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2008年12月9日在新加坡總統府的一次采訪中發言。
李光耀,新加坡前總理,戰后亞洲歷史中的一位巨人。
07年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李光耀對記者說,這個國家本來都不應該存在:“首先,我們缺乏形成國家的關鍵要素,我們沒有其他國家形成所需的共同的血緣、文化、文字語言和共同面臨的歷史命運。”
他謙遜的表示“新加坡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在歷史這條長河里,我只是投下了自己的石子兒。”
李光耀上周末因為肺炎與世長辭,享年91歲。他幫助自己貧窮的家鄉最終變成世界上最繁榮的地區,一個安享幾十年和平穩定和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的商業和運輸樞紐。沒有什么成果是來自偶然的。得益于新加坡位于航線沿岸的戰略性地理位置,加上李光耀大力推行國際貿易,新加坡很快成為了外國投資者理想的投資地點。而通過堅持新加坡的五百三十萬居民使用英語為官方語言,李光耀在東亞及東南亞的眾多國家中樹立起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獨立感和獨樹一幟的民族辨別性。
新加坡Wikistrat的專業分析師Ali Wyne評價李光耀“很難想象,除了古巴的勞爾卡斯特羅以外,還能有誰在自己領導的國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關于自己領導的印記”。但某種程度上,在新加坡的成功背后也承受著巨大且備受爭議的人權問題,李光耀被批評一直默許不經審判的將異見人士送進監獄。在每日享受富裕的生活之外,新加坡的普通人并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新聞、集會、出版和言論自由。批評者還指責李光耀任人唯親,除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現任總理——其他核心家庭成員的子女也都在新加坡國內擔任要職。新加坡內的馬來裔和印度裔都聲討李,認為他華人的身份或多或少的使公共政策傾向于華裔人士使得馬來裔和印度裔受到了不平等對待。
李光耀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新加坡的范疇。作為畢業于劍橋大學法律系的華裔,他經常因為自己獨特的身份在作為中間人游走于中美兩國政府之間;作為總理,李光耀同時兼任著幾個關鍵的美國總統顧問身份,并經常有機會訪問白宮。
李光耀在中國國內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漢學家傅高義著名的《鄧小平時代》中記錄過,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曾經就多個問題咨詢過李光耀,而這其后中國的經濟騰飛的種種特點也總是讓人聯想起新加坡的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改革滯后等方方面面。
李光耀1990年卸任新加坡總理,2011年卸任新加坡內閣資政之后就再也沒有以官方立場發表過談話,然而,他的離世還是激起了對于新加坡未來一些并不友好的質疑。近些年來,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反對黨的勢力也隨之水漲船高,2013年的一次講話中,現任總理李顯龍警告說,新加坡在一個拐點:“隨著社會的多元化,我們的經濟更加成熟,而政治格局就更顯得富有爭議了。”新加坡下屆大選——2017年大選,可能迎來的是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最豐富的政治格局多樣性。
至于現在,新加坡人還在思考如何評價這樣一個主導了社會生活逾六十年的政治家。李留給后人的,更多的,只是他的長壽——在這方面,常會與他一起比較的卡斯特羅,那個在1959年走上政治舞臺的卡斯特羅,就完全不同了。卡斯特羅用自己堅持的思想穩定了國家,在這方面,李光耀走的是另一條路。
時間又回到那次紐約時報的采訪中,李光耀對記者這樣描述自己的治國經驗,“如果這樣行得通,就放手試試。要是方法好使,就繼續用下去。如果不好用,就扔了,換一個再試試。”
他投下的石子,泛起了漣漪。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030/2509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