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求才,第一個面試了誰?

來源: 51愛人網  發布時間: 2010-01-20 11:11  閱讀: 1488 次  推薦: 1   原文鏈接   [收藏]  

  2005年的夏天,當過智俊從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畢業時,他已擁有了一份不再輕薄的簡歷:第五屆“全國青少年奧林匹克信息分區聯賽”以滿分獲得全國一等獎、“ACM國際大學生編程競賽”亞洲預選賽第六、“InternetProblem Solving Concert”世界高中生分組排名賽前八……并先后組建了兩個極為成功的網站。不過,最讓過智俊難以忘懷的還是,遍及8個城市、20所高校的 Google公開招聘中,自己是第一個去硅谷面試的人。

  把夢想變成現實,因為我們可以

  過智俊在小學三年級時便開始接觸電腦。那時用的“蘋果機”,笨重的塊頭只提供有限的功能:Basic語言、Logo語言等,但過智俊對這些枯燥的符號表現出非一般的興趣和耐心,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的電腦房里一學就是七年。

  1996年,過智俊開始接觸網絡,那時通用的聯系工具是C-FIDO—一套BBS系統。后來,誕生了萬維網,www無所不連、無所不至,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也使他的閱歷不斷翻新,過智俊不再滿足被灌輸,而是常常跟電腦“過招”。學有所成,自然就希望能夠有片天地來展示。所以,在許多同齡人還在青春中彷徨失措的時候,他開始策劃自己要邁出的第一步—利用自己的特長,創辦一個全新的學生網站。

  于是,aswecan.net伴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順利分娩—一個全新的學生網站正式建立,這是過智俊創業的開始。aswecan的中文含義被這樣定義:把夢想變成現實,因為我們可以。學生創業所面臨的困難是過智俊最初沒有想到的。首先是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很快便被花光,而且沒有風險投資商愿把錢投給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子。但是,過智俊遇到了一批和他一樣有著夢想的孩子,通過網絡,他們走到了一起。“我心似紅磚,愿意到aswecan最需要我去的地方”,于是,aswecan的許多內容在他們無償的付出中一一登場。不多久,aswecan的訪問量便在“學生網站已經進入了戰國”的時代排到了同類網站的前列,在上海乃至滬外的學生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雖然有了影響力,但網站并沒什么經濟收入,一直在經濟拮據中艱難度日。當時,上網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遞增,而辦公現代化的趨勢,使網絡更為普及。這讓過智俊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aswecan變為一個綜合化網站,使用戶范圍進一步擴大,把收入較高且接觸網絡較頻繁的白領也“網”了進來。

  “誰抓住更多客戶的心,留住更多的人,誰就有光明的未來。”為了抓住更多客戶的心,過智俊找來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劉嘉俊加盟,志同道合使aswecan不再只以程序見長,而是變得更為豐富起來。

  種第二棵樹的最好時機

  2001年夏天,過智俊順利地考入復旦大學計算機系。除了維護aswecan網站,在大二第一學期過智俊又在校園網內創立了一個“歪酷搜索引擎”網站。至于為何創辦這個網站,過智俊的解釋是:“由于實在無法忍受當時校園里僅有的FTP搜索引擎。”提起“歪酷搜索”,在復旦讀書的學生沒有不知道的。因為大家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它帶來的好處,比如查詢校園信息、課件資料、網絡電臺黃頁、WhereIs(IP地理位置查詢) 、天氣預報等,而其中一些細致入微的服務,更是其他大型搜索引擎網站都無法比擬的。

  在短短的一年里,“歪酷搜索”迅速成為校園中使用率最高的網站之一,并脫離了校園網,自立門戶。同時,“歪酷搜索”被IT媒體譽為“知名度和美譽度最高的網絡品牌之一”。

  轉眼到了2004年春天,當時,種種跡象預示著,博客必將在中國互聯網上刮起一股狂熱的旋風。過智俊轉向搞起“歪酷博客”。其實那時,博客在中國已經不是最新鮮的事物了,至于過智俊為何還要搞博客,他是這樣解釋的:“種一棵樹的最好時機是在二十年前,第二好時機就是當下。當博客的概念在中國興起,我馬上把這個平臺轉化成歪酷博客。”

  歪酷憑借其較快的登陸速度和容易上手的操作界面迅速在國內聚集起較多人氣,在BSP評比中屢屢排名靠前,這對于一個經費并不充足的網站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歪酷博客”最突出的優點在于:速度上,大概國內很少有幾家BSP能與其媲美;操作上,可以用傻瓜式來形容,不足半小時就能熟悉常用功能的使用,且所有基本的功能都能涵蓋到。而過智俊更認為,“我覺得我們的長處可能是在人性化的設計和專業的服務態度上,對用戶的要求反映及時,因為我們經歷過互聯網的第一撥熱潮,對這個行業、以及用戶需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憑著“歪酷博客”自身的優勢,其注冊用戶很快突破了10萬。“歪酷跟中國最大的博客網相比,在使用人數上確實相差不少,但是我覺得我們的用戶質量是最好的:絕大部分都是穩定用戶、活躍用戶。”

  相比那些嘗試著靠在網上開店來賺錢的大學生,過智俊顯然離財富更近一步,不過他表示,“對于酷歪,我還沒有自己的商業打算,我還在等待時機,在線下有實力,才能在線上有實力。”——過智俊等待的是,進一步開發“酷歪”網站的資金。

  我是第一個去硅谷面試的人

  2005年火熱的夏天,李開復離職微軟正式投奔Google。當這條爆炸性新聞在全球掀起滔天大浪時,剛滿22歲的過智俊正在硅谷的 Google總部開始他的面試。從過智俊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和所有的“Google迷”一樣,對Google的向往:“強大的搜索技術;商業史上近于神話般的崛起;整合全球信息的夢想;超酷的品牌;‘Do not be evil’(不做惡)的精神;自由、平等、創新的文化;還有豐厚的員工福利……”

  一場由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李開復主導的“Google中國招聘”,如火如荼,吸引了中國各大高校的應屆大學生們蜂擁追捧。Google的常規聘用程序是業內最嚴格、測試面最廣泛的一種,通常應聘人要接受為期數周的面試,而聘任結果要經過多位管理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審核。通常情況下,應聘者首先需要在Google主頁上找到一個允許求職者發送電子信息的在線申請跟蹤系統,而過智俊通過Google內部人士的推薦,獲得了向 Google總部直接發送簡歷的機會。他在簡歷中,只是簡單地敘說了自己建立“歪酷”一事。

  不久后,過智俊接到了Google人事部門的電子郵件和一個來自硅谷的電話,在電話中,他與一位華人工程師就技術問題交流了一個小時左右。一周后,過智俊收到Google招聘部門的郵件:“您是否能到硅谷一趟?我們會提供來往的機票費用、住所以及你在硅谷時需要的車。”對方同時告訴他,Google公司已給上海美國大使館發出介紹信。

  一個月后,當順利通過美國大使館的面試后,面試官指著Google的介紹信對著過智俊做出夸張的表情,“It 's cool!”過智俊也是躊躇滿志,“面試人員告訴我,我是第一個去硅谷面試的人。”

  當過智俊從上海浦東機場出發,經日本飛到硅谷的圣何塞市的Avante賓館時,等候他的是隨時可以出發的專車。在Google總部前臺,過智俊簽下“保密協議”,并填寫了面試信息單。在應聘職位一欄,他填的是:Google工程師。之后,他在專人的帶領下參觀了Google的大樓。

  第一場面試共四個小時。為了盡量避免因為語言問題而產生的交流障礙,招聘部門安排的考官是來自Google Earth等各個項目組的工程師,他們大部分是華人。“沒有涉及類似腦筋急轉彎的IQ問題,話題都是技術,基本沒有標準答案,通常由面試者說出幾種實現方式,然后再自行比較,闡述利弊并推選出一個最佳方案。”

  在第二場面試中,過智俊逐個接受了來自另外四個項目組工程師的“挑戰”。

  兩個月后,過智俊接到了來自Google人事部門的電話。除談論薪酬外,對方同時要求他向Google提交他任意三位過去的上司或老師的聯系方式,他們每人將會收到一份推薦問卷。但是,對方的最后一句話讓過智俊頗為吃驚:“請給我們您大學四年的成績單。”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充滿創意的Google竟然要看成績單!”不久后,對方打了電話告訴過智俊,“如果在沒有理想成績的情況下,通常需要顯著的工作經歷,而您是一位應屆畢業生。”Google最終沒有錄取他。據悉,即使應聘者已經拿到OFFER,Google的招聘人員還是會詢問應聘者的 GPA(代表智商,通常是大學的平均成績)和SAT成績(代表潛力,類似美國高考成績)。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讀大學,我會不會費勁去把成績弄好?如果當時我拿的都是A, 復旦師生還會不會享用到我的‘歪酷搜索引擎’?”過智俊強調,“我絕不是一個成績無用論者,但拿好成績需要時間和精力,每個人都應該去找他所想要的平衡。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經歷最豐富的一段時間,我們會遇到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如果既能保證拿到好成績而又不會錯過他們,那將是最完美的境界。”

  一個好消息是,在獲知未被Google錄取之后,過智俊接到了另外一家跨國IT巨頭的邀請。“我會用除了成績之外的其他實力證明我的能力!”

  “生活的強者決不會把痛苦縛在腿上成為行路的羈絆,而是把痛苦化為一種力量,挺住災難的擠壓向命運挑戰,就像一個生命力極強的細胞,貢獻給社會以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過智俊在高中時便堅信的座右銘,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位IT少年在不久的未來,將迎來屬于自己的輝煌。編輯/王威(szww01@21cn.com)

1
0
 
標簽:歪酷 職場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