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Google云中開戰:蓋茨接班人重任在肩
導讀:美國IT網站InfoWorld今天發表署名尼爾·麥卡利斯特(Neil McAllister)的文章稱,隨著云計算技術的興起,有著“蓋茨接班人”之稱的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雷·奧茲(Ray Ozzie)的作用也日益顯現。他將憑借著自己獨特的戰略思考與Google在云計算領域展開競爭,但在此過程中,仍然要面臨不少的挑戰。
以下為文章全文:
蓋茨接班人重任在肩
雷·奧茲的工作可不輕松。作為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親手挑選的接班人,這位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剛剛上任18個月。但在不同人的眼中,對他的這一職位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他的上任象征著微軟大膽挺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還有人認為這標志著微軟徹底衰落的開始。
在微軟的股東看來,前景顯然很嚴酷。過去10年間,微軟的股價表現一直不溫不火,而截至2009年6月的財年內,該公司的凈收入卻出現有史以來首次下滑。該公司還宣布了歷史上首次裁員,雖然最初宣布裁員5000人,但實際數字卻超出了這一計劃。但最壞的還在于,微軟在近些年的發展中,首次遇上了足以與之抗衡的強大對手。
這個對手當然就是Google,而且這家搜索巨頭還在無情地拓展業務范圍,幾乎在所有領域都與微軟展開了競爭:Google希望將互聯網打造成為一個應用平臺,這一計劃會對PC軟件和操作系統的地位構成挑戰,而這兩項業務正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Google大舉進軍移動設備領域,使得外界對桌面計算的理念產生了質疑;Google推出的網絡服務和開源軟件也對微軟的核心商業模式構成了威脅。從哲學上講,Google是“反微軟的”(anti-Microsoft),而且可以憑借這種行為賺取大筆收入。
相比而言,微軟在改變市場格局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網絡領域,IE支持的標準較少,而且經常出現漏洞,有的漏洞甚至長達數月無法修復。Windows Mobile的銷售業績開始放緩,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該產品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僅為7.9%。雖然微軟新版搜索引擎必應(Bing)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但由于與運營商Verizon簽訂協議,強迫黑莓用戶使用必應搜索,仍然引發了不少用戶的不滿。總之,盡管微軟仍是桌面軟件領域的龍頭老大,但除此之外,其業績表現都令人大失所望。風險投資家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甚至曾在2007年就曾宣稱:“微軟已死。”
但奧茲卻有他自己的計劃。隨著Windows 7的發布,微軟Windows業務逐步回到正軌,而新版Office也將于今年發布。因此“軟件加服務”(software plus services)便成了微軟的新口號,它標志著微軟的戰略轉型。這將影響到微軟的方方面面,從軟件的研發、推廣和部署方式到微軟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都會發生變化。奧茲并不想在Google的“主場”擊敗Google,但他卻希望讓Google明白,軟件市場以前是微軟的地盤,以后仍將屬于微軟。但要取得成功,他必須要改變微軟的發展戰略。
奧茲法則:軟件加服務
大約五年前,當時剛剛出任微軟首席技術官的奧茲曾經發表過一篇備忘錄,描述了他對微軟今后發展的看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簡單的服務和‘剛好夠用’而且能夠提供服務的軟件。企業逐漸開始考慮,基于服務的規模經濟將會以何種方式為他們提供幫助。例如降低基礎設施成本或者按照需求部署解決方案,并且以注冊費的方式獲取服務。”
換句話說,奧茲那時便認為,微軟是時候在Google的“主場”與之展開競爭了。但在奧茲看來,微軟應當以不同的方式推出網絡服務。Google將瀏覽器視為各類軟件的最終客戶端用戶界面,并將“云”視為所有數據的最終儲存地;而奧茲則認為微軟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推出相應的服務改進傳統桌面軟件。Google希望將簡單的客戶端與強大的應用服務相匹配,奧茲則希望將豐富的客戶端應用與簡單的服務相配合。
這并不出人意料。在加盟微軟前,奧茲便在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力推這樣一種概念:將PC與網絡相整合要比單獨的PC和單獨的網絡都更為強大。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奧茲創辦的Iris Associates公司開發出了一款基于網絡的群件(groupware)平臺,也就是后來的Lotus Notes。在Lotus于1994年被IBM收購后,他又創辦了Groove Networks,這是一家專門開發P2P協作軟件的企業。當微軟2005年收購Groove Networks時,奧茲隨之一同加盟微軟。
如今,奧茲領導著3.6萬名微軟開發人員,通過多種努力重啟微軟的云計算戰略。他計劃為消費用戶提供免費的服務,并通過廣告獲取收入;為企業提供SaaS(軟件即服務)業務;將服務與桌面軟件緊密整合到一起;并推出一個平臺,允許微軟龐大的開發者社區自主創建網絡應用和服務。
這一計劃開始的進展非常緩慢。在奧茲入職的早期階段,微軟的開發人員將主要精力都放在Office 2007、Vista和Windows 7上。但不為外界所知的是,微軟與此同時也組建一個專門的產品團隊,幫助奧茲實現以服務為導向的戰略。結果是,即將于今年晚些時候發布的Office 2010將成為一款里程碑式產品。原因有二:該產品將與Windows 7一同完成微軟最新的旗艦產品升級;更重要的是,這將是奧茲以“軟件加服務”為武器向Google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
把Office搬到網上
Office 2010最具創意的功能,同時也是對Google最為直接的挑戰就是備受期待的Office Web Apps,也就是網絡版Word、Excel、PowerPoint和OneNote的合集。借助這款產品,用戶就可以使用任何標準化的瀏覽器查看和編輯Office文檔。表面看來,Office Web Apps是微軟對GoogleDocs的直接回應,但這兩款產品的戰略卻存在差異。
GoogleDocs意在成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打破傳統的軟件模式。與多數桌面軟件所采用的文件和文件夾模式不同,該產品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存儲文件的,具體模式類似于電子郵件的收件箱。與微軟Office相比,該產品的文本格式和圖片性能要低得多,而且在導入文檔時會丟失大量格式。但Docs強調的是一種創新的協作方式,并且可以通過云計算的模式發布內容。
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微軟的Office Web Apps比GoogleDocs具備更強的技術優勢,但他們的野心卻要小一些。微軟網絡存儲服務SkyDrive將為Office Web Apps提供文檔存儲服務,從而模仿Windows的桌面。安裝了Office 2010的用戶只需點擊一個按鈕,便可通過桌面版軟件打開存儲在SkyDrive中的文檔。通過該程序進行網絡協作的流程將與GoogleDocs一樣便利,但Office Web Apps的主要目的是對桌面軟件進行補充,而不是徹底取代桌面軟件。
Office Web Apps可以完整顯示Office文件格式,這突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就連復雜的頁面布局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這一點與GoogleDocs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做法有許多優點:對于用戶而言,無論是用舊版還是新版Office創建的文檔,都可以直接利用Office Web Apps來瀏覽和編輯,而且格式不會被破壞。對微軟而言,不僅可以借此強調Office文檔格式的重要性,還可以突出文件這一概念本身的重要性,進而可以突出桌面軟件的重要性。
微軟此前就曾將這種方法應用于網絡應用。Exchange Server所附帶的Outlook Web Access組件并非想要替代Outlook桌面客戶端,與之相同,Office Web Apps也只是對桌面軟件的一種補充,為用戶提供便利的網絡功能。但Office Web Apps還引入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即提供三種不同的配置:一種是針對所有用戶推出的免費版本,但需要通過廣告獲取收入;一種是面向企業推出的不包含廣告的版本;還有一種則是由企業自己部署的版本。
條條大路通SharePoint
顯然,讓用戶自己部署軟件一直以來都是微軟賴以謀生的手段。這類用戶可以選擇將Office Web Apps部署在SharePoint Server 2010上。這款即將發布的產品是微軟為內網應用開發的全能解決方案,但該產品同樣還具備其他優點。
SharePoint是一款基于網絡的平臺,允許用戶通過預先配置好的組件快速創建和部署工作組應用。由于市面上還存在一些開源的替代品,使得這款封閉平臺招來了外界的批評。盡管如此,SharePoint豐富的服務仍然使之成為微軟歷史上增長最為迅速的產品。隨著Office網絡工作組的聯系越發緊密,即將發布的新版SharePoint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進一步整合Office 2010核心應用。
除了Office Web Apps,SharePoint Server 2010還能夠為SharePoint Workspace提供托管。這是一款功能豐富的客戶端協作環境。事實上,SharePoint Workspace是奧茲此前開發的Groove改良后的產品。但在新的界面下,這款產品卻變成了一款名副其實的“胖客戶端”(thick-client),能夠與SharePoint基于網絡的傳統服務進行對接。從某種意義上說,SharePoint Workspace之于SharePoint就好比Outlook之于Exchange,可以為間歇性連接的用戶提供數據同步功能。Outlook的功能比Outlook Web Access更為豐富。與之相同,微軟也相信,用戶會更加傾向于SharePoint Workspace,而不是GoogleWave等完全基于網絡的協作工具。
Google的主要優勢在于,該公司所提供的云計算應用不需要企業自己部署硬件,也不需要安裝軟件,甚至不需要維護。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微軟也開始以注冊費的模式利用其數據中心為用戶托管SharePoint和Exchange服務器。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以獲得自主安裝服務器的大多數益處,但麻煩卻會少得多。
開放數據中心
微軟的計劃不只是外包。奧茲的最后一個秘密武器,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便是Windows Azure云計算操作系統。這是一款由微軟MSN團隊和Windows團隊協作開發的產品,Azure是一組服務和API(應用編程接口),允許用戶使用微軟的基礎設施開發和部署規模化的網絡服務,其模式與亞馬遜和Google等競爭對手提供的云計算平臺類似。
但與競爭對手不同,Azure進一步傳遞了微軟的理念:在與客戶端軟件配合的情況下,云計算服務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例如,微軟已經在Azure API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個名為Live Mesh的應用,該服務能夠將云與客戶端電腦中的文件進行同步。
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云與客戶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Azure的基礎是微軟的.Net平臺,而開發者既可使用ASP.Net也可使用.Net語言來編寫云計算應用。在Full Trust模式下,應用甚至可以調用包含非托管代碼的DLL(動態鏈接庫)文件。另外,由于Azure與Windows編程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開發者可以使用相似的客戶端工具來開發云計算服務,包括微軟的旗艦產品Visual Studio IDE。在Visual Studio 2010中,開發者甚至可以為SharePoint 2010開發應用,使之成為一款一站式的服務器應用開發環境。
但除了推出一款以Windows為中心的云計算產品與Google對抗外,還有一種商業因素促使微軟向Azure開放其數據中心。盡管微軟對網絡應用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其網絡服務目前仍在虧損運營。為了與Google競爭,微軟大規模的擴充了數據中心,而通過讓外部開發者使用其基礎設施,微軟便可以更好地抵消這部分成本。同時還可以等待必應及其他服務逐漸奪取市場份額。
不只是技術轉變
簡單來說,奧茲的戰略就是為用戶提供與Google云計算服務相同的益處,但又不強迫用戶放棄他們已經習慣的傳統流程、做法以及所使用的軟件。這種想法很有趣,雖然很多人會認為,微軟希望將桌面軟件與網絡服務緊密結合的做法讓人想起了該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一種做法:將各個產品線進行整合,從而鼓勵用戶同時購買這些產品,并最終將用戶鎖定在微軟的平臺中,盡管如此,“軟件加服務”的好處的確非常具有吸引力,使得用戶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GoogleDocs、Zoho和OpenOffice.org等產品都是Office的免費替代品,對于這些產品的用戶而言,通過廣告支持的免費版Office Web Apps無疑會具備強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對于只是偶爾瀏覽、打印或對包含復雜格式的Office文檔進行小范圍修改的用戶而言,不再需要購買完整的Office套件。此舉將令Linux用戶格外受益,這些用戶此前只能夠利用Wine Project來使用舊版Office軟件,而且過程非常繁瑣。
微軟將推出基于注冊費模式的托管版SharePoint和其他服務器軟件的做法也將獲得用戶的支持。尤其是對那些無力管理和維護后臺系統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款產品將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報告,按照使用量來付費的模式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
但在微軟的新戰略中,最重要的方面或許還是改變這家軟件巨頭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與以往每年收取許可費的模式不同,微軟今后可以從用戶那里持續獲得收入。無論是通過軟件銷售、按照使用量計費的注冊模式還是廣告收入,都可以不間斷地為微軟貢獻收入。
這一戰略肯定會令部分用戶不安,但微軟的戰略轉型還可以產生意外的收獲:想要讓更多的用戶使用其網絡服務,從而獲取更多的收入,微軟就要支持更多的開放網絡格式,從而使得今后的IE瀏覽器支持更多的標準。
更妙的是,通過注冊費、廣告費和Azure平臺獲得的收入可以減少微軟對軟件銷售的依賴。這樣便可使之不再過分地保護專有軟件,使得微軟與開源和開放標準社區的關系得以改善。微軟曾表示,將致力于與其他軟件廠商,包括開源技術和產品供應商建立聯系。而且該公司也的確做出了一些旨在調和雙方關系的行動,例如資助CodePlex基金會。即使以往的過節不會很快被遺忘,微軟仍然應當放下身段,與開源社區進行一些更為真誠的互動。相信開源社區也會歡迎微軟的這些舉動。
仍需面臨內部挑戰
但批評人士認為,微軟的未來不可能如此光明。他們認為,在奧茲有能力擊敗Google前,他必須首先面對更為棘手的問題:微軟逐漸喪失了好斗的企業文化。在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擔任微軟CEO的十年間,很少遇到Google這樣強大的對手,因此部分分析師擔心微軟已經完全喪失了斗志。
內部人士警告說,微軟的勾心斗角以及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已經傷害了它的創新能力。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微軟前高管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曾表示:“微軟有著一種畸形的企業文化,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型團體會欺凌新興團隊,貶低他們的努力,通過不正當的方式與之爭奪資源,并最終徹底將其排擠在外。”
對微軟的競爭對手而言,這種描述非常熟悉。他們早就為此感到惋惜,在他們看來,微軟很少進行創新,而是更多地依賴于封閉的文檔格式、隱藏的API、產品捆綁、幕后交易、消極的推廣策略以及其他的反競爭策略來獲得市場地位。但有理由相信,奧茲不會在這方面效仿蓋茨的做法。他在2005年的備忘錄中催促微軟產品集團“積極競爭,但同時也要肩負責任”。例如,允許外部開發者完全平等地訪問Windows API。但以往的陋習很難消除,更何況是微軟這樣一家大型公司。
如果奧茲無法在微軟內部培養出一種創新的文化,那么在某些競爭中,微軟便已經失敗了。這家軟件巨頭目前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便是在智能手機市場重獲競爭地位。鮑爾默自己也曾承認Windows Mobile 6.5的表現糟糕。Office 2010的目標是為PC、手機和瀏覽器等多個平臺提供最為優異的辦公體驗,但如果Windows Phone 7 Series再度令市場失望,那么這一目標就將胎死腹中。
微軟無法承受這種錯誤。如果這家軟件巨頭仍然固執己見,阻止奧茲帶領微軟重返正軌,它的前途就將充滿艱辛。由于微軟的收入很高(2009年的運營利潤高達200億美元),所以它不會就此消失,但的確有可能逐步被邊緣化,而IT市場未來的趨勢則會完全由Google等競爭對手來引領。由于肩負如此重任,所以奧茲的工作并不輕松,但的確令人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