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成功的四個要點

作者: 小蛤蟆  來源: 博客園  發布時間: 2008-12-26 10:36  閱讀: 1432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摘要:分析互聯網公司成功的四大要點

  要點一:要確立競爭對手

  創建互聯網公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確立競爭對手。

  任何企業要建立自己的業務,其生意都從既有行業與競爭中轉化而來。汽車的生意從馬車轉化而來,飛機的生意從鐵路和輪船轉化而來,可樂的生意從酒類飲料轉化而來,亞馬遜的生意源自傳統書店,Google的生意源自雅虎(綜合門戶),百度(中文搜索)的生意源自Google,從戰略脈絡看,整個商業界都是如此。企業創業的第一步,即是辨認出自己的生意來源,針對其制定出有效的競爭戰略,將生意轉化為自己的業務。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競爭對手界定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的網下業務,二是某項互聯網業務的領先公司。第一類互聯網公司,是將傳統業務轉移到網上,比如網上書店、網上票務、網上拍賣等等,作為互聯網業務的先驅公司,它們明確的對手就是同類網下業務。比如亞馬遜,它的競爭對手就是巴諾書店,它要把巴諾的網下生意轉化過來。第二類互聯網公司,從事的業務是互聯網特有的,像網上搜索,開創這些業務的公司一樣要找到對手,那就是某些先行的互聯網公司。比如Google,它的競爭對手就是雅虎,它要將原本是綜合門戶的用戶爭取過來,使用專業搜索引擎。對于許多后起加入某項互聯網業務的公司而言,它們的競爭對手就是同行領導者。

  缺乏明確的競爭對手界定,意味著生意來源不明,商業模式不清。

  要點二:利用分化,進入心智

  從戰略脈絡上講,一個公司是從競爭對手那里獲得生意轉化,但事實上并不一定就是搶走了競爭對手手中的生意,有時是創造了新的生意。就像電視媒體并沒有取代報紙和廣播,但它通過與文字、聲音媒體的對比,建立起了影像媒體的認知,從而贏得了顧客。也就是說,所謂生意的轉化,實質上是將顧客對先行競爭對手的認知,轉化為對新品牌的關注和認同,使后者迅速進入顧客心智,成為消費或應用選擇。一旦進入顧客心智而被選擇,我們說公司擁有了顧客,得到了生意。

  生意的戰場就在顧客心智之中,一個公司的品牌不能躋身顧客心智而被選擇使用,就談不上成功。舉例來說,互聯網上的門戶網站數之不盡,但只有雅虎、MSN、新浪等少數進入了顧客心智;易趣、淘寶等網上拍賣網站大打出手,目的是為了能在顧客心智占牢一席之地。

  分化是商業發展的趨勢,將先行競爭對手視作綜合傳統者,標榜自己是分化出的新一代,將有效地借助先行者實現認知轉化,是互聯網品牌進入顧客心智的惟一方法。盛大專做網絡游戲,從門戶分化出來,有別于新浪。在商業中,分化是持續不斷的過程,細分后的品類成長到一定規模,又將再次分化。比如網絡游戲中的3D游戲、休閑游戲都可能是分化的方向,又比如搜索中的新聞搜索、MP3搜索、圖片搜索、flash搜索、視頻搜索也都可能是分化的方向。每一次分化都是創建新公司的良機,新生品牌借助于傳統品牌的競爭依次進入用戶心智。

  融合與商業發展的趨勢相違,也無法符合人們的心智認知。比如一款全方位桌面軟件,集互聯網搜索、Web搜索、內容服務、即時通訊、商務應用為一體,聲稱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但對用戶來認知說太過復雜,而且它的每一項子功能,人們心智中都有更佳的專門網站可以提供。他可以選擇簡單、專業的網站,這些專業網站在各自領域會比大而全的門戶做得更好。也就是說,除非這個軟件把Google、新浪、攜程、QQ、阿里巴巴等各個領域的領導品牌集成進來,否則用戶不會買賬被困死在這里。然而,即便能夠做到這一點,用戶依然可以直接登陸那些已進入心智的專業網站,沒有必要中轉而自添麻煩。值得警惕的是,網絡綜合軟件的新概念,會使得用戶出于好奇心而紛紛嘗試,造成短期繁榮的假相。

  Google已經進入了很多領域,包括Email,IM和硬盤搜索,也許會研發瀏覽器,而中國和美國互聯網也掀起新一輪旨在融合的并購狂潮,但Google的郵箱不會超過Hotmail,瀏覽器不會超過IE,這些先行的品牌都比Google好。阿里巴巴并購中國雅虎,但它的首要任務是將門戶、B2B、支付系統、網上拍賣等公司與品牌分別做好,而不是融合成一個公司、品牌或網站。前車之鑒倒是應該記住,AOL與時代華納的融合購并,創造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

  要點三:圍繞定位進行配稱

  比照競爭對手而建立分化公司,意味著在顧客心智上確立一個全新的定位,企業需圍繞新定位進行全方位的整合,讓各項運營活動之間形成配稱,進而打造成功公司。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技術和名字是兩項非常重要的配稱內容。

  技術的恰當角色,是為建立定位服務,沒有定位,公司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術,而再好的技術也得不到顧客認同。中搜毫無疑問開發了許多不錯的技術,但如果這些技術不能有效地針對百度、Google而轉化其生意,就只是耗費投資而沒有產出。尤為重要的是,在公眾用戶看來,領導者同樣甚至更差一點的技術,也會比跟隨者好。用戶知道Google、百度是搜索的領導者,就會認為它們的技術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才會勝出。這與事實無關,而僅關乎認知,在后發公司引以為豪的技術,很有可能尚在推廣過程之中,就被業內領先者引用而變得普通平常了。就像許多IT小公司開發了很多技術,但卻被微軟迅速地將許多創新應用與普及化,最終微軟擁有了最多顧客和最強認知。

  名字的作用也一樣,單單名字并不決定成功,但它卻是走向成功品牌的重要條件,尤其在互聯網上。在現實世界里,會有很多關于公司經營業務的線索,比如地理位置、櫥窗展示、產品包裝,甚至建筑物的大小和建筑風格,這些都有助于顧客識別和尋找到公司。然而,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世界里,網站除了供人們記憶的品牌名(包括中文名和網址)之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經營線索。所以對互聯網的用戶而言,品牌名稱就一個公司的全部,他憑此識別、記憶和尋找到提供特定業務的公司。

  這里最忌諱的就是通用名字,像“中國”、“計算機”等,而不是用獨特、專屬的名字。這源自互聯網業早期的運營經驗,一個通用名稱容易讓人尋找得到。就像一個人想玩網上游戲,他可以查找和登陸“中國游戲中心”。然而時至今日,各類網站蜂擁,通用名稱迅速成了某類網站的指代,而不是被用來識別某個網站,有經驗的用戶開始進一步選擇那些獨特而有專屬名字的網站。

  要點四:聚焦定位,不斷進化

  公司需要不斷聚焦在定位上,因為公司對于顧客的全部價值就在于此,沒有了定位,也就沒有了價值。像早期的搜狐,可認為是百度的前身,最初定位在搜索上一炮打響,但隨后四處出擊,很快淡去了原來的定位價值。

  品牌聚焦在定位上的目的,是確保主動促進自己的進化。在這方面,英特爾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它聚焦在微型處理芯片上以來,一直不斷推出新一代產品,從早期的芯片到286,到386、 486,到奔騰(到奔三、奔四),到迅馳,令競爭對手無法跟進和還擊。互聯網公司要做的正是如此,盛大、百度、攜程等公司,迄今為止算是只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面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它們必須不斷推動自己業務品類的進化,才能夯實和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保持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地位。

  每一家公司獲得初步成功后,往往會偏離原有的定位,從而逐步失去在顧客心智中的焦點,最終失去價值,稱為商業中的“熵定律”。在物理學上,熵作為物質失序的單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互聯網公司中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Google在成功后,搜索業務仍需要不斷加強,但它卻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大有統治整個互聯網世界的雄心壯志。這只會是Google走向衰退的開始,同時是百度和中搜等后來者的機會所在。

  (作者為特勞特競爭戰略咨詢公司總經理、高級分析師)

0
0
 
標簽:互聯網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