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內軟件公司為何無法做大做強

作者: 風吹發型不亂  來源: 博客園  發布時間: 2010-04-20 10:18  閱讀: 2173 次  推薦: 1   原文鏈接   [收藏]  

  縱覽,國內比較大的軟件公司(以下統一簡稱"國軟"),清一色都是做政府項目的(他們能做大的原因我就不用說了吧),真正能做大的國軟又有幾家呢?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風吹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下:

  1. "作坊"式管理

  "作坊"往往是效率最高的,國軟幾乎都是從作坊走過來的。

  但把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套用到一個不斷壯大的公司中顯然是不行的。

  組織架構到達一定程度后就必然要進行分工的細化,依靠作坊式的"暴力開發"是行不通的。

  2. "法制社會"

  上班必須打卡,遲到要扣錢,還一次比一次多,加班沒有加班費,反正算下來就是,只有扣錢的項目,沒有加錢的項目。

  比起外企,人家上班不打卡,遲到不扣錢,加班有加班費,這樣寬松點的環境不好嗎?

  3. 自身自滅

  國軟一般沒有師徒制,有的話也只是形式上的,公司基本沒人管你,你也不用去管別人。

  新進的員工,不管會不會,先丟個東西給你做,自己研究,不懂的Google去。

  這也是為什么國軟喜歡招有經驗的人,因為沒經驗的人熬不住,跑了幾個以后,國軟就不招了。

  4. 銷售-開發-維護脫節

  這點是非常嚴重的,會直接導致項目流產的。國軟的典型的做法是,銷售為了業績,在沒有調研的情況下就簽了合同(這里主要是指項目型的,產品型的一般可以控制)。而且合同的范圍也非常模糊,可大可小,接下來就是調研人員上場。調研后發現,10w塊錢的合同,調研出來了100w的需求,接下來就是和客戶扯皮,最后直接導致項目流產,至打上官司。項目或產品上線后,維護人員對系統不了解(一方面是沒有文檔,另外一方面維護人員一般沒有參與到開發中),接下來往往就會發生兩種情況:

  a. 維護人員在不了解系統的情況下擅自修改,結果導致系統越改問題越多。

  b.維護人員一不做二不休,所有客戶反饋的問題全部打回給開發人員,于是開發人員就生不如死,在做別的項目的同時還要維護以前的項目,結果就是導致幾個項目都失敗。

  5. 缺乏規劃

  今天要用這個,明天想用那個(筆者就經歷了公司在半年的時間內對框架進行了兩次大的變動,導致開發人員都必須重新學習框架)。

  產品也接,項目也接,大的也接,小的也接。

  今天領導說往左走,明天說往右走,也不能怪領導,他也沒經驗,我們就是他的DEMO。

  公司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做成什么樣,只是一味的提出做大做強,但是沒有規劃出如何做大做強(和我的標題一樣哦)。

  6. 三無-無需求,無設計,無測試

  a. 沒有文檔是國軟的通病,曾幾何時,產品經理丟過來的那一句話:"喂,**,給我做一個**模塊來",然后開發人員就開始埋頭苦寫了。
  b. 當然如果你天資聰慧,可以輕易理解出產品經理的意思,那有沒有設計都無所謂了,但是,當有一天別人要維護你的程序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沒有文檔,代碼又那么天馬行空,怎么維護?改了這個地方,又影響了那個地方...

  c. 其實程序員都懂得測試的意義,可是工時安排的那么緊,哪來的時間測試?測試又沒有算工時,所以幾乎所有的程序員的做法就是,直接丟給用戶測試。

  這時候有人肯定要問:那項目經理呢?他不是可以測試嗎?請記住這是國軟,剛才寫代碼的那個人就是項目經理,還是售前,還是設計人員,還是維護,還是...

  歸結還是成本問題,在外資軟件公司中,做文檔的工時是比做開發的工時更多的,國軟為了節省成本,這塊當然要CUT掉了。不必去追去文檔有多么詳細多么美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一份適合自己的文檔。

  7. 員工都是"十項全能"

  在國軟里面的員工各個都是十項全能(筆者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從系統調研分析設計,到進度管理,開發,測試,驗收,實施,維護,甚至拉給客戶拉網線都需要我去)。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員工每過多久就直接出來自己開公司了...嘿嘿又一家作坊誕生了...

  這樣做對員工個人其實是有好處的,但是對于企業本上來說是沒有好處的,并不是說員工成立了作坊,成為了你的競爭對手,而是讓員工各個都是十項全能的結果就是:

  a. 員工都是"十項全不能"。

  b.員工一旦離職,他手頭的項目必定流產。

  c.對公司的發展是不利的(細化分工)。

  8. 莫不關心

  老板并不知道員工在做什么,員工也不知道老板在做什么。

  上級很少去關心下級的工作,更別說去關心下級的生活,一個東西丟給你,一個月后交差,中間不管你任何事情,交不了差就唯你是問。

  下級也不知道能為上級分擔什么,只有等著上級分配任務。

  甚至還有些老板都不不知道員工的名字,在這樣的國軟的,每個人都是孤立的,又怎么能做大做強呢?

  9. 企業文化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國軟的企業文化表面功夫算是做的很好的了,什么"為客戶創造價值","做最好的行業解決方案","軟件公司的最大資源就是人才"等等,要多華麗有多華麗,重復體現了"口號文化"。真正做到企業文化又有多少呢?有多少僅僅是為了做給客戶看的呢?

  10. 盲目跟風

  很多國軟看到人家外企軟件公司最近在搞什么推進活動,就跟風,效仿外企做,可是無法領悟精髓,純粹只是在模仿。
   (外企集體笑:"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做完了也不知道這么做的意義,勞民傷財。

  11. 缺乏"執行力"

  國軟的通病,就是"執行力",國軟的學習勁頭很足,今天提出要完善測試標準,明天提出要每周寫工作報告,可是又有哪些東西能真正的去執行呢?

  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a. 提出來的東西到底有沒必要做,還是只是應付領導走個過場。

  b.誰來跟蹤這些東西?員工寫了工作報告,領導沒有去查看,去反饋,員工覺得寫的也沒意義,自然不會繼續執行下去。

  12. 管理混亂

  沒有劃分清楚員工的歸屬組織,員工并不明確他的上級領導是誰,導致有的員工處于游離狀態,有的是員工又是多個領導,不懂要聽誰的,有些人忙的要死,有些人又閑的要命,最后搞的最痛苦的就是員工,導致員工離職。

  13. 缺乏團隊精神

  為什么會缺乏團隊精神呢?并不是國軟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國軟也很希望培養員工的團隊觀念和精神, 無奈因為國軟一般都是一個人負責一個或者多個項目,連團隊都沒有,何來的團隊精神?

  14. 無法做到補足

  一個項目一旦中途有人辭職,這個項目就會流產。

  一個員工一旦辭職,會有N個項目沒人維護。

  A組的員工無法勝任B組的工作,歸根結底就是組織上根本沒有考慮過組織變動對項目的影響,沒有提前培養人員。

  15. 一成不變和隨心所欲

  有兩類人一種是把前輩的東西COPY過來,不作任何修改,因為他深信,前輩的一定是對的。

   還有一類是不管前人怎么做的,一律不要,全憑自己的"經驗",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的進行自主研發。

  造成的結果就是錯的還是錯的,亂的更亂了。

  16. 人才育成

  成本,還是成本,培養一個人要多少成本?

  這就是國軟做不大的原因,永遠只能停留在"作坊"的原因。

  17. 向心力

  老板做的是事業,員工做的是事情,這是國軟員工的一致觀點。

  18. 惡性循環

  a. 人員力量不足 -> 接不了項目 -> 收入少 -> 人員流失。
  b. 人員力量不足 -> 強行接項目 -> 虧本 -> 破產。

  最后我想說一句的是:成也國軟,敗也國軟。

  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出或者補充下沒說到的地方。

1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