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Google 之戰漸顯個人色彩
曾像是一段美好友誼的開端。
三年前,Google CEO 施密特一路小跑登上位于舊金山的一個舞臺,與 Apple 創始人喬布斯握手,幫助他在年度 MacWorld 大會的記者和簇擁面前發布跨時代的 iPhone。
雙方高管告訴聽眾,Google 和 Apple 共同合作將 Google 搜索和地圖服務帶給 iPhone。施密特開玩笑說,合作是如此緊密,倆公司應該合并,改名叫“AppleGoo”。
施密特對自己的同盟喬布斯說:“祝賀你,斯蒂夫。這東西會很火”。喬布斯報以開懷大笑。
今天已經沒有這種溫情。喬布斯、施密特和他們的公司正為移動計算和手機的未來而殊死搏斗,預示著數字世界的重鑄。
過去半年里,Apple 和 Google 已在并購案、專利權、管理層、顧問、iPhone 程序等方面數次交手。喬布斯和施密特在媒體上和公司內部交流中都曾遭到過對方公司的攻擊。
本月,Apple 起訴 HTC,控告這家生產 Android系統手機的臺灣廠商侵犯了 iPhone 專利。此舉被廣泛視為 Apple 向Google 發起法律突襲的開端,也是為了延緩 Google 在移動領域的擴張而進行的一次嘗試。
Apple 相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類的產品應該加以嚴格控制并采用私有標準。顧客應該通過從 Apple 自家程序商店所下載的程序獲得服務上的優勢。
而 Google 則希望智能手機能有開放的非私有平臺,讓用戶能夠自由地通過網絡獲取適用于很多機型的程序。Google 一直以來都在擔心微軟、Apple 等競爭對手和 Verizon 之類的運營商會在智能手機等設備上封殺自己的服務,而這些設備即將取代計算機成為通向網絡的主要途徑。Google 推廣 Android 在本質上就是為了控制自己在移動世界的命運。
盡管 Apple 與 Google 的沖突部分源于哲學理念的不同,部分源于利益,然而其中也夾雜著私人恩怨所驅使的爭斗,這也是科技界沖突一直以來的明顯特征(如 Intel VS AMD,微軟對抗全世界,等等)。
但根據我們對二十余位業內觀察家、硅谷投資人、雙方公司現任/前任員工的采訪,施密特和喬布斯之間的沖突鮮活地展示了仇恨與野心(大多數受采訪員工出于工作和商業關系上的考慮要求對自己身份保密)。
爭端的核心里有一些背叛的味道:喬布斯相信 Google 生產外形、技術、內在風格類似 iPhone 的手機已經違背了兩家公司的聯盟。簡單地說就是他覺得自己在 Google 的朋友把手伸進了自己的口袋。
1 月份 iPad發布會結束后 Apple 舉行了一次員工大會,據兩位在場員工描述,喬布斯在會上說:“我們沒有進入搜索行業,但他們卻進入了手機行業。別搞錯了,Google 是想要扼殺 iPhone。我們不會讓他們得逞”。
其中一位員工還說喬布斯在會上多次提到 Google,甚至用臟話貶低 Google 的口號“不作惡”,屬下們為此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Apple 拒絕對此作出評論。Google 的兩位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曾公開表示自己對喬布斯的欽佩,Google 表示自己沒有與曾經的同盟交戰,公司發言人 Jill Hazelbaker 說:“Apple 是寶貴的合作伙伴,我們對他們在過去 30 多年時間里為科技領域所做的貢獻充滿敬意”。
施密特也在一個聲明里附和道:“和很多人一樣,我仍然相信史蒂夫·喬布斯是當今世界最好的 CEO,我也非常欽佩 Apple 和斯蒂夫”。
拋開這類聲明,科技世界正懷著震驚于敬畏之情旁觀 Apple 與 Google 的戰斗。
研究科技行業數十年的哈佛商學院教授 David B. Yoffie 說:“我確信事情還會變得更激化。要想打敗 Apple,Google 必須變得非常主動。如果他們成功的話,會為 Apple 和 iPhone 帶來價格壓力”。
一位不愿公開身份的資深硅谷投資人表示自己被雙方積怨之深震住了,他說:“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驚人的仇恨驅動著兩個業內最強大的人。這是情緒化的,是歷史上最大的私斗”。
交戰涉及的兩位硅谷老手在風格上的差異無比巨大。施密特由精明的技術人員轉為行政人員。他以慎重和專業化而聞名,但同時又以強硬為傲。
施密特和 Google 的兩位創始人一道為公司注入了強大的競爭性以及自家工程師戰無不勝的信仰。
喬布斯自然是營銷大師和創新先鋒,在 Apple 的方方面面施行獨裁統治。自從他在 1976 年和沃茲共同創建 Apple 以來就一直在把與競爭對手的沖突(先后有 IBM、微軟、戴爾)引入公司,利用對敵人的焦慮來激勵員工、提升 Apple 的公共形象。
但在最近這場與 Google 的戰斗中,他的行為有些異乎尋常的情緒化。喬布斯在起訴 Android 手機侵犯專利權的時候把公司扮成委屈的受害者,終于站起來反抗欺凌。他在起訴后的聲明里寫道:“我們可以坐視競爭對手竊取我們的專利發明,也可以采取行動。我們決定對此采取行動”。
Google 當天表示自己雖然不是官司的一方,但他們會“力挺”HTC。公司的一些高管私下表示自己擔心這起訴訟會拖住 Android,該系統也用于平板產品,未來可能會成為 iPad 的競爭對手。
施密特在公開回擊 Apple 時也沒有退縮。 1 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當記者問他對 Apple iPad(推遲到下月初發售)的看法時,他開玩笑般的回答道:“你應該來告訴我大電話和平板的區別”。
盡管喬布斯和施密特都于 70 年代后期開始在硅谷工作,但他們的軌跡罕有交叉。但到了 2001 年,喬布斯回到 Apple,施密特執掌 Google,兩人有著同一個不凡的使命:削弱微軟在個人電腦方面的霸權,確保蓋茨不會主宰在線服務和移動設備的前沿。
當施密特 2006 年受邀加入 Apple 的時候,他和喬布斯對彼此大加贊賞。
背地里,兩家公司形成了更緊密的聯系。根據一位 Apple 前高管的說法,Google 創始人 Page 和 Brin 把喬布斯當作導師,在 Google 創立初期是喬布斯辦公室的常客。
Brin 也常和喬布斯在 Palo Alto 附近的居所以及 Santa Cruz 山腳下漫步。按照同僚的說法,他們一起討論技術的未來,計劃成立一些合資公司,但都未能成真——其中有個計劃是協作開發 Windows 平臺的 Apple Safari 瀏覽器。
另一位 Google 前高管說 Page 和 Brin“坦承自己對喬布斯的敬佩,并把他當作自己在走向高管之路上的榜樣”。Page 和 Brin 拒絕接受采訪。熟悉 Google 的人表示兩位創始人對兩家公司交惡感到非常失望。
但是他們和其他 Google 高管都認為公司推動行業開放的努力以及在移動計算領域的成敗太重要,不可能為平息喬布斯的怒氣而作出犧牲。
根據所有被采訪對象的說法,施密特和喬布斯從來都不是密友。但據一位施密特之前的同事的說法,兩人一起吃過幾次飯,喬布斯也會直接打電話問施密特意見。施密特的幾位朋友也提到,施密特對自己在 Apple 董事會的地位津津樂道,大致是這讓自己成為了美國商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但沒過多久摩擦就產生了。Apple 在 2007 年剛開始賣 iPhone 的時候,Google 就已經悄悄地準備開發自己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
兩年前,Google 收購了那家正在開發 Android 系統的新創公司。此舉當時主要是為了防止移動設備市場被微軟奪走。但微軟在新興的智能手機市場失利,RIM以及后來的 Apple 開始主宰市場,Google 繼續推動 Android 以及讓手機生態圈更開放的景愿。
來自雙方的高管均表示,隨著 Google 的計劃逐漸成型,兩家公司高管曾多次當面以及在電話中就 Apple 對 Android 的擔憂進行過討論。
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其中很多會議都轉向對抗,喬布斯經常指控 Google 剽竊 iPhone 的功能,Google 高管則表示 Android 的功能基于業內早已通行的概念,有些 Android 原型機比 iPhone 還早。
其中最激烈的是 2008 年在 Google 的一次會議,喬布斯生氣地對 Google 高管說,如果他們發布多點觸摸功能,自己將訴諸法律。兩位在場的知情人士說當時的情況非常激烈。
最后 Google 接受了 Apple 的要求,這是很罕見的。一位當時在場的 Google 前高管表示:“我不認為他們曾有過多少次退讓。Google 不害怕任何對手,對 Apple 也不例外”。
Google 確實是謹慎地對待 Android,至少剛開始是這樣。2008 搭載到 G1 上的第一版系統沒有多點觸摸功能。G1 又慢又笨拙,Google 內部人士笑稱它們看起來像磚頭。
但 Android 手機持續改進,Apple 也越來越擔心。喬布斯去年養病歸來后看到的是一大批摩托羅拉 Droid 這樣的手機,光滑的線條、增強的性能,還有 Android 共有的功能——同時運行多個程序。
Verizon 的 Droid 廣告更是以“所有 i 做不到的……Droid 都可以(Everything iDon’t … Droid Does)”瞄準 iPhone,顯出競爭日益升級。
隨著施密特和喬布斯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他們的對抗也越來越公開。Apple 以隱私問題為由在去年七月阻止了 Google 將其語音郵件管理程序 Google Voice 移植到 iPhone 的計劃。接著,施密特在去年八月退出 Apple 董事會,部分是因為兩家公司之間的聯系引發的監管問題,但同樣也因為 Apple 說他在公司股東會的位置已岌岌可危。
喬布斯去年宣布施密特退出董事會時指出,由于 Android 和開發電腦操作系統的計劃,Google 已經“不幸地”越來越深入 Apple 的“核心業務”。
接著是收購活動的角逐。
去年秋天 Apple 正式出價 6 億美元收購 AdMob——一家高速增長的移動廣告公司。AdMob 專門開發在手機程序內部運行的廣告,比如 iPhone 上那些。
根據三位參與談判的知情人士的說法,當 Apple 對交易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期間,AdMob 接受了為期 45 天的排他期。這是一項例行條款,用來防止 Admob 向第三方出售自己。但 Apple 莫名其妙地坐等了 45 天沒有完成交易,Google 撲了上去。
Apple 對 AdMob 的執著激起了 Google 的興趣。施密特、兩位創始人以及其它高管頻頻向 AdMob 年輕的 CEO Omar Hamoui 伸出橄欖枝。Google 爭辯 AdMob 應該成為公司的一員,因為 Google 是廣告行業的老手,而Apple 不是。Google 還向 AdMob 保證員工可以比 Apple 交易所規定的期限更早地將股票變現。Google 高于 Apple 25% 的出價亦有幫助。
排他期結束 3 天之后,Google 同意以高達 7.5 億美元的高價買下四歲大、收益中等的 AdMob。兩位參加了談判破裂簡報的知情人士表示,喬布斯既失落又憤恨,推測 AdMob 可能在 Google 的幫助下違約。
(AdMob 和 Google 都不愿就并購過程加以評論。聯邦交易委員會正在就可能的反壟斷問題作出評估)。
一位熟悉 Google 并購策略的高管表示,公司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高的溢價單純是為了避免 AdMob 落入 Apple 手中。他說:“若不是施密特擔心 AdMob 會落入喬布斯手中,他們絕不可能拿到 7.5 億美元。他們絕不可能在現金回流中獲得 7.5 億美元”。
Apple 迅速反應,在今年 1 月以接近 3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 AdMob 的競爭者 Quattro Wireless,這標志著 Apple 和 Google 將在移動廣告市場一決勝負。
但在科技媒體的報道中,Apple 的并購公告在更大的消息面前黯然失色。就在同一天,Google 發布了自己與 HTC 緊密合作設計的旗艦手機 Nexus One,有些設計明顯接近 iPhone。
當月晚些時候,也就是喬布斯嘲笑 Google“不作惡”座右銘幾天之后,Google 拋去了和解的偽裝——為 Nexus One 發布軟件更新,增加多點觸摸功能,這樣就徹底跨過了喬布斯劃的線。
兩家公司內部的員工都表示,競爭的味道是如此強烈,急需調停。一位 Apple 員工說:“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般景象。我參加了很多會議,充滿了肆意抨擊。感覺很詭異”。
Google 內部把微軟、Facebook 和 Yahoo 當作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對 Apple 的敵意反而不是最普遍的。畢竟 iPhone 推動了 Google 移動服務和移動廣告的普及。
Google Voice 引發的沖突以及雙方在其他方面的針鋒相對,凸現了 Google 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一個對手可以將數以百萬的用戶擋在 Google 服務的門外。Google 某個高管發誓“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把 Google Voice 帶到 iPhone 上,很快開發了新的途徑繞過 Apple 的阻止。
如果說有人能讓雙方舉行停火談判,那就是頗有口碑的硅谷事務顧問 Bill Campbell,外界都稱他為“教練”。
Campbell 曾是大學橄欖球隊教練,也是 Intuit 公司的前 CEO。他對 Google 有著關鍵影響,每隔一周參加一次高管會議,和施密特進行私人對話。他幫助建立了 Google 的管理架構,在緩和施密特最初和 Google 創始人的矛盾方面很有一手。
Campbell 在 Apple 內部也有隱形的巨大影響力。他是 Apple 董事會的聯合主席,也是喬布斯在健康危機中信賴的極少數幾個人之一。
Campbell 曾經嘗試過在喬布斯和施密特之間斡旋,但這并不容易。Campbell 拒絕對本文發表評論,但有知情人說去年整個秋天喬布斯和施密特都企圖游說 Campbell 斷絕和對方公司的聯系,有幾次甚至向他下最后通牒。
據知情人透露,Campbell最終被迫選擇放棄自己在 Google 的正式職權,雖然他還在非正式地指導 Google 管理層。
Mitch Kapor 是 Lotus 公司的創始人,目前從事技術投資。他把雙方的爭斗描述成“舊瓶裝新酒”,并且回顧了硅谷之前的很多公司之戰。他認為這是 Apple 和微軟之戰重演,而且 Apple 仍在試圖控制用戶體驗的每一方面,Google 就像當年的微軟,與多個伙伴合作將大量的設備推向市場。
Kapor表示,雖然移動程序開發人員目前青睞 iPhone,“但同時他們也在爭相為 Android 開發程序。嚴密的控制在初始階段有幫助,但也會阻礙長期發展”。
Apple 和 Google 在某些領域仍保持伙伴關系。Google 每年支付給 Apple 數百萬美元,保證 Google 仍是 Apple 瀏覽器、iPhone、很有可能也包括 iPad 上的默認搜索引擎。
但技術界廣泛認為,Apple 正準備給 Google 公開一擊:接受微軟的條件,把 Bing 作為 iPad 甚至 iPhone 上的默認搜索引擎。蘋果某員工說,微軟在線服務部門的總裁陸奇最近出現在 Cupertino 的 Apple 總部,商談這樁交易。微軟拒絕就此作出評論。
Apple 和微軟的合作在財務方面或許不會給 Google 帶來太大影響,因為很多 iPhone 和 iPad 用戶肯定還會通過瀏覽器用 Google 的搜索服務。但喬布斯的鼎力相助會為多年來都被壓制的微軟帶來珍貴且顯著的產品支持。
這就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曾經不太可能出現的局面:喬布斯和 Apple 甩開施密特和 Google,投向 Steve Ballmer 和微軟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