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謀略與技巧(精+完)

來源: 51jobBBS  發布時間: 2010-02-21 15:18  閱讀: 8977 次  推薦: 0   [收藏]  
 

  第一章 社交需要謀略——為何而交

  一、從宗族人演變成社會人在古老的中國社會,邑然不是如老子所描述的“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社會,但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人們的交往空間是十分狹小的,個人話動,主要發生在家庭內部。衣食住行(織衣、吃飯、居住、耕作),這種人類的四大生存活動,基本上都在家庭內部進行。

  家庭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個人從家庭中獲取生活所需的一切。家庭成了個人生活的支持系統。一個人,一旦離了家,就成了漂泊的游子,生活便失去了依靠。這種以家庭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被稱為“宗族人”。宗族人為了能保持生活支持系統的長久性。穩定性和廣闊性,于是把家庭發展得很大,凡是一個姓的人,都被稱為“一家人”,用一筆難寫兩個‘李’字、‘趙’字、‘王’字,作為聯系紐帶,結成一種互為倚靠的關系,所以家庭就擴展成了家族。

  但是,靠擴大“家庭”范圍的方法來增大生活支持系統,一方面必然會出現像曹雪芹的《紅摟夢》。巴金的《家》、曹禹的《雷雨》中所描述的家庭悲劇;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支持系統的社會化傾向,個人會不滿足于狹小的家庭生活空間,一種普遍的“離家趨勢”就出現了。當家族已不能成為個人生活的主要空間時,“宗族人”就向“社會人”演變。

  一個“社會人”的主要生活空間是社會。如果說宗族人是靠血緣關系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系,那么社會人就是靠社會關系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系。

  社會學家認為,構成社會關系的主要成份是人際關系,建立人際關系的主要方式是社交。沒有社交,就不能形成人際關系,乃至社會關系,也就不容易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生活支持體系,也就不能徹底實現個人由宗族人向社會人的升華。

  一個發展不完善的社會人,他一定會在許多方面與社會格格不入,他會在生活和事業中碰許多釘子,他會遭遇許多的挫折,他會經常體會到孤獨與無助。因此,馬斯洛把社交需求放在了個人需求的第三個層次上。只有社交,才能加速個人社會化的進程,社交是宗族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最基本的方式。 

  二、老青蛙與老蜘蛛的對話一天,一只老青蛙遇見一只老蜘蛛,便大吐苦水,“我自蝌蚪時代開始,便辛勤勞作,沒有一天懈怠過,但仍然是汗流泱背,方能糊口,現我年近黃昏,正在喪失勞動力,等待我的命運只能是饑餓而死。而你,我從來沒見你勞作過,卻衣食豐足。就是現在老了,你仍不愁吃喝,自有投網者,送來美味佳肴。哎,不是說‘天道酬勤’嗎?這世道,真不公平啊!你說這是為什么?” 

  老蜘蛛回答:“你說我沒勞作,這不對,想當年,我剛離家獨立,每天餓著體膚,熬著筋骨,一日復一日地織我這張網,好不容易生活才有了依靠。

  就是現在,我還隨時要修復經常出現的破洞。你之所以生活艱辛、老而無靠,是因為你是靠四條腿在生活,一旦四條腿跳不動了,生活就失去了依靠。而我是靠一張網在生活,網不會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雖然年事已高,而生活不愁。如果我也像你一樣靠我這幾條纖細的腿來生活,我會生活得比你還慘百倍。” 

  青蛙與蜘蛛的對話,應該給我們以啟示。我們是要做青蛙還是要做蜘蛛? 

  答案不言而喻,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許多人,不自覺地成了“青蛙”,所以,生活得很艱辛,至少心靈上很艱辛。

  應該怎樣來鑒別自己是青蛙還是蜘蛛?其實方法很簡單。如果至今你仍然沒有一張屬于你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你是“青蛙”,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際關系網,你可能是“蜘蛛”。之所以用“可能”一詞,是因為雖然你有一個完善的人際關系網絡,但從未啟用它,你僅是一個會織網的“青蛙”。

  青蛙與蜘蛛命運的差距如此之大,從理論上看,乃是本能能量與外延能量的差別。本能能量是個人所擁有的自然能量,是身體本身的能量。而外延能量是由大腦活動派生出來的、對個人能量進行補充的一切外在能量。本能能量是有限的,而外延能量是無限的。青蛙僅發揮了本能能量,所以生活艱辛,而蜘蛛除了本能能量之外,更借助了外延能量,所以生活輕松。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靠本能能量,搏不過獅子,但倚仗外延能量,卻可以把獅子關在籠子里供人觀賞。

  人如何擴大自己的外延能量?方法很簡單——織網。織一張魚網,可以捕魚;織一張通訊網,可以遠距離通話;織一張internet網,可以縮短世界的距離:織一張人際關系網,可以完成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可以實現個人力量無法實現的事業。個人的外延能量,來自于人際關系網。 

  三、為什么要織一張人際關系網既然人際關系網絡是個人能量的基礎,因此加強人際交往即可增加個人能量。織一張人際關系網絕不是一項非目標活動。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社交需不需要目標?

  筆者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出“為目標而交往”的概念,此言一出,臺下就有人送上來一張紙條,上書“為目標而交往,是否太勢利”,針對這一紙條,筆者回答道:“人類的活動,都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社交也是一種活動,它應該有目標。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后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大勢利’。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社交有三個基本功能:信息共享、情感溝通、相依相助。

  這也是社交的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只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依相助。我們也不能把相依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為了相依相助而社交,這不是‘勢利’,這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性行為。”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么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依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拒絕目標,也就是拒絕交往。 

  四、社交需不需要謀略社交需不需要謀略?在開篇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弄清謀略是什么。
  謀略,是一個合成詞。“謀”的含義是“產生主意”、“商議”、“謀劃”之意,而“略”是指策略,技巧。因此,謀略就是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并形成策略。 

  社交需不需要“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需不需要“產生主意”、“商議”、“謀劃”?需不需要某些策略?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任何人交往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以確定自己交什么樣的朋友。 

  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不是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朋友,交友是有選擇的——興趣、愛好、追求、價值觀等,都是交友的尺碼。古代不是有“管寧割席”的故事嗎?那么交往標準如何確定?交友的尺碼又如何來度量?這不需要“思考運籌”嗎?也就是不需要“謀”嗎?顯然是需要的。 

  其次,怎樣交朋友,是有策略和技巧的。有的人善于交朋友,所以家里經常高朋滿座,有的人不善于交朋友,所以經常形單影只。美國的卡耐基專門建了一所學院來培養人的交往技巧,可見社交是拒絕不了策略的。 

  最后,要處理好交往中的各種關系,也必須擁有謀略。在交往中,會有各種關系存在:如情感關系、利益關系、時間關系、地位關系、親疏關系等等,難免會出現差錯或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出現關系障礙,使人際關系破裂。要處理好這些關系,不僅需要“謀劃”、“商議”、“產生主意”,同時也需要策略與技巧。因此,社交無法離開謀略。只不過,我們必須跳出像《孫子兵法》一類戰爭謀略的思維定勢,我們的對象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敵人,使用謀略不是去“對付”我們的朋友,而是去增進雙邊友誼、加深雙邊關系,是一種親善性行動,不是一種對抗性行動。

 

0
0
 
標簽:職場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