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伍小五
以下內容,是讀萬維鋼老師《精英日課》專欄的學習筆記。
這個專欄有很多文章落下了沒能及時看,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我按照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將幾篇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看。
這種對比著看的方法,能將更多知識聯系在一起,促進理解與思考,并且能得到比單篇閱讀更多的啟示。
這次的閱讀主題是:學習的方法。閱讀的三篇文章分別是:
1.《怎樣用不時髦的方法學好初等數學》
2.《忘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
3.《反脆弱式學習養生法》
三篇文章講的,都是學習高手們對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探討。
讀完這三篇文章后,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竟然是曹操《短歌行》中一句: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我們總以為高手一定有平常人無法想象的高招,神秘的、超越常識的。
然而,通過梳理這些文章的內容,可以發現,高手們的高招,竟然是顯而易見的、容易理解的,但是,卻難以做到的。
就如天上明月,原來我一直能看得見,卻一直不能摘下來。
我想先探討看得見的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再探討摘不下的部分。

文章內容整理
1.《怎樣用不時髦的方法學好初等數學》
這篇文章是對長文How I Rewired My Brain to Become Fluent in Math (我怎樣通過重組大腦來熟練掌握數學)的轉述和評論。
長文的內容是作者對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的總結,但是萬老師的文章不限于對學習數學的討論。
主要觀點是:
(1)要學好一樣東西,目標不只是理解,而是要做到”流利“,即運用自如。要做到流利,就需要刻意練習。
(2)刻意練習需要苦練,需要專心和高度集中,“寓教于樂”不切實際。
要點:
- 如何做到流利
反復演練,反復練習,更確切的說是刻意練習。
一個例子:如果學到一個新的公式,牛頓力學里的f=ma,反復演練這個公式在不同情況下的用法,比如,在腦中設想如果f很大,m很小,那么這對a意味著什么?另一個演練的方法就是刷題做練習。
這個方法背后機制是:把知識拆解成各種不同的“塊”,通過各種重復訓練,讓這些“塊”以腦神經元連接的方式“長”在大腦中。之后,就能流暢自如的運用所學的知識了。
- 刻意練習的要點
結合萬老師《萬萬沒想到》里頭提到刻意練習的文章,
(1)只在“學習區”練習
(2)把訓練內容分有為針對性的小塊,對每個小塊進行重負練習,直到掌握。
(3)有針對性很重要,就是那些沒有掌握的部分,已經熟練的部分不需要再多練習。并且,要不斷挖掘沒有掌握的部分。
(4)練習中隨時獲得反饋,考試就是很好的反饋。
(5)練習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所以刻意練習與好玩無關,與寓教于樂無關。
2.《忘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
這篇文章是探討記憶與學習的關系,主要是針對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我們怎樣學習:有在什么時候、哪里和怎么“學會”的驚人事實) 的內容做評述。
主要觀點:要想牢固記住所學知識,慢慢學習是好辦法:先學一部分知識,過一段時間后再提取前面的學習記憶,然后再接著學后面的知識。
要點:
- Bjork的記憶理論
(1)人的記憶分為兩個強度:儲存強度,提取強度。
(2)儲存強度不會隨時間減弱,但是提取強度能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也就是說,大腦主動記住的知識會一直放在那里,如果不復習,就會忘記,但是時不時復習一下,就能鞏固記憶。復習就是提取知識。
(3)提取知識時越困難,提取動作對兩個強度的增加值越大。
(4)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是天天反復看所學內容,而是先學習,然后進行間隔式的復習。
(5)這個間隔應該多長,可以參考“Fresh Memory”的軟件。
我的理解,就是第一次學習是看書本,第二次復習時,不是看書本,而是嘗試合上書本,回憶出之前所學的,或者通過做測試做習題的方式回憶知識。
- 由此得到的延伸
記憶式的學習,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多任務,因為轉換就要提取,而提取能增加記憶。
同樣方法可以應用于讀書,一次可以同時讀幾本書,今天先讀A書的第一章,明天讀B書的第一章,過幾天又回到A書,讀之前提取一下上次的記憶,然后接著讀。
3.《反脆弱式學習養生法》
繼續是針對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我們怎樣學習:有在什么時候、哪里和怎么“學會”的驚人事實) 的內容做評述。
主要觀點:主動擁抱不確定性,時刻挑戰自我去應對新局面。
要點
- 反脆弱
(1)所謂脆弱,就是怕折騰,所謂反脆弱,就是怕不折騰。反脆弱可以激發人體進化的本能。
(2)讓自己時刻保持在“學習區”,而不要停留在“舒適區”。主動增加不確定性,比如讀幾本自己領域之外的書,了解一個和自己業務無關的業務。
(3)不確定性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使我們找到平常想不到的解決方法。
(4)同時,要平衡各方面的不確定性,在某方面冒險,就要確保在其他方面穩定。
4.小結
學習方法:
(1)將知識分成小塊,專心、高強度的反復進行練習——刻意練習。
(2)記憶知識,要遵循“學習—復習—學習”的循環——及時提取。
(3)擁抱不確定性,要學習自己不懂的知識,要練習做不好的事情——反脆弱。
以上三點,是上面三篇文章所說的主要學習方法。不發現是似曾相識嗎?
第(1)條,這與小時候老師諄諄教誨的“專心致志”、“學海無涯,苦作舟”、“玉不琢不成器”,并無二致。
第(2)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夫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第(3)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同是異曲同工。

為什么總是那些方法卻總是很少高手?
似乎事實是這樣:同樣的方法,卻批著不同的馬甲在不同的時空出現,這些方法既能夠從人的實踐經驗得出,又能夠從實驗數據得出。
這是閱讀上面文章最大的發現。這說明以上的學習方法是真的有效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這就意味著,我遵循了以上的方法,我也可以開啟高手之路了。
但是,另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方法已被得知這么長的時間,成為高手的人卻總是少部分呢?
也許,問題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你多大程度的踐行這些方法,就能獲得多大程度的效果。
那些成為高手的人,往往就是百分之一百執行了方法的人。
什么是百分之一百?
舉個例子:
C羅(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葡萄牙著名足球運動員,4次獲得金球獎,當選2016年世界足球先生。這些成績背后是什么?據《每日郵報》,他的日常訓練是這樣的:
- 日常的力量訓練,每天累計負重22.4噸,相當于16輛豐田普銳斯重量。
- 每天會做3000個仰臥起坐。
- 生活方式非常職業,日常的飲食攝取高蛋白和碳水化合物。
- 每天確保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光是看最后一條,很簡單,但是也沒多少人做到。多少人還掙扎在堅持早睡、堅持早起的時間管理漩渦中。包括我。
原來,到最后我們能得出的答案,竟然是一個老土而又常新的問題:踏實,堅持。

(以上提到的專欄、文章、書籍等,不存在營銷目的,僅出于文章內容需要)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27/10758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