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計算大勢圖

作者: 劉江  來源: 《程序員》  發布時間: 2013-03-30 12:22  閱讀: 5718 次  推薦: 18   原文鏈接   [收藏]  

  分析大勢,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目前整個云計算處于什么階段,又將走向何方?

  美國云計算的生態系統

  去年3月,我去美國訪問多家云計算公司后最大的感受是,Amazon的AWS和RackSpace等IaaS服務已經非常普及,其上支撐著Engine Yard、Heroku等許多PaaS平臺,共同為更多的XaaS服務企業和其他社會化、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業公司不斷興起提供了土壤,形成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推動著美國目前異常活躍和繁榮的IT創業創新大潮。

  今年春節前,我在舊金山公務之余拜訪了Iron.io,他們專門從事消息中間件服務的開發,還處于創業早期,員工不到十人,但技術非常有特色。辦公地點是Heroku創始人之一開辦的孵化基地,這個基地規模不大,但已經入駐了好幾家Heroku上做第三方垂直服務的公司。這種XaaS公司數量眾多,往往都是技術人員創辦,專攻一點,各具特色,代表著整個生態系統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

  雖然美國主要的云平臺在過去一年中都出現過一些事故和問題,但總體上用戶的滿意度是很高的,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選擇IaaS和PaaS公共云平臺已經成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政府從奧巴馬開始一直在大力推進IT設施盡可能地云計算化。大公司的CIO雖然很多還喜歡把云計算還不安全、不能輕率采用等言論掛在嘴邊,但另一方面使用Salesforce、Workday等SaaS軟件來管理客戶和員工等最敏感的信息,使用Yammer、Chatter等進行內部協作溝通都已經非常普遍。相比移動互聯網一個7億美元的Instagram就讓人欣喜不已,CRM、HCM、社會化方面的SaaS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比比皆是,不是已經IPO上市,就是以高估值獲得多輪融資,或者高價被感受到威脅的Oracle、微軟、SAP等公司收購。創業的熱點目前已經擴展到醫療、教育、零售、支付等領域。

  9月再次到美國的時候,正值Salesforce的Dreamforce大會舉行,據說有9萬人參會,規模甚至超過了緊接著的OracleWorld一頭,云計算的聲勢讓整個舊金山都為之一震,也讓我第一天晚上差點訂不到酒店。在地鐵上能看到另一個業界知名的云計算大會CloudExpo的廣告,其中強調Dreamforce參會者的優惠信息,這種生態意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美國云計算已經進入攻堅階段

  2012 年11月中旬,云計算領域的領頭羊Amazon在拉斯維加斯舉行了首次全球客戶與合作伙伴大會。此次大會Amazon的重點目標并非創業公司,而是規模較大的企業客戶。無論是會議上發布的Redshift數據倉庫等產品,與VMware映像和微軟Active Directory的集成、對混合云的支持等新的功能,AWS獲得的各種認證,還是被請到臺上的NASA、納斯達克、美國政府等主要客戶,Amazon無不在強調企業。Amazon的云計算部門近來開始大規模招聘銷售人員,當然也是針對大中企業客戶。今年3月Amazon獲得美國中央情報局十年6億美元大單的消息,應該是云計算行業近期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從開發者、創業者到企業,Amazon云計算似乎已經進入了第二也是攻堅階段:要從總價值近3萬億美元的全球IT采購中分得更多的蛋糕。

  而與一般IT展會不同,在此次大會的合作伙伴展區,傳統IT巨頭廠商的展位往往不大,而一些新興的云技術和服務公司的展位卻又氣派又搶眼。

  由此看來,云計算其實是Amazon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通過大規模平臺,將自身技術和運營能力轉變為新一代的產品和服務,加上全新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新興力 量,與傳統IT廠商直接競爭的一個過程。另一層面,云計算又將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浪潮,會有更多新興企業誕生,打破行業格局,威脅原有領導者的地位。

  當然,處于守勢的傳統IT企業,其實力仍然不容忽視。雄厚的資金和人才儲備,與互聯網和新興企業相比并不處于劣勢(曾在Amazon和微軟研發團隊都干過的何剛就說,AWS最主要的幾名技術骨干那種水平的人,微軟可以找出好幾百個),加上專利和客戶慣性等因素,云計算的攻防戰,鹿死誰手,其實還很難說。在會上,AWS的頭號用戶Netflix CEO Reed Hasting也表示:“我們還處在云計算非常原始的匯編語言階段。” 但是,此消彼長的大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傳統巨頭要想生存,就得學會甚至超越挑戰者的玩法。

  中美云計算的差距

  2013年,中國的云計算在總體上又處于什么階段?

  總體看上,我們比美國云計算要整整落后一個階段,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的基礎設施和外部環境還比較落后

  Amazon的Lilian Shao曾經撰文比較中美基礎設施,指出了在中國機房和網絡等基礎設施在全球來看都是非常惡劣的。由于很多領域都存在壟斷,國內很難找到符合基本質量標準的機房,而自建又基本不可能;網絡環境更差,南北互通問題(不僅互通帶寬少,而且價格奇高)困擾互聯網多年,仍未解決,BGP甚至光纖互聯都受到嚴格限制。她在文中感嘆:“中國的互聯網運維隊伍可能是全世界最龐大的。運維甚至成為很多互聯網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基礎設施和網絡上太復雜了。”

  而季昕華在本期文章《IaaS在中國落地的難點》里也認為,一方面,國內對云計算的認識不夠清晰和理性,先是期望過高,迅速轉換為數據中心的投資熱潮,然后發現應用跟不上,資源閑置,又開始談云色變;一方面,網站備案等政府監管方式與云計算的彈性快捷完全背道而馳。此外,云計算往往涉及電信增值服務,資質又成了這方面創業的攔路虎。

  第二,我們還沒有Amazon,也沒有RackSpace

  從美國的發展情況來看,靠譜的IaaS對云計算全局的啟動至關重要。寫到這里,突發奇想,在某CIO微群里發問:“大家都用過國內的公共云嗎?”馬上有同學回應:“國內現在 有靠譜的云嗎?” 的確,云平臺說白了對用戶而言也是一種產品和解決方案,到底好不好使,有沒有較多的提供商選擇,是企業用戶考慮采用的基本前提。

  但在中國,恰恰缺乏足夠多靠譜的云平臺。劉黎明曾在去年底評點過國內IaaS各廠商,排在第一陣營的是阿里云、萬網和盛大。而時至今日,萬網已并入阿里云,盛大云計算有明顯轉為對內服務的意味,阿里云成了一家獨大。

  第三,我們沒有GAE,也沒有Engine Yard和Heroku

  中美在PaaS上的差距更多地體現在市場上。國內運營較早的PaaS新浪云,經過幾年迅速發展,用戶雖然增加很快,但由于用戶主要是開發者和創業小公司,收入有限,目前也在思考轉型。此外的PaaS平臺基本上是各家巨頭的附屬業務而已。

  而我今年訪問Engine Yard,他們的運營高級副總Bill Platt非常自豪地表示,公司發展非常迅速,增長率是按月來統計的。用戶中,除了創業公司、SaaS企業、軟件開發公司、電商、移動、游戲等之外,大中企業的部門也非常多。我問主要擔心哪些競爭者,他說最大的敵人是客戶習慣全部自己搞定,而與其他的PaaS公司競爭其實不太多,因為市場太大了。對于 Amazon也在向PaaS發展,他認為這一塊并不容易做,短期內很難構成威脅。他們的IaaS層80%放在Amazon上,另外20%針對要求更高的客 戶,放在電信運營商Verizon旗下Teremark的邁阿密數據中心,這個數據中心安全等級最高,也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數據中心所在地。

  PaaS本身更像以前面向開發者的開發工具和中間件,由于盜版思維的廣泛存在,這個市場一直沒有形成,因此PaaS遇到的困難是必然的。

  云計算對中國的意義

  云計算對于中國,其實是一次難得的大機遇。眾所周知,在中國IT行業中的主導力量是外企。國內企業無論核心技術、研發實力、企業機制和戰略眼光,都乏善可陳。唯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華為和中興,優勢主要在電信行業,企業IT領域如果按原來的格局一步步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國家部委和專家們為CPU、操作系統、數據庫等自主核心技術的缺失頭痛,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雖然經過多年的巨大投資,但成效甚微。

  可是,云計算激發了技術大變革,行業技術競爭的焦點轉向了數據中心計算,轉向了新型人機交互和智能算法等方面。從芯片開始,計算、存儲和網絡的軟硬件,服務器端的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客戶端設備上的操作系統等等,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開源軟件和開放技術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這些技術領域,國內產業界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和一些創新創業企業,相比以往,與國際巨頭的差距大大縮小了。技術的開源和開放性,更給我們繼續縮小差距乃至后來者居上,創造了機會。目前在一些比較核心的開源軟件如Linux、MySQL、Hadoop、OpenStack等方面,國內都有不少技術人員進入了國際社區的舞臺,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種機遇的窗口期不會太久。微軟與世紀互聯聯手讓Azure在華落地之后,Amazon等國外云服務廠商預計也會接踵而至。而Apple的iCloud其實早已經通過數以千萬的終端設備進入我們的生活。云計算本質上是全球化的,也就是說,最好的技術和服務,如果沒有人為阻擋,會通吃全球。而且人為的阻擋也越來越不容易而且越來越違反潮流和不合時宜了。

  云計算又將引發大規模的創新,創新速度明顯加快,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服務層出不窮。相信經常去硅谷的同學,應該能深切感覺到這一點。

  此外,云計算還直接與大數據密切相關。數據作為新時代的戰略資源,意味著具有產權和主權的性質,最終很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最終的競爭成敗,將系于大生態系統的建設。我們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是否有利于創新和創業,有利于個人才能的充分發揮,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建設這個生態系統的責任,在政府,在產業,在每個公司,也在每個人。我們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目前有希望成為云計算平臺、成為生態系統主導的公司其實非常少。我有一個觀點,云計算是一把手工程,只有公司的最高決策者能清楚地認識到云計算的關鍵性,有決心長期投入,而且有真正開放的心態,有生態系統的意識,這項業務才有可能發展,最終獲得廣大客戶的信任。當然,打造一個平臺生態系 統的技術、運營和資金實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中國需要有更多具有生態系統意識的企業和個人。那種什么都要自己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好的思維,必須改改了。什么時候,像LinkCloud、Ucloud、七牛、又拍、監控寶、stdyun、華云網際、云杉網絡等這些腳踏實地的企業能夠有更加寬松適宜的環境,能夠更加順利地成長起來,中國的云計算就有希望了。

18
0
 
標簽:云計算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