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云

作者: MBA智庫百科  來源: MBA智庫百科  發布時間: 2013-07-03 15:12  閱讀: 1126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什么是企業云

  企業云是專門應用在商業領域的商業云系統,專門設計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系管理軟件、HR(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管理軟件、Database數據庫軟件等企業內部系統給商業公司使用的云系統。

  企業云體現的價值

  面對企業業務跨越式發展及多變環境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針對企業在成本和資源優化方面面臨的壓力,CIO們應“云”籌帷幄,通過成功實施IT基礎設施轉型,推進敏捷創新型IT的建立。

  認識到如何利用云服務獲得收益對于CEO與CIO來說同樣重要。

  CEO必須考慮云計算的三大理由。

  (1) 更快進入新市場

  迅速擴張或縮減規模的彈性,以適應新需求或機遇。

  (2) 更快更好地創新

  無邊界協作和信息共享,為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甚至全世界公眾打開創新大門,使他們能更快收獲更好的創新理念。

  (3) 提高生產力

  基于云的解決方案具有全球性和協作性的本質,使得分散的團隊間高效協作成為可能。

  CIO對IT基礎設施轉型的思考:建立敏捷IT架構滿足多變需求;提供擴展性和能力滿足業務創新;優化成本、資源優化及業務高效運營。

  總之,企業云計算體現的價值有以下幾點。

  (1) 提高系統的利用率。云計算提供資源共享,采用虛擬化技術,并具備負載均衡的能力,讓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2) 自動分配、供應、管理。云計算采用的自動化管理軟件,對各個應用軟件和運行系統進行自動化管理,從而減少人力管理,促使管理簡單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3) 提高IT的靈活性。采用自助的方式,根據需要選擇操作系統、選擇軟件、選擇內存、存儲、CPU,自動配置后投入使用,在不需要的時候或者業務發展的方向有所改變的時候,可以釋放或者重新選擇。

  (4) 機動性強。適應客戶信息業務的變化,不必擔心一次性投資的浪費,根據信息的需求隨機分配自己所需要的,隨機應變。

  (5) 可擴展性。資源像云一樣,可以自由地擴展、自由地分配。

  企業云計算的基礎架構

  典型的集團企業云計算應包括以應用(軟件即服務)、平臺服務(平臺即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虛擬基礎設施即服務)的方式動態交付到各子公司和合作伙伴的IT服務,如圖1所示。

  從本質上來說,云計算是一種IT模式的改變,這種變化使得IT基礎架構的運營專業化程度不斷集中和提高,從而對基礎架構層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圖2所示,云計算聚焦于高性能、虛擬化、動態性、擴展性、靈活性、高安全,簡化企業的IT管理,提升IT運行效率,大幅度節省成本。

  云計算的基礎架構主要由計算(服務器)、網絡、存儲構成,為滿足云計算的上述要求,各基礎架構層面都有自身的要求。如圖3所示,對于服務器,云計算要求其支持更密集的計算能力(目前多路多核架構),完全的虛擬化能力(CPU指令虛擬化、軟件虛擬化、橋片虛擬化、I/O虛擬化),多個I/O(數據訪問與存儲)的整合—CEE與FCOE;對于網絡,面向100G的性能成為云計算的基本支撐平臺,搭建更扁平化、高度可擴展的架構,滿足虛擬計算環境的大規模二層無環網絡、FCOE/DCE的統一交換、L2—L7的深度高速(10GE級性能)安全集成;對于存儲,高速I/O將面向10G/16G,高度擴展的虛擬化海量存儲,面向統一交換I/O整合的FCOE。

  企業云計算的不同模式

  不論使用I-P-S的哪一層云計算服務,企業都需要考慮是采用sP的計算貫滾遂是自建云計算資源。從目前運營方式,主要可能有6種方式,如圖4所示。

  方式一,企業所有,自行運營。這是一種典型的私有云模式,企業自建自用,基礎資源在企業數據中心內部,運行維護也由企業自己承擔。

  方式二,企業所有,運行維護外包。這也是私有云,但是企業只進行投資建設,而云計算架構的運行維護外包給服務商(也可以是SP),基礎資源依然在企業數據中心。

  方式三,企業所有,運行維護外包,外部運行。由企業投資建設私有云,但是云計算架構位于服務商的數據中心內,企業通過網絡訪問云資源,這是一種物理形體的托管型。

  方式四,企業租賃,外部運行,資源獨占。由SP構建云計算基礎資源,企業只是租用基礎資源形成自身業務的虛擬云計算,但是相關物理資源完全由企業獨占使用,這是一種虛擬的托管型服務(數據托管)。

  方式五,企業租賃,外部運行,資源共享調度。由SP構建,多個企業同時租賃SP的云計算資源,資源的隔離與調度由SP管理,企業只關注自身業務,不同企業在云架構內虛擬化隔離,形成一種共享的私有云模式。

  方式六,公共云服務。由SP為企業或個人提供面向互聯網的公共服務(如郵箱、即時通信、共享容災等),云架構與公共網絡連接,由SP保證不同企業與用戶的數據安全。

  從更長遠的周期來看,云的形態會不斷演化,從孤立的云逐步發展到互聯的云,如圖5所示。

  在云計算建設初期,發展比較快的是公共云,第一階段企業的數據中心依然是傳統IT架構,但是面向互聯網應用的公共云服務快速發展,不同的ISP會構建各自的云,這些云之間相互孤立,為互聯網的不同用戶需求集服務(如搜索、郵件等),企業數據中心與公共云之間存在公網互聯(企業可能會采用公共云服務)。

  第二階段企業開始構建自己的私有云,或租賃SP提供的私有云服務,這一階段是企業數據中心架構的變化,同時,企業為降低成本,采用公共云服務的業務會增加。

  第三階段,企業為進一步降低IT成本,逐步過渡到采用SP提供的虛擬私有云服務(也可能直接跨過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存在企業內部云與外部云的互通,形成混合云模式。

  第四階段,由于成本差異和服務差異,企業會采用不同SP提供的云計算服務,因此,形成了一種不同云之間的互聯形態,即互聯云。

  企業云計算應用

  1.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的轉變

  在使用云計算以前,企業委托開發商開發適合企業自身需求的信息系統,并購置服務器等硬件設施,自己的軟件系統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使用云計算技術以后,可以租用應用程序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也可以租用兩種服務的一種。

  (1) 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建設模式。

  ① 大型企業或集團企業目前已經擁有大量的軟硬件資源,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可以搭建自己的專用云,超過專用云計算能力的服務可以由公用云提供。

  ② 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軟硬件資源少,為了實現信息化管理節約資金投入,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把日常的生產性應用都搬到云環境里面去,而不再是花很多錢在公司內部構建復雜的IT架構。

  (2) 減輕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在傳統的實現方式下,企業開發部署計算機應用系統存在一定的風險。部署應用程序,購買服務器的數量不好確定,數量太多造成浪費,數量太少影響系統的應用;而且,應用程序可能在開發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宣告失敗,或者部署服務器的速度跟不上工作負荷的增加速度,那么投入到服務器中的大量資金將會付諸東流。當企業把一個應用程序部署到云中時,可擴展性和購買基礎設施就成為云運營商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云運營商的基礎設施規模可以適應各個客戶的業務量增長和工作負荷尖峰情況的需要,因而減輕了這些客戶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企業可以利用公用云處理專用云工作負荷尖峰情況下的事務,這樣也可以減輕企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另外,云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的硬件資源不再稀缺,而且能夠以較低成本更好地滿足資源需求,從而更好地處理應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問題,也節省了軟件資金的投入。

  (3) 降低信息化資金的支出。云計算的許多屬性有助于降低企業信息化資金的支出。

  ① 由于基礎設施是租用的,而不是購買的,成本得到控制。除通過購買計算周期和存儲空間來降低購置成本之外,云運營商的巨大規模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② 由于軟件也可以租用,一家企業開發,供很多家企業租用,減少多家企業重復開發的情況,而且云中應用程序的開發方法非常規范,縮短開發周期,減少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成本,那么最終能夠減少租用企業的信息化資金投入。

  ③ 由于系統的維護都交給了運營商,企業不需要雇用系統維護人員,節省人員成本和管理成本。

  (4) 促進企業管理的標準化。云中的應用軟件服務是由運營商負責開發的,一般情況下只滿足先進的、標準化的業務需求,但是各企業特別是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云計算技術推廣以后,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適應市場交易和對外交流的需要,各企業應轉變思想觀念,逐步適應并接受標準化服務的理念。

  (5) 工作模式的轉變。使用云計算技術以后,用戶的終端可以沒有操作系統和存儲設備,只需要裝有瀏覽器就可以完成一切管理工作。所有的數據和文檔都存放在了計算云里,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登錄到計算云中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再局限于在公司內部才能完成工作。因此,云計算技術推廣以后,員工的辦公地點和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改變了現在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的辦公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6) 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云計算不僅給大型企業帶來了方便,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切實的好處。通過云計算,最強大、最領先的技術不會只有大企業才能用上了,中小企業同樣可用,而且是以一個較低的成本來獲得這些服務,并且隨著業務的發展非常容易地進行擴展。云計算提供的標準化服務,使中小企業能夠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管理模式,而且競爭各方在信息化方面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使企業有更多的精力進行行業的創新,因此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2.企業云計算建設模式探討

  云計算的關鍵就是讓用戶透過Internet而基本無需通過本地系統(包括終端和企業服務器等)就能享受到各種服務。目前,谷歌、Amazon等提供的公共云服務已經能為個人用戶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方便。但筆者認為,這種個人級應用,只是打開了云計算的大門,云計算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企業級應用,而企業級云計算應用將以私有云模式為主。事實上,企業級云計算早就開始了(例如SaaS),但是,經歷了多年的發展,SaaS依然處在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問題、部署問題、安全問題等。從SaaS的應用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對基于純粹依賴Internet的服務依然心有疑慮,對其可靠性、安全性還不夠信任。所以,要想大規模拓展企業級云計算市場,單靠郵箱、在線文檔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企業當前關鍵應用系統切入,提供面向企業和行業的特色應用。但是,現在大多數企業已經構建起了一套基本完整的IT應用系統,企業為什么要投入新成本、冒巨大風險去嘗試呢?要說服CTO使企業應用從基于局域網的本地系統向云計算平臺遷移,唯一的辦法就是借助私有云模式。私有云是云計算,也是基于Internet的一種服務,同時它又是私有的,也就是針對一個企業/行業客戶單獨構建的,相應的基礎設施和云平臺、云服務由企業或行業所有和控制,因而也就能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云系統可以由企業或行業的IT部門自行建立,也可以由云提供商進行構建、企業進行托管。縱觀未來市場,“公共云”的建設模式仍將存在并發展,但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來自于企業。

  (1) 企業根據云模式選擇不同的建設策略

  云內與云外服務供應商的成功因素及用于區分它們的特點將變得不同。普通云計算屬性,例如低價格和靈活的合同模式,將得到其他因素的補充,這些因素將隨價值鏈的環節不同而不同。與SaaS相關的成功因素包括對規劃的公司流程的最佳支持、供應商的經濟可靠性、集成和演進界面、成功案例和靈活的價格模式等。對于平臺即服務(PaaS)供應商而言,關鍵因素是委托開發相關技術的團體的規模、服務部署的簡單程度和支持自動擴展的架構框架。與之相比,借助規模經濟效應,首要考慮的性價比以及可用性、安全性和網絡連接的帶寬等優勢,對于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商則至關重要。開發可行的云計算業務模式的起點是具有SaaS、PaaS和IaaS元素的基本云計算結構。

  企業根據云建設模式可選的戰略方案如圖6所示。

Image:企業根據云建設模式可選的戰略方案.jpg

  (2) 按成熟度模型來評估

  這些業務模式可按照成熟度模型和價值鏈進行分類和評估。按照成熟度模型,SaaS、PaaS和IaaS的服務水平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圖7所示。

  對于軟件即服務(SaaS)而言,有具有獨立架構的、基于純SaaS解決方案的業務模式。此外,現有現場部署模式能夠演進到SaaS模式或混合模式,互聯網瀏覽器發揮了重要作用。瀏覽器成為SaaS應用的一部分,可作為用戶界面。SaaS服務可通過標準互聯網瀏覽器獲得,它可支持各類終端,可在任何地點接入。對于平臺即服務(PaaS)而言,業務模式基于軟件供應的服務發展階段、軟件交付平臺和全套平臺即服務。實踐顯示SaaS應用提供商至少在它們的業務模式中集成了軟件交付平臺功能。此外,其他業務模式選項聚焦于自含式邏輯單元,例如郵件和協同工作平臺。企業已經轉向從公用云或受保護的專用云(也稱作企業云)提供規模較大的業務關鍵應用。所有PaaS解決方案都是在基于云的PaaS開發環境中對基礎架構上的SaaS應用進行集成而實現的。最大的變化涉及廣泛的中間件組件。PaaS還可以導致不同業務模式的產生:從計費、計量到監控功能。這些都決定了按照使用付費的組件的特點。全服務平臺解決方案的創建意味著獨立軟件供應商(ISV)和系統集成商的IT部門能夠使用第三方基礎設施服務在線開發和交付應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業務模式選項包括3種不同的類型:公用、專用和混合模式。混合云模式能夠在現場部署解決方案、由合作伙伴管理的解決方案或由第三方托管的解決方案之間選擇。

  云計算托管模式如圖8所示。

Image:云計算托管模式.jpg

  (3) 云計算托管模式

  所有IaaS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基礎設施服務的虛擬化,因此獲得這些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為此,基礎設施服務供應商在擴展大型、虛擬化服務器中心方面投入了巨資。所有IaaS模式導致基礎設施服務的工業化和商品化。先決條件是虛擬化基礎設施服務(動態服務)的提供的高度自動化程度。可以想象,除了純基礎設施服務外,市場上還提供包括其他IT服務的捆綁式服務。其他IT服務包括中間件組件,無論它們是否有許可。必須特別強調的一個方面是基礎設施服務的可編程性。

  對于公用云而言,不同客戶的應用在一個共享的環境中托管。公用云業務模式能夠催生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這些解決方案目前只適用于一些非業務關鍵型應用,只與企業的少數幾個核心流程相關。

  專用云解決方案適用于較大的中型公司和集團,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諸如數據安全和服務水準協議(SLA)等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專用云解決方案還擁有公用云解決方案的優勢——單性、動態預配置、多路復用,從而能夠維持資源控制(安全性)、符合公司或法規的要求(治理)和能夠擴展為公用云解決方案。專用云業務模式聚集服務質量因素,能夠滿足客戶對于可用性、性能、匿名性和規避風險的特殊要求。在這方面,確保端到端SLA的能力極其重要。這是因為從云獲得的服務的可靠性和質量對于所有企業至關重要。這還包括確定在沒有獲得服務的情況下可能按照合同規定進行處罰。然而迄今,端到端SLA還很難普及。但是,企業想建立專用云,以便利用資源庫的經濟優勢推動企業開發和部署流程的標準化。

  混合基礎設施即服務模式融合了公用和專用云模式。非關鍵功能可由混合模式提供。喜歡混合模式的企業應記住或至少知道——該選項僅適用于簡單應用,無需復雜的數據庫或同步。

  三個模塊SaaS、PaaS和IaaS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建立業務模式時必須考慮這一點。

  三者的相互關系意味著要確定既有現場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作用將是一項挑戰。通常SaaS應用提供商在交付自己的專業服務的同時,也會大大縮短集成周期。已建立的云計算業務模式中定制服務的共享逐漸被配置高度標準化應用的可能性所取代。這表明有多種開發云計算業務模式的基本方法。云計算市場上所有不能融入整個價值鏈的廠商,在SaaS、PaaS和IaaS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開展某項業務時必須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SaaS應用提供商在定位業務模式時必須考慮其他PaaS和IaaS服務(可由第三方或客戶自己提供)的必要性。

  因此,市場中新的商機和新的廠商迫使現有的服務供應商重新思考它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已經被客戶了解和受到嘉獎的服務。迄今這種價值鏈一直被認為本質上是一種線性的價值鏈,目前正在轉變成一種復雜和動態的增值網絡——自.com時代的最佳實踐重新發揮用武之地,并通過面向商業化IT服務的低成本銷售模式變得更強大。如今在媒體行業,在網絡托管、編碼轉換、存檔和內容發布方面選擇不同的云提供商是一種可行的做法。除了許多技術和法律要求外,業務模式的可行性將基本決定哪種技術將被市場所接受。

  (4) 企業云實現集團企業敏捷管理夢想

  市場瞬息萬變,階段性的市場領先并不能讓我們高枕無憂。實際上,當前的管理軟件市場正在面臨新的變革,這一變革也是國內軟件企業進一步趕超世界一流廠商的重大技術和市場機會。特別是隨著平臺化、SOA、虛擬化等技術的完善,讓完整的“云計算”架構成為可能,構建在云計算模式上的ERP也成為一個新興的、必然的挑戰。

  Gartner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11年IT企業對“私有云”計算商的投資將多于公共云提供商。而所謂“私有云”,正是云計算思想在企業層面的應用,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化,也意味著流程、文化和業務接口上的變化。其中,圍繞著企業自身的各個業務模塊的管理、圍繞著企業和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管理,都有可能構建出自身的“企業云”。

  大型企業的集約化管理和各個分子公司、事業部等組織的靈活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集團企業管理的核心挑戰,也是一個互為博弈的永恒課題;同時,從技術上來說,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與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個性化定制需求也是一對持久的挑戰。可以說,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敏捷管理”是管理者不懈探索的極高訴求。

  但是,隨著“企業云”的建立,企業可以將各個管理模塊盡量集約化的同時卻不喪失靈活性。基于云計算的ERP軟件將符合云計算的架構特征:基于虛擬化和分布式的硬件架構部分,基于基礎管理軟件的平臺部分,基于ERP、BI、SCM、HRM、CRM等企業關鍵業務的ServicES,這種更為開放的架構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靈活性,使得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敏捷管理”成為可能。

0
0
 
標簽:云計算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