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企業信息化十年

來源: programmer  發布時間: 2010-12-05 17:48  閱讀: 652 次  推薦: 0   原文鏈接   [收藏]  

  2000年之前:宇宙大爆炸

  企業信息化的史前時代我就不談了,中國企業信息化成長期是在1990年代,主要是單機應用、dBASE數據庫技術、DOS操作系統平臺。那時候企業用計算機主要用于文件打字/表格編輯,偶爾也開發一些軟件供自己計算工資、管理庫存等。那時候一臺386都要1萬多元,所以企業的計算機只是零星幾臺,只有少數人才能接觸到計算機。而且計算機被布蓋著,計算機室也被建設成無塵機房,到計算機室需要換白大褂和拖鞋。那時候的計算機操作人員被看作科學家一樣崇高;那時的計算機操作人員都會打字、打印機維修并且會dBASE開發;那時候企業的應用軟件都是自己的計算機操作人員開發的。

  1996年是中國企業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爆發年。因為1996年,中文Windows 95推出了,圖形化的易用操作比DOS更快上手,而且能聯網使用。這兩個特性都是革命,從命令行走入圖形,從單機走向局域網,這也是企業信息化需求快速爆發的根源。技術改變企業,從這里可見一斑。相比于Novell網絡,Windows工作組聯網更簡單,所以被快速地普及起來。

  和圖形化一起崛起的是VB、PB、Delphi這三大Win32平臺開發語言。它們強大的綜合開發能力、更多的自動化代碼框架生成、面向對象、屬性/事件/方法,使得企業信息化從dBASE\FoxBase\Foxpro的小兒科中迅速上了一個臺階。此時企業計算機部門的人除了開發、實施、培訓、支持、打印機維修,還得承攬打網線、調試Hub。他們活像一個個全金屬外殼戰士,無所不能。

  和聯網技術一起發展起來的還有SQL Server。它使單機數據庫迅速提升到了C/S架構的大型數據庫。雖然Access數據庫曾經流行了一段時間,但仍然難以抵御Foxpro數據庫的支持局域網特性,更難以抵御SQL Server這樣的正宗數據庫產品。

  1996-1999年,是中國企業信息化非常特殊的時期,非常類似于宇宙大爆炸。因為這段時間內,有人還在學習DOS和五筆打字,有人已經在開發C/S架構軟件,更有的人已經在學習Java制作網站進行互聯網開發。這三個歷史階段居然在這三年并存,實屬罕見。

  由于當時的計算機還比較貴,大部分企業購買計算機是為了加快業務處理。尤其是中國開始市場化改革、國企央企分離、國企抓大放小破產下崗、企業自力更生,不再福利就醫福利分房、消費者和企業雙向選擇等趨勢。因而也帶來了企業業務處理量的迅速增大,這也是企業購買計算機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家庭購買計算機也主要是為了學習,因為當時計算機熱、高薪、體面,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報考計算機系,玩游戲還是邊緣,所以那時執著開發游戲的人還在地下室吃方便面呢(誰能想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2000-2003年:痛并快樂的黃金時代

  新千年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新浪、搜狐、網易上市創造財富神話,到處都是投資,到處都是創業。ICQ、QQ這些IM工具開始普及。泡論壇搶分成為喜聞樂見的事情。過去想學習IT技術,只能自己看書(當時IT出版業都非常小),或者小范圍尋師訪友。互聯網一下子給IT技術人員打開新的通途,認識天南海北更多的人,技術提升非常快。國內也冒出來不少專業的軟件公司。

  在2000年之前,國內很少有專門的軟件公司,一般都是綜合性電腦公司,從賣殺毒軟件、幫企業搭局域網、培訓五筆字型到幫企業組裝計算機、賣打印機耗材無所不做。而2000年后,由于硬件價格進一步下降,而且IT媒體/IT商情開始發達,各地電腦商城發展起來,硬件價格已經透明,想賣一臺賺一臺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軟件、硬件公司開始專業化分化。

  由于這個變化,企業IT部門的硬件、網絡的維修維護工作,開始漸漸外包給專業的硬件公司。IT部門人員開始專職搞軟件開發、實施、運維。

  但這個時間也沒有保持多久。因為專業軟件公司從1995年后零星出現,到2000年后已經實力大增并且數量也多了起來。它們生產的軟件質量更好,可維護性更好,而且實施專業,服務支持專業。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業務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軟件,從而使軟件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企業IT部門幾個技術人員已經無法應對越來越多的業務部門的IT需求,軟件功能的復雜趨勢也使他們力不從心。

  因而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了:軟件工程、設計模式、UML、自動化測試等各種開發技術和設計方法。企業IT部門終于無法應對這些非常專業的IT技能,繳械投降。軟件也不開發了,硬件也不維護了。企業IT部門退縮到了運維的職能。過去穿白大褂被企業領導捧為高科技人才的企業IT人員走下神壇,漸漸邊緣化。直到如今,許多企業的IT人員更加悲哀,被人稱做網管,甚至連IT系統都無法專職維護,還要承擔其他打雜事情。唉,真是日月換天地。現在不少企業IT人員都在討論如何使IT部門再現輝煌。

  2000-2003年這段時期是企業信息化的黃金時代。專業軟件公司的實施人員都被稱為工程師,企業車接車送包餐包住,三天一小請五天一大請。雖然這段時間專業軟件公司開始出現自己的應用開發平臺,但是平臺并不成熟,大多數軟件公司還是派開發人員直接駐場定制開發,客戶提什么,只要能做到就做。對實施周期、實施成本、實施規范、需求管理、上線切換都還沒有太多明確章法。

  這段時間,還有很多企業的老業務人員,他們也要被迫使用起軟件。但是他們對新技術接受能力弱,甚至反對用電腦。所以這段時間企業實施人員還要培訓用戶如何開關機、如何調打印機紙張、如何重新打印、如何使用鼠標雙擊和滾動條。我記得為了讓用戶熟練使用鼠標我還專門用Windows掃雷游戲來培訓用戶。

  在這一時期,雖然ADSL上網已經很成熟了,而且企業很多人都擁有了自己的QQ號,打字聊天成為流行時尚。但是在企業信息化中,還是以C/S局域網應用為主。B/S互聯網企業應用軟件還沒有成為主流規模。不過總算SQL Server這類大型數據庫已經成為主流,過去的Foxpro軟件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2003-2006年:專業分化

  很多軟件公司不是被餓死的,而是被撐死的。這在企業信息化領域是經常被提起的一句話。

  就是因為有些軟件公司還是不注重自身管理,開發、實施、支持都沒有章法,有單做單,盡力做,做完為止,客戶滿意為止。因而實施混亂、成本奇高、被動接受客戶問題處理,最終被大量客戶的需求、問題拖死。

  所以有些軟件公司開始自省覺悟起來,狠抓項目管理、實施規范、需求管理、培訓管理、模擬運行、上線切換、運維支持。軟件公司終于開始真正專業起來了。

  過去是實施人員包打天下。在這一時期,開始有專人專門做項目計劃、任務分配、任務跟蹤、任務匯報、需求討論、需求整理、需求跟蹤。也有專人開始做硬件服務器調試、磁盤陣列部署設計。也有人專門做培訓課件、培訓課程、培訓考試。就連培訓也開始分化成面向操作用戶、面向部門經理、面向IT維護人員、面向企業總監及總經理。運維方面,軟件公司也開始有了專門的客服呼叫中心,而且分為坐席接待和技術工程師兩個專門的崗位。

  就連定制開發,開發人員也不再去客戶現場駐場開發了。軟件公司專門成立了項目定制開發中心,全在總部集中開發。客戶的需求經過實施項目經理和客戶的討論、需求的整理轉化為軟件功能需求,經過企業業務部門經理、企業IT部門經理、實施項目經理三方審核才能提交給軟件公司的項目定制開發中心,并且項目定制開發中心有進度安排、有工作量計算。過去的項目定制開發,軟件公司都是免費,只要客戶能上線使用起來,客戶覺得哪里不適合,開發人員就把哪里給客戶修改了。因而每個客戶一套源代碼版本獨自持續維護。而在2003-2006年這段時期,項目定制開發專業多了,開始工作量計算,開始和客戶收二次開發費用。

  在這段時期,企業開始使用B/S軟件。過去的企業小,企業信息化不普及,信息化只在公司總部進行。現在呢,信息化開始覆蓋下屬分公司、辦事處,因而B/S軟件需求越來越大。正好這段時間也是Java、.NET的Web開發技術成熟發展的時期,很多工具、類庫、框架可以加快和簡化開發,而且互聯網搜索進一步發展,中國IT技術圖書出版日益發達,讓新技術掌握更快。尤其過去幾年高校計算機熱,產出了不少計算機開發人才,因而軟件公司可以更大規模地組織軟件開發。但是在這段時間,軟件公司的開發人員也走下神壇。企業不再車接車送了。軟件公司人員也褪去了技術人員隨意的風格,開始穿西服打領帶遞交名片做PPT畫流程圖。

  2006-2010年:服務化轉型

  Web2.0、搜索、SNS、移動、電子商務、云計算、SaaS,這些新技術新應用在互聯網行業如火如荼,但在整個企業信息化領域,這些都沒有成規模地應用。企業信息化好似一個過時的時髦品被喜愛追趕新潮的IT界掃到角落。但是,我們仍然看到了企業信息化行業的快速發展。

  首先在技術架構方面,由于企業的應用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復雜,所以技術架構的需求日益凸顯。企業信息化軟件公司開始從互聯網行業學習架構,企業IT部門也開始非常關注軟件公司的技術架構。因為企業IT部門感覺有的軟件公司的產品越來越不穩定、性能越來越差、定制開發越來越周期長,幾經追問,軟件人員都回答說是架構上有問題,是根上的問題,要改就得大改。這讓企業IT部門人員終于明白技術架構到底是個何等重要的東西。所以現在給客戶講標,技術架構的講解是一個重頭戲。

  在企業IT部門方面也有了很大變化。在上一個時期,企業IT部門不管硬件和軟件,只是輔助軟件公司做好實施配合、培訓配合、上線切換配合,然后就是漫長的固定的日常運維。但在這一時期,連日常運維都不做了,有問題就直接打電話找軟件公司的呼叫中心,反正每年都交服務費。

  軟件公司的分工更加專業了,而且收入來源越來越多樣化,漸漸脫離了賣軟件安裝軟件這樣的單一收入,而形成了軟件許可收入、二次開發收入、培訓收入、咨詢收入、服務支持收入多種收入并存。大型實施項目越來越多,企業信息化合同金額也越來越高,企業信息化也開始進入全面集團信息化,企業信息化也不再像上一時期一套軟件用5年就換掉。在這一時期,企業把上軟件都定位在要支撐未來10年的運營。過去企業信息化是IT部門主導、財務部門主導、生產部門主導或者銷售部門主導,現在企業信息化成了真正的一把手來核心關注。就是這樣巨大的變化,軟件公司出現了專門的售前人員、業務專家、咨詢人員、IT規劃人員。

  在軟件應用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面向消費者、面向上游合作伙伴進行信息化,信息化開始打通上下游。從歷史脈絡來看,是這樣一條路:單崗位信息化→單部門信息化→企業總部信息化→集團信息化→上下游供應鏈信息化→最終消費者信息化。而且只有把企業信息化走向最終消費者信息化,才能真正實現企業內部ERP和電子商務、SNS社區、互聯網營銷的全面打通。但是從目前階段來看,主流還停留在集團信息化階段。

  在集團信息化階段,企業目前已經遭遇了企業流程梳理、企業組織結構重組整合、企業IT梳理與規劃、企業IT整合、數據倉庫建設。這是目前的熱點。

  而在一些前沿企業信息化細分行業,已經在開展上下游供應鏈信息化,大量的二維碼技術、RFID卡、Web Service、企業信息總線、工作流與業務信息流合二為一技術方興未艾。

  2010年后:輕公司

  企業信息化未來會走向何方?

  每個人都可以預測未來。但我個人觀點是極度相信企業信息化軟件公司會與所服務的企業融為一體。這不是傳統意義的什么企業IT部門獨立成公司,也不是企業并購一家軟件公司這樣的融合。我指的是輕公司。

  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有些公司很奇怪,它的商業模式就是整合上下游,為上下游的打通、快速流動而持續服務。它為所服務的客戶輸出業務管理流程方法、輸出人力資源進行流程的督導、輸出軟件讓客戶使用每年持續收服務費。這些黑馬,很有可能是未來的主流模式。

  作者簡介:阿朱,本名呂建偉。《走出軟件作坊》一書作者。10年以上商業軟件從業經驗,10余年來一直專注行業管理信息化領域,7年職業經理人生涯,在商業分析、產品體系規劃、研發人才體系搭建、研發過程管理、技術架構、貫通售前/研發/售后方面有多年經驗。

0
0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