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才是最高境界
記得<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一套太極劍法,一路劍法使完,竟無一人喝彩,各人盡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用來對敵過招"。還以為是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數,好讓張無忌瞧個明白。只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瞧明白了沒有”,無忌答道:“看清楚了”。張三豐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答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 。”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周顛等人皆急:“剛學的劍法都忘了一大半,這可如何迎敵”。便請張三豐重新傳授一遍,張三豐微笑再使出一路相同的劍法,張無忌沉思一會,睜開眼:“我已忘的干干凈凈”。眾人皆驚唯張三豐獨喜,隨即張無忌拿劍迎敵,大勝。
金庸這筆用意之深,使得透露出一個真理:忘記。張無忌學太極劍,不記招式,只是細看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看完一路劍法,已忘記了一小半。低頭默想之后,已忘記了一大半`。再看張三豐演練一遍,再經沉思玩味,終于忘得干干凈凈。當全部忘記之時,也是學成之時,綞以之力克強敵。由記得轉化為有如本能一般,終能不受原來招式所限,隨意出招自成章法。
讓我想到現代背譽為中國IT商業領頭羊、企業家的楷模的馬云先生的一段語錄:“三年以前我送一個同事去讀MBA,我跟他說,如果畢業以后你忘了所學的東西,那你已經畢業了。如果你天天還想著所學的東西,那你就還沒有畢業。學習MBA的知識,但要跳出MBA的局限。”
忘記其形,悟得其意,乃至返璞歸真,神乎其技。
真正做到這種忘記何其難!需要你有著聰慧的頭腦和超于常人的思維方式,跳出思維的局限和思想的束縛,從而達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很多人十分用功,拼命強記,結果真的是“心有拘囿”,大受原來學說文字的拘束,真意反而完全錯過,越是努力,所受縛束越深,令人深感可惜。
佛教禪宗有句佛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為第一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方為第二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為最高境界”,跟無忌學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張無忌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擬出來的。普通人沒有他那么變態的悟性,但無論是學武還是學文,其本質和境界都有著潛在的相似點,都要經歷一個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無論是哲學、文學還是科學,或是其他種種學科,我們剛入門、了解到一些皮毛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種“不過如此”、“原來這么簡單”的浮躁心理,只是因為了解的太膚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當我們接觸時間長了,遇到無數個問題和挫折的時候,開始逐漸了解到它的深意,就不再有剛開始的心態,而開始小心謹慎,好學善思,這時就是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我們開始分析山為什么是山?水為什么是水?它們是由什么組成的?為何展現出這種不同的顏色和形態?第二境界是一個帶著無數疑問,深入分析思考的過程。
當我們在第二境界停留的夠久,對一種學科了解的足夠深的時候,多年的量變積累引起了質變,完成了一個質的飛躍,我們就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最高境界。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就不會去考慮山為什么是山、水為什么是水了,因為已經能從一個更高層次的角度上來看待它們,甚至創造它們。
但,第三境界,卻不是那么容易能達到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停留在第二境界中苦苦的追尋,再尋覓的路途上迷失方向,或是經受不住挫折打擊而停止前行。第二境界是一個迷宮,是一片布滿了謎團和危險的原始森林,是一條蜿蜒崎嶇、荊棘密布的道路,有著無數的分岔口,很多人窮盡一生也無法尋得正確的道路,在沐浴著真理的陽光的夢境中化為茫茫的白霧。也有人誤以為成功的走了出來,拿到了真理的王冠,但公正的天平總會稱量出贗品。
正如馬云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晚上”。今天,明天,后天,比作這三個境界也是恰如其分。
人類求知和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過,翻開歷史的書頁,上面總會記載著人類中那鳳毛麟角的幾個。在秋水邊逍遙游的莊子,在寂靜夜空下沉思的蘇格拉底.....等等(PS:為什么都是哲學家,難道就像修仙小說里說的那樣,有無數個門派,但總只有那么一兩個才是真正能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的。或許也正是哲學的思想就是關于“天地人”的思考),無論怎么說,既然人活一世,就脫離不了這身皮囊,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超脫和自由。哲學家也有餓肚子的時候,所以我并不是認為只有研究哲學才能達到最高境界。法國有句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給第二境界的人們布下了太多的陷阱與迷霧,所以他認為人類是永遠走不出來的。所以當人們思考如何達到真正的最高境界時,上帝就象獵人看著獵物一樣嘲笑它們的愚蠢,但終有一天,人類的思想超越了這個境界,那時估計上帝就笑不出來了。我并不贊同這句話,因為我認為它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上帝只是一個代名詞,代表著創造一切的偉大力量,但我堅信人類終會擁有這個力量(扯遠了,扯遠了......)
言歸正傳,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第二階段苦苦追尋,所以需要多研究一下前人的足跡,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會對我們思想的道路提供很多正確的指引。讓我們學會閉上雙眼,去感受真理的方向,忘記那些路途上的障礙......只有真正學會了忘記,境界才能真正的升華。
有人給程序員也分了幾種境界,分別是:
第一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能熟練地使用某種語言。這就相當于練武中的套路和架式這些表面的東西。
第二階段
此階段能精通基于某種平臺的接口(例如我們現在常用的Win 32的API函數)以及所對應語言的自身的庫函數。到達這個階段后,也就相當于可以進行真實散打對練了,可以真正地在實踐中做些應用。
第三階段
此階段能深入地了解某個平臺系統的底層,已經具有了初級的內功的能力,也就是“手中有劍,心中無劍”。
第四階段
此階段能直接在平臺上進行比較深層次的開發。基本上,能達到這個層次就可以說是進入了高層次。這時進入了高級內功的修煉。比如能進行VxD或操作系統的內核的修改。這時已經不再有語言的束縛,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即使要用自己不會的語言進行開發,也只是簡單地熟悉一下,就手到擒來,完全不
像是第一階段的時候學習語言的那種情況。一般來說,從第三階段過渡到第四階段是比較困難的。為什么會難呢?這就是因為很多人的思想轉變不過來。
第五階段
此階段就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技術上的問題了,而是能從全局上把握和設計一個比較大的系統體系結構,從內核到外層界面。可以說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到了這個階段以后,能對市面上的任何軟件進行剖析,并能按自己的要求進行設計,就算是MS Word這樣的大型軟件,只要有充足的時間,也一定會設計出來。
第六階段
此階段也是最高的境界,達到“無招勝有招”。這時候,任何問題就純粹變成了一個思路的問題,不是用什么代碼就能表示的。也就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
哎,自我分析一下,我這個初出江湖的小菜鳥才剛達到第一境界,在程序這條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只能依仗著各位程序員前輩的指引和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誤入歧途了。啥時候能達到忘記代碼、“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的境界呢,估計忘記代碼很容易,但形成一種程序的思維就困難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