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電腦的十年

作者: 逸天  來源: 博客園  發布時間: 2008-12-19 12:15  閱讀: 908 次  推薦: 1   原文鏈接   [收藏]  

  (其實都11年了,除去中間耽誤2年,也差不多了...)
  我的電腦一直都是自學。其實我在想,如果有老師,或者一個較好的環境,現在肯定也是個牛人了,呵呵 ^^

  93 年第一次接觸和迷戀上電腦,是在附近商廈的一個暑期電腦展銷會上。當時一共也就擺著 7 、 8 臺電腦,好像都是 386 吧,不過顯示器都是彩顯 最關鍵的是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其中一臺,在玩《大富翁2》,還有一個人在玩賽車。說實話我在 TV Game 里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漂亮和好玩的游戲:)

  隨后在我的死纏爛打下,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一臺估計是淘汰下來的 IBM XT 286 (3000 大洋呢,當時肯定是被黑了 )、主頻只有 8.7Mhz , 640KB 內存(連 1Mb 都不到 … ), 1.2Mb 的軟驅, no HDD ,顯示器是綠色熒光的 MDA (只有這么一種顏色 … )
  但就是這么一臺極其簡陋的電腦(照現在的眼光,都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電腦 … ),卻給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時面對這樣一臺冰冷死板的機器,自己感覺就像是上帝,可以完全主宰和控制它的一切:)

  好在當時的游戲都很小巧,一張軟盤還是能放下,而且機器要求也不高,就是載入的時候要花個 1 、 2 分鐘 其中有一款叫《波斯王子》,那個時候的玩家應該印象比較深,也算是非常經典的游戲了。

  買電腦的時候,商家送了一張軟盤,是臺灣松崗教育出的一個 Basic 入門軟件。在當時軟件極度缺乏的時代,我只能把能玩的都玩起來,跟著它學起了 Basic^^  一個小孩子當然不可能拿它去做數學方程或者科學計算,但是能夠讓機器里唯一的喇叭 play sound ,能夠在屏幕上畫畫,也是非常有成就感了。
  我相信很多人的電腦經歷也都和游戲分不開。后來終于明白編程是什么以后,我就開始琢磨著自己寫游戲。這種沖動一直持續到今天。

  一年以后終于鳥槍換炮,買了一臺在當時還算不錯的 486DX2/66 。可以玩的游戲也多了起來 ^^ 那時CD-ROM 才剛出現,我們需要軟件或者游戲,都要到王府井或者地安門那邊去拷貝,一張軟盤拷貝一下就要 10 塊錢 -_- 不過也認了,沒有軟件,電腦也就失去了靈魂嘛 ^^

  這時候接觸的游戲開始多起來,有些難度也上來了,為了省事,只好開始研究游戲的修改。當時要么借助于一個叫 GB 的游戲修改工具,要么就是用FC對比游戲的兩個存盤文件,然后用 DEBUG 修改相應地址上的數據 。
  Basic也逐漸體現出了它的局限性,例如無法編譯,不能直接對內存和硬件進行操作。我認識到要完成我的游戲,得學習更牛一些的東東了,也就是C語言和匯編語言。可是我始終找不到它們的學習或者編譯工具(DOS里的DEBUG 功能太少了)。有一次我在中關村看到有人在安裝 MS C/C++ 7.0 ,13 張軟盤。但他們告訴我這是要花很多錢的  不知道那個時候中國是否有盜版。。我的第一次學習C和匯編的計劃就此泡湯。失去了在DOS環境里熟悉匯編的機會。以至于今天它們仍是我的弱項 -_-

  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搞到了Turbo C 、Turbo Pascal, 還有Quick Basic 和VB 。于是把C 和Pascal 都學習了。
  這個時候我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學語言的水平上。當然這種學習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我的English,比其他人要好許多,而且比較輕松。還有就是對數學很感興趣,比課本上學的要多很多^^
  整個初中階段非常地輕松,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把當時能見到的游戲都玩了。還寫了一些游戲腳本、設定和劇本。游戲我所愛,電腦亦我所愛,一切都那么順理成章:) 但最終我還是沒有寫出一個游戲,甚至連最最簡單的RPG Demo都沒有。因為當時的這方面的資料實在太少了,一個人閉門造車肯定是不行的。而且沒有一個交流學習的環境。現在想想,在網絡流行以前,我們的生活多么閉塞啊。
  96年底的時候我在《PC Magazine 》上看到一篇關于IOI 的報道,才知道原來還有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于是更加拼命地學數學。結果到了高中,我們的學校什么比賽都組織,唯獨對NOI 和 IOI 沒興趣:(

 

  97年到99年,由于發生了很多意外,基本上沒有再碰電腦。直到父母攢錢重新配了一臺賽揚300A 。然后參加市里比賽獎了一只貓,開始我的網絡生活。
  剛開始觸網的時候,充滿了好奇,聊天室、留言板、電子郵件、個人主頁,所有新鮮的東西,差不多都去嘗試了。在PCICQ 里結識了第一批網友(當時它比騰訊的OICQ 好用多了)。然后學習HTML ,做個人主頁^6^


  2000 年的時候,我在校園網認識徐。他當時想請我一起搞一個地方性的門戶網。但是在我們接觸后,又產生了很多新的idea 。以至于整個plan 越來越龐大,甚至和最早的初衷完全不一樣。這個就是 PopCity :一個功能完善并且人性和多樣化虛擬社區系統。其中很多的設計和理念在當時的互聯網中都是領先和獨樹一幟的。比如虛擬的貨幣和商務系統,豐富的社會關系和表現形式,以及多樣化的娛樂功能。這是一個非常大膽和令人激動的想法。所以我們一致退學參與到PopCity  的開發。

  直到這時候,我才真正利用電腦去做一件事情,真正去開發一個系統。第一次做動態網站,我選擇的是CGI (其實當時PHP 、ASP 甚至JSP 都出來了 -_- )。學習 Perl 花了不少時間,發現用它來開發效率實在不高,而且繁瑣。后來好不容易在溫州找到一本關于ASP 的書籍,才確定下來使用 ASP+SQL Server ,還有Flash 。這些東西以前都沒用過,于是邊學邊做。基本還算順利。

  那一年高中生退學好像挺多。我們的事引起了不少媒體的興趣。不過他們關心的都是教育案例,而不是 PopCity本身 。后來我們總結,如果當時能好好利用傳媒宣傳已經造成的廣大影響,并且堅持做出PopCity 的最原始 Demo ,然后找到合適的投資,還是非常有機會成功的。但我們畢竟還是錯過了。7 月份,我們去北京尋找投資未果,在參加完中央臺的一個節目后,便停止了這個project 。


  高三的時候我回學校完成了所有的會考,也就是拿下畢業證。又再次退學,回到北京,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到現在又快四年了。

  我認為真正對我產生比較大影響的還是 Java 和 .NET 技術。全是出于個人興趣,而非公司項目。我學 Java 時,公司使用 ASP 。學 .NET 時,公司在使用 VB 和 JSP 。這個時候我其實已經有了足夠的積累。熟悉 Java 只用了一個星期,而 C# 甚至都沒學,拿起來就是直接應用到項目的。

  Java 及其 OOP 一度讓我很著迷,以為終于找到了一種可以深入研究下去的技術。當時我是 Sun 陣營的堅實擁護者 ^^ 但不久以后參加 TechED 以及我自己對 .NET 的使用,發現它用起來其實比 Java 還要爽。而這兩種技術又是如此相似!除了基本類庫不同,主要語言略有差別。.NET 幾乎繼承了 Java 的所有優點,而且還有不少新的特性。所以我又轉頭微軟懷抱,但同時沒有放棄 Java^^

  不同語言和技術平臺/ 框架,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都變成了我手里的工具 。也就是這個時候才開始真正有點領悟什么是技術。因為以前的積累已經讓我到了一個高度,可以把很多東西看得很清楚。所有新的技術都不是突然蹦出來的,而是基于很多以前的技術所演化和改進。我看到了一條Time Line ,知道了每一種技術,它是怎樣出現的、為什么出現,而它又是為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比如從 OLE 、 ActiveX 到 COM+ 、 WebService ,從 HTML 、 CGI 到更高級的 ASP/JSP ,從 Java 到 C# , J2EE 到 .NET Framework ,都是如何發展的。

  接下來做了很多項目,對純粹的 coding 已經感覺不到什么樂趣和挑戰。于是開始關注思想和方法,而不再是技術。計算機本身也是工具,是用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的。關鍵的還是你對問題、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說白了就是需求和分析,還有就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工具去解決它,也就是設計和制造。當然最后還要看它是否正確。

  很程序員可能都困惑過技術的發展終極是什么?是無休無止地 coding ?是無休無止地跟在新技術屁股后面?還是出現大一統的終極技術,可以解決全世界任何問題?這只可能是烏托邦。其實我們根本不用去考慮技術到底會發展成什么樣,我們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駕馭技術,而不是被技術駕馭!技術和機器是死的,但人的思想是活的。

  曾經有一個在 IBM 工作了 20 多年的日本人來給我們講業務和設計。 20 多年!國內有一種聲音,說程序員做到 35 歲就要做別的,或者說做技術做到 35 歲就差不多了,再做下去是沒有前途的。其實如果你可以駕馭技術,你完全可以像那個日本人一樣,做 20 年, 30 年,一直做下去!

 
  BTW : 2003 年我又嘗試用 VC++ 開發游戲,好像還是達不到那個水平 -_-

1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