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的未來

作者: ugmbbc  來源: cnBeta  發布時間: 2010-09-08 14:58  閱讀: 740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IPv6在1995年底提交IETF并獲得批準。15年過去了,IPv6沒有得到廣泛商用,據行業分析公司透露,雖然IPv6在 2009年出現了增長,但是它仍然只占到整個互聯網流量的1%。沒有人知道到底何時IPv6可以成為互聯網流量中更為重要的部分。孤立的看IPv6,我們很難對其應用前景得出結論,必須要把IPv6放在大的互聯網發展背景中,我們才能看清該如何對待和運用IPv6。
  目前的互聯網是幾千個協議在發揮作用,其中包括IPv4,也包括IPv6,它們協同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異常復雜的整體。本文也不想討論IPv4和IPv6的各自優劣勢,互聯網從來不是基于完美的協議和標準才得以發展,否則也不會需要近五千個協議標準才構成當前的格局,而且協議和標準還在不斷推出。當前網絡世界的現實流量是99%為IPv4,1%為IPv6;10年后有可能98%為 IPv4,2%為IPv6,也有可能98%為IPv6,2%為IPv4。對于設備廠商來講,在沒辦法準確判斷未來時,對客戶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把 IPv4和IPv6作為一個整體在設備中實現。所有用戶關心的是:我可以接受一個新世界,但盡量別損失我在舊世界已經擁有的價值。IPv4和IPv6,不是非黑即白;從IPv4到IPv6,也不是你死我活;更現實的情況是:長時間共存。
  基于上述的認識,H3C在幾乎全部的網絡設備當中全部同時實現IPv4和IPv6。因此單單從網絡的層面看,近幾年廣大用戶用H3C等主流品牌新建的網絡其實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IPv4網絡,而是IPv4/IPv6雙協議棧的網絡,只不過很多用戶僅僅用了IPv4平面而已。如果客戶希望用IPv6,基于現有設備,通常立即就能開展起來。從H3C所承建的全國近70%的高校IPv6試商用項目來看,很多高校的網絡用戶就同時獲得IPv4或IPv6的地址,可以訪問不同網絡平面的內容。
  到底是什么在阻礙IPv6更廣泛的應用?從IPv6這個名字上,我們往往把IPv6 推廣的困難誤解為當前缺乏一張IPv6網絡,其實基于近幾年的網絡設備新搭建的網絡已經支持IPv6。我們知道,互聯網的應用離不開終端、網絡、應用系統這三者的全面支持,光有網絡支持,終端和應用系統不支持,任何IPv6的應用都是開展不起來的。現實的情況是:新的計算機終端大多數都支持(Windows已經支持IPv6),新的網絡大多數都支持,瓶頸在于目前應用系統很少支持。 
  是不是應用系統很難遷移到IPv6呢?我們看看谷歌在IPv6領域所做的事情。谷歌表示目前所有的應用程序已可以支持下一代因特網傳輸協議——IPv6。這個業界期待已久的技術升級沒有花費什么經費,也沒有動用大量的開發人員。“我們可以通過 IPv6協議向用戶提供所有的谷歌服務,”谷歌網絡工程師洛倫佐-考萊迪(Lorenzo Colitti )在舊金山召開的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簡稱IETF)會議的小組討論中宣布。考萊迪說,谷歌動用了一個“規模很小的核心團隊”,從最初的網絡構架和軟件工程工作到前期試驗再到正式對外宣布支持IPv6技術,谷歌前后共花了18個月的時間。谷歌工程師將IPv6技術研發視為一個20%的工程,也就是說這項研發工作是在他們日常工作之余完成的,谷歌從2007年9月開始啟動這個項目,2009年1月份收工。
  谷歌用“很輕松的方式”表達了:實現對IPv6的支持并不難。但即使如此,畢竟也是花了18個月的時間。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應用系統并未花費自己的那“18”個月時間來讓自身支持IPv6,因為大家覺得情況還沒那么緊急。關于IPv6,谷歌的Colitti警告說:“除非你是壟斷巨頭,否則你最好早點進入這個市場,即使認為IPv6以后永遠都用不著,你也得給自己留條后路。”不管怎么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開始腳踏實地的為IPv6做好準備,我們相信IPv6在應用系統的障礙會越來越少。
  即使從終端到網絡再到應用系統全部都支持了IPv6,很多企事業單位也并不一定就遷移到IPv6。出于管理、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企事業單位內部的用戶通常都使用私網地址,而私網地址對任何企業來講,至少目前是沒有任何地址瓶頸問題的。通常一個企業只需要幾十個公網IP地址,來用于外部網絡訪問、網站、郵件及其它的一些應用,而至少是目前,大多數企業申請到這些公網地址還不困難。
  在2010年,同時存在兩個事實:一是絕大多數企事業單位并不會感覺到IPv4地址不夠用了;二是IPv4地址的確快分配完了。IANA(互聯網數字分配機構)對于IPv4地址分配結束大約在2010年底;APNIC(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分配結束大約在2011年底。 越來越多的事物在接入互聯網,它們都需要地址,以前只是電腦需要,現在手機需要,電紙書需要,機頂盒需要,新的平板電視需要,智能電力當中的諸多設備需要,城市監控當中的攝像頭和傳感器需要,醫療儀器需要……概括的講: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會極大加速地址消耗的速度。這種地址危機,企業可能沒感覺到,學校可能也沒感覺到,但各大運營商一定感覺很明顯。
  以中國電信為例,預計在 2011年前后出現明顯地址缺口:用戶量將達到8600萬,移動互聯網用戶2000萬,IPTV用戶630萬,屆時,IP地址需求缺口將約合1700萬。中國電信總工韋樂平提出具體部署時間表:試商用階段(現在-2011年):啟動網絡和平臺支持IPv6的改造,確定網絡及業務過渡方案、現網商業化試點,基本具備引入IPv6業務的網絡條件;規模商用階段(2012-2015年):IPv4/IPv6網絡和業務共存,網絡和平臺規模改造,業務逐步遷移,新型應用和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全面商用階段(2015年以后):新型應用占據主導,IPv4網絡和業務平臺逐步退出。對此,中國電信正式向設備廠商提出基本的強制要求,其中包括:所有新增的網絡和系統設備必須開啟IPv4/IPv6雙棧功能;所有新增的終端設備須具備并全性能開啟IPv6功能;所有新增軟件系統在設計、開發、測試和驗收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對IPv6的支持;要求供應商提供國際通行 IPv6就緒認證標志或等效的測試報告等。
  似乎我們都在等待那一天:全世界再沒有一個富余的IPv4地址可分配,然后IPv6 開始大行其道,然后我們宣布全面進入了下一代互聯網。其實一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高低與否并不取決于你使用的是IPv4還是IPv6,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水平高低與否也并不是取決于你使用的地址是32位還是128位。不需要割裂的看待IPv4和IPv6,而應把它們看做互聯網的一個整體去實現,IPv4、 IPv6不過各是互聯網協議的子集。微軟在操作系統上同時支持IPv4和IPv6,H3C和其它網絡廠商提供同時支持IPv4 /IPv6的網絡設備及解決方案,運營商能夠運營同時支持IPv4/IPv6的公網,谷歌等能夠提供支持IPv4/IPv6的應用。當互聯網所涉及到的各個層面都逐步做好了準備,我們就能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地址危機。因此,無論是設備供應商還是IT應用者,做好必要的準備是我們最穩妥的選擇,而不必喋喋不休的討論到底那一天誰會替代誰。
  相比下一代互聯網需要解決的其它問題,IPv6也許并不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并不是實現了IPv6就實現了下一代互聯網,把IPv6幾乎等同于下一代互聯網是十幾年前的看法,目前我們面臨更多的挑戰。數據中心網絡應如何支撐云計算,互聯網如何高品質的支撐多媒體通信,互聯網如何無縫的延伸到物聯網,互聯網如何增強其寬帶移動接入能力,互聯網如何更安全……所有這些問題和IPv6一同組成了下一代互聯網需要挑戰的重點。
  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而不把時間浪費在爭論上,這是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目前IPv6的基礎特性已經開始全面融入到我們的軟硬件平臺當中,雖然它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隨著應用的增加,更多保障安全、改善管理的特性會增加進來。我們不確定何時會有IPv6的應用繁榮,但我們必須確定在需要IPv6時,它已在您的網絡中就緒多時。

0
0
 
標簽:IPv6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