實現自己遠大理想的抱負。“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據傳原來二聯為“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一”,齊己佩服“一”字之巧,尊稱鄭谷為“一字師”。
宋祁《玉樓春?春景》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此詞贊頌明媚的春光,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情趣。上闋描繪春日絢麗的景色。“東城”句,總說春光漸好;“縠皺”句專寫春水之輕柔;“綠楊煙”與“紅杏枝”相互映襯,層次疏密有致;“曉寒輕”與“春意鬧”互為渲染,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闋直抒惜春尋樂的情懷。“浮生”二字,點出珍惜年華之意;“為君”二句,明為悵怨,實是依戀春光,情極濃麗。特別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了出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首是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里,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一場太陽雨之后,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平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邊,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江上隨風飄來,仔細一聽,原來是久無音訊的情郎思戀自己的情歌。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詩中以“晴”諧“情”,具有含蓄的美,對于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
二、不事雕琢、天然渾成之“拙”
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此詩寫詩人端著酒杯向月亮發問,從飲酒問月開始,以邀月臨酒結束,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的困惑不解。詩人以縱橫恣肆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全詩感情飽滿奔放,極富回環錯綜之美。語言流暢自然,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高超詩藝。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畫面。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么秀麗的江南風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詩中大量運用重復的句式和字眼,表現出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從結構上來看,似乎很笨拙,但辭拙而意工。拙樸到看不到任何技巧,實際上包含著最高的技巧。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228/7921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