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斗士公司,巴黎發射彈藥:8毫米里貝爾1886D(am)步槍彈配用彈種:普通彈、曳光彈自動原理:長后坐自動方式冷卻方式:氣冷火力選擇:全自動/半自動供彈方式:20發半圓形可拆卸彈夾槍長:45英寸(1143毫米)槍重:含滿彈彈夾在內21磅(9.5公斤)槍管長:17.5英寸(445毫米);帶4條右旋膛線瞄準具:柱式前瞄具;可調V形槽照門后瞄具,調整范圍為200米~2000米射速:250發/分槍口初速:2375英尺/秒(723米/秒)最大有效射程:400米(點目標);600米(面目標)
情景重現照片。一名身著1918式制服的法國紹沙射手正在塹壕里運動,他左手握著機槍折疊起來的兩腳架,右手握住前握把;他還可以用左肩上的槍帶來協助自己平衡紹沙的重量。
一戰時期美國第32步兵師的一名大兵正在清理自己的紹沙M1915機槍,1918年6月。
一名美國大兵正穿著從德軍手里繳獲來的機槍手專用鋼制防彈衣,攝于法國,1918年。
美國人來了“1918年5月,首批12個美軍師到達法國。他們全都裝備霍奇基斯重機槍和紹沙輕機槍——這兩種武器都是法國政府提供的。5、6月間,又有11個美軍師啟程前往法國,他們裝備的重機槍是美國制造的維克斯,但輕機槍仍然是法制紹沙。1918年6月以后,所有前往歐洲戰區的美軍部隊都裝備了勃朗寧(Browning)機槍,其中包括M1918 BAR輕機槍和M1917重機槍。”——《美國彈藥,1917-1918》,1919,本內迪克特·克羅維爾(Benedict Crowell)綽號“黑桃A”的潘興將軍(Pershing)率領的美國遠征軍抵達法國時,他們除了身上的制服、背上的步槍及彈藥外,幾乎什么都沒帶。為這些健壯、自信但對戰爭實屬白丁的美國大兵提供完備的裝備和訓練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那些已經在塹壕戰的硝煙中熏陶了整整四年的英法老兵肩上。根據被分派到的地域的不同,各美軍部隊分別由他們駐地的東道國負責提供裝備、訓練及后勤保障,將這些初入戰場的美國兵融入到自己的戰術及后勤體系。
堅固的前瞄具永久性地安裝在槍管螺套上,如果想要對準星進行校準,可以輕輕轉動整個螺套。
紹沙后瞄具上帶有V形槽缺口照門,標尺分劃間隔為200米,從200米到2000米(這一最遠距離可能過于樂觀了)。整個瞄準基線偏向左側以適應射擊時射手的身體姿態。美國大兵們不愿使用紹沙——他們根據該槍名稱的法文發音將其訛成了“Show-Show”,和他們在國內接觸過的劉易斯機槍相比,紹沙看起來粗糙得多。不久美軍士兵們又發現該槍可靠性、射擊精度都不夠好,槍體重心靠前而且重量偏大。更有甚者,美軍戰史中曾有記載,說新加入法軍防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如同繳械一般被法軍逼迫著扔掉手里的劉易斯,換上了法制紹沙。名義上,換裝的理由是當地奇缺美制.30-06步槍彈,而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協約國部隊需要鞏固合作精神,他們的裝備、后勤體系必須整齊劃一——哪怕犧牲掉一兩樣優質裝備。盡管有著許多負面評價,但下面這段文字還是表現了紹沙優秀的一面,此外還有許多大戰中關于紹沙射手們英勇表現的嘉獎事例。“白天德國人停止了炮擊,但大霧和濃煙讓我們看不見并不遙遠的馬恩河。我們能聽到紹沙和步槍以及其他機槍的槍聲,但我們還沒來得及看到這些武器,我們前方幾碼外B連的一些士兵從大霧里沖了出來。他們說德國人正在涌過我們正前方的浮橋,就在剛才B連的阿瑟·薩維奇中尉(Arthur S. Savage)接替一名陣亡的紹沙射手扼守浮橋我方一端,在激烈的作戰中,薩維奇中尉以身殉職。”——《馬恩河要地》(The Keypoint of the Marne),1930年,埃德蒙·布茨(Edmund L. Butts)。在勞倫斯·斯陶林(Lawrence Stalling)所寫的《美國兵》一書中,提到默茲-阿爾貢戰役中美軍第35步兵師的一名紹沙射手在犧牲前曾連續干掉了4個德軍機槍火力點,在陣亡時他正準備拔掉第5個機槍火力點。這本書還記錄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傳令兵富蘭克·巴特(Frank Bart)的英雄事跡:戰場上德軍機槍組擋住了全連的進攻道路,巴特拿起一挺紹沙連續干掉了兩個德國機槍組,為占有打開了前進的通路,事后他被推薦授予榮譽勛章(Medal of Honor)。
把拉機柄后拉到機匣最后方并鎖定,紹沙便處于待發狀態,如果需要射擊,射手只需要用右手拇指打開保險即可。
給紹沙彈夾裝彈時,需要一只手拿著子彈,先把子彈底部放入彈夾,另一只手則把彈簧端板向下滑動。之所以紹沙的20發彈夾會弄成半圓形,大椎度的8毫米里貝爾步槍彈是決定性因素,圖中這個彈夾明顯處于短裝狀態(即有意不裝滿)——因為其彈簧已由于使用時間較長而彈力減弱。紹沙操作手冊規定在裝入彈夾前,槍機應該拉到后方,保險也應該關閉,但這樣做容易讓外部的塵土從拋殼口進入槍內,造成故障隱患。此外雨水和戰場上的各種碎屑也會通過彈夾上碩大的壁板鏤空進入槍內——這鏤空設計原本是為了方便副射手在行進間觀察紹沙的彈藥剩余情況,以便及時為其更換彈夾——法國人是一心一意要讓紹沙提供行進間火力。裝入彈夾時,先把彈夾的前端插入機匣下方的凹陷部位,然后把另一端向上抬直到被卡緊固定為止。
8毫米里貝爾M1886D(am)普通彈采用48谷無煙發射藥和氣動性能較好的198格令(12.87克)船尾形彈頭。椎度很大的彈殼設計讓射擊時的抽殼較為容易,但是該彈突出的底緣也給供彈造成了嚴重問題。皮革和帆布制成的射手備件包可以存放許多用于維護和保養紹沙機槍的必備工具。按照1917年美軍印發的使用手冊,備件包內通常裝有:3件套清潔桿、槍管清潔刷、油壺、煤油罐、手動抽殼器、槍管護套清潔器、槍管螺箍、清潔器以及M1917式斷殼抽殼鋌。其他物品還包括防空用瞄準具以及彈夾檢修工具。糟糕透頂的改造隨著數量充足的美制.30-06彈藥陸續從美國本土運抵歐洲戰場,法國決定開發一種能夠發射美國子彈的改型紹沙。這樣在給美軍陣地補給物資時,就不必為步槍(美軍使用的步槍仍然發射美制槍彈)和機槍(使用8毫米里貝爾步槍彈)準備兩種不同的彈藥了,能省去許多麻煩。法國人樂觀地把改型看成是小菜一碟,認為只需要更換一根具有正確的彈膛和槍管尺寸的新槍管即萬事大吉,這項工作隨即被交給了斗士公司。改型之后的紹沙上原有的C形彈夾被換成了更為普通的長方形16發彈夾,前握把的安裝位置也作了相應調整,更加靠近兩腳架;為了適應美制子彈的彈道特征,瞄準具也進行了相應調整。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正式采用了這種改型紹沙,將其定名為1918式0.30英寸口徑紹沙自動步槍。紹沙最初設計和制造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配用低威力的8毫米里貝爾步槍彈;由于M1886式8毫米里貝爾步槍彈椎度很大且底部帶有厚厚的突出底緣,這給抽殼動作提供了不少方便,保證了長后坐自動方式的正常完成。而相比之下,美制.30-06步槍彈威力更大,后坐也更劇烈,其彈殼幾乎沒什么椎度,底緣也較薄;這些差異再加上紹沙結構和制造方面的瑕疵,最終導致的結果則的確有那么一點兒“災難性”的色彩。
全自動射擊狀態下的紹沙,請注意從右側拋殼口拋出的大個兒的李貝爾空彈殼。這是一張現在拍攝的情景重現照片,圖中這名射手把面頰貼在紹沙機匣后固定塞的前方,這樣可以避免面部被撞痛——在九十年前的一戰時期,這是許多紹沙新射手都要遭的罪。
紹沙機槍手專用的帆布彈夾包使用厚厚的帆布制作并用皮革加固,其中可以容納4個彈夾。請注意圖中射手腰帶上的工具和備件包。紹沙1918射擊時,槍管和槍機組件會被比8毫米里貝爾步槍彈強大得多的力量向后猛推,射擊時間稍微長一點改型紹沙就會因過熱而卡殼,或者干脆因機件受力過大而導致斷裂。彈殼修長而又缺乏椎度的美國槍彈非常容易在抽殼時發生卡澀,抽殼器要么是“抽殼未成身先折”(即抽可器自己折斷),要么就是霸王硬上弓——把彈殼底緣整個撕開。紹沙1918另一個問題的肇事者是Demaison & Buffetaut公司: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分包商提供給斗士公司的紹沙槍管大多彈膛加工不正確。紹沙制造中的漫不經心和疏于檢驗使得大量存在致命問題的機槍配發到對此一無所知的美軍手中。看上去似乎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對8毫米紹沙抱以蔑視,但實際上那些糟糕的0.30英寸口徑紹沙1918才是讓紹沙遭到激烈批評的罪魁。提供給美國遠征軍的18000支紹沙1918中大多數幾乎不堪使用,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支有幸保存到了今天。正是由于紹沙1918在美軍中的惡名,后來首批性能更優的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BAR裝備部隊時,美軍官兵一片歡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8毫米紹沙的總產量具說達到了大約247000支,其中斗士公司生產了227000支,圣沙蒙制造了20000支。戰后紹沙仍然在法軍中繼續服役,直到后來被更先進的夏特勒羅爾M1924式輕機槍所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從法軍淘汰的過剩的紹沙還先后被比利時、希臘、波蘭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軍隊所采用。
分解紹沙機槍首先要取下彈夾,檢查槍膛確保膛內無彈;然后拉住拉機柄并扣下扳機,讓槍機緩慢滑到前方。然后用手指壓下復進簧導向柱上固定卡筍,旋下導向柱管蓋。長后坐自動原理許多人常常會把自動武器應用的后坐式(recoil)和自由槍機式(blowback)兩種自動原理的區別相混淆。簡單來說,自由槍機自動原理一般只用于發射手槍彈的自動武器(也就是嚴格意義上的沖鋒槍),比如MP18/I。在這些武器上,槍機并不閉鎖,在子彈擊發后,槍機借助自身的質量和復進簧的彈力短時間內維持在這個位置上,然后就被火藥氣體向后推動,等到槍機被復進簧再次推回的時候,會把下一發子彈推送入膛。與之相比,后坐式自動原理則更適合于發射步槍彈的武器(如馬克沁和維克斯),采用這種自動原理的武器槍機被鎖定在槍管上,子彈擊發后,槍機會和槍管作為一個部件在機匣內后坐。在一個預先設計好的位置上,槍機和槍管會解鎖分離,槍機繼續后退并復進,完成自動動作。紹沙采用的是長后坐自動原理,顧名思義,紹沙發射時槍機和槍管一起向后運動的距離較長——甚至要比一顆子彈的全長更大,此后槍機停在后方,而槍管則向前復進。自動過程如果要細致地描述紹沙的自動過程,筆者認為還是飲用琴恩中校的經典大作《機槍》第一卷中的文字最為貼切:“開火前,先把裝滿子彈的彈夾前端插入槍管下部的側板之間,然后把另一端向上轉動,直到卡緊固定為止。如果要半自動射擊,射手需要把火力選擇開關從S撥到C;如果要全自動發射,那么就把選擇開關撥到M。“假設射手準備全自動射擊,并且已經把火力選擇開關撥到了正確位置,此時需要把拉機柄拉到最后,讓阻鐵卡住槍機上的卡槽。現在扣下扳機,釋放動作機構,槍機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向前運動,推彈組件通過向前旋轉運動把一發子彈從彈夾中推出,隨后槍機將把它推送入膛。這一過程中還要借助子彈導引器的作用,這個部件會讓子彈彈頭部位向上抬起,使其進入彈膛入口;隨后一個凸輪會驅動導引器讓開彈夾口部的送彈路徑。“隨著槍機向前運動,閉鎖卡筍處于垂直位置。為了保證槍機暫時停留在這一位置,需要使用槍機檔塊;這個部件是一個椎形的插柱,一部分位于槍機主體,一部分位于槍機頭部,這樣就能防止扳機扣下時這兩部分之間出現扭轉運動。子彈入膛后,槍機插柱進入彈膛內部,迫使槍機頭部轉動,從而使槍機頭部和主體牢固地鎖定。復進簧繼續驅動帶有擊針的槍機主體部分前行,閉鎖筍最后的轉動將會釋放擊針擊發槍彈底火。“槍機、槍管和槍管延伸部一起開始后坐,此時槍機和槍管仍然鎖定成為一體,它們一起后退的長度超過一顆子彈的全長;在即將到達后坐全程時,槍機卡筍會讓槍機從槍管和槍管延伸部上解鎖。此后槍機被阻鐵裝置固定在后部,而槍管和槍管延伸部開始向前運動。由于槍機前端面的抽殼器牢牢抓著空彈殼的底緣,這樣開始向前運動的槍管和槍管延伸部就自然會讓空彈殼脫離彈膛。槍管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一個裝有彈簧的拋殼器會把空彈殼從機匣右側的拋殼口拋出。“如果射手沒有松開扳機,槍管組件會在即將到達最前方之前驅動阻鐵釋放槍機,于是新的一次送彈和擊發又會重新開始。”
背著紹沙M1915準備開赴前線的美軍士兵正在與法國村民道別,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肩上的機槍會讓他們又愛又恨。
紹沙機槍的人機工學方面的設計的確存在不少問題,該槍攜行和立姿腰際射擊的舒適性都不好;此外該槍的裝填和使用也很不便,在發生卡殼故障時就更難以排除。紹沙的兩腳架結構簡單,兩只支撐腳不能進行長度調節,但可以折疊收攏在機匣兩側。腳架可以繞頂端轉動,這樣可以使槍體略微扭動以便保證瞄準具的水平。在遠距離射擊時射手會把兩腳架向前伸出,支撐在地面,但是其穩定性并不足以讓射手在臥姿進行長時間精確瞄準。V形槽后照門和尖削的柱式前準星能在各種光線條件下讓射手對目標進行精確瞄準;但是紹沙的瞄準具設計仍然有改進的余地:后瞄具本可以設置在更高的平臺上,這樣射手就不必縮著脖子來讓前后瞄具對正;而這樣也可以減少槍體撞痛新手面頰的可能性。如果紹沙對400米外目標的射擊精度較差,那么該槍2000米的最大射程還是相當誘人的。遺憾的是,紹沙的瞄準具沒有設置風偏修正功能,許多剛出廠的紹沙據說射彈都偏向瞄準點的右上方。紹沙還有一個華而不實的附件,這就是防空用瞄準具。這種瞄準具為環形,采用卡接方式,平時就收存在射手工具包中,如果那些會飛的嗡嗡叫的東西逼近了,射手就把它拿出來裝上。但是從歷史記錄上看,似乎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紹沙曾利用這種瞄準具打下過什么敵機。紹沙的小握把造型粗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鉚接在機匣上未完工的長方形木塊。雖然小握把的安裝角度比較適中,但因為造型關系,其握持感覺并不好。扳機護圈較大,冬季佩戴手套也能操作;同時護圈也很堅固,在戰地環境中可以防止因磕碰損壞扳機。紹沙的前握把看起來有點“滑稽”,它更像是什么工具的握把(比如錐子等),其安裝位置并不是為了立姿和臥姿射擊提供更好的支持,而是因為彈夾正好位于全槍平衡點位置上。美國后來使用的紹沙1918上的小握把改變了安裝位置,挪到了彈夾前方,這可能要算是紹沙1918唯一真正有效的改進了。在非待發狀態下,拉機柄后方機匣上很大的長方形開口可能會造成外界塵土等異物進入槍體;在將拉機柄拉到最后時,長方形的拋殼口也導致異物進入。令人疑惑的是,1917年法國曾制造過一套專供紹沙使用的金屬防護口蓋樣件,但卻最終沒有采用。紹沙鋼制管狀的槍管護套上開有許多圓孔,這為槍管提供了不錯的散熱性能;但在實際使用中也會有不少外界雜物通過這些開孔進入,影響使用性能。紹沙的槍管長度僅為17.5英寸,因此需要配備一個大型槍口消焰器——因為槍口部位會存在未能完全燃燒的火藥氣體。但法國人似乎對此并不夠重視,直到1917年初,新出廠的紹沙才配上了這種重要的夜戰器材。給紹沙更換彈夾要比別的機槍更為麻煩,因為前者的彈夾呈半圓形,且位置安排也比較特殊;如果說有什么優點,彈夾的釋放桿到算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其兩端突出機匣兩側,在兩腳架折疊起來后還可以卡掛在這個突出部位。機匣左側小握把上方設有尺寸較大的火力選擇開關,其功能設置我們已經在前文作過介紹。紹沙的槍帶吊環安裝在槍體左側,設計較為合理,可以很方便地背在肩上攜行或挎在頸部用于行進間射擊。缺少贊譽的開拓者軍事史學界有人認為,紹沙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突擊步槍。這種觀點當然有自己的依據:紹沙使用金屬沖壓件制造,具有火力選擇能力,采用大容量可拆卸彈夾,總體布局基本呈直線型。紹沙和今天嚴格意義上的突擊步槍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紹沙沒有采用中間口徑槍彈——當時威力相對較低的里貝爾槍彈還沒有出現。拋開這些理論上的期盼,事實仍然是事實——紹沙遠遠無法滿足戰術需要,而當年正是這種戰術需要催生了紹沙。從根本上說,紹沙的設計是對戰場現實環境一種并不完全正確的對策;而其制造中使用的新式工藝也并不夠成熟;在許多方面,紹沙對使用者“不夠友好”,使用該槍會給射手帶來一定的危險性。
取下槍管復進簧和導向管組件
抬起槍管,倒出復進簧襯管。
抽出后部固定拴
把前部固定拴向下轉動四分之一周,讓槍體完成分離。
把拉機柄拉到后方,讓槍管護套組件向后移動,隨著供彈凸輪滑出,護套組件也從槍體上分離開來。
繼續把拉機柄向后拉,這樣供彈部件就能從機匣后部的長槽中取出。
把槍機和槍管從槍管護套后部取出
拆解下來的槍管及其帶加強肋的鋁制散熱器。請注意槍管末端帶有一個非常長的延伸部分,槍機就位于這延伸部之中,這也是采用長后坐自動原理的自動武器最為顯著的一個結構特征。
野外分解狀態下的紹沙機槍。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機匣組件、槍管套、復進簧襯管、槍管、供彈凸輪、復進簧導引管組件、后部連接栓、彈夾、槍機。
這張照片清楚地反映出槍機端面和8毫米步槍彈底部的位置關系。請注意槍機端面7點鐘位置上的抽殼器和兩點鐘方向的拋殼器,此外在3點鐘和9點鐘方向還有兩個厚厚的閉鎖卡筍。
瑕不掩瑜今天一些紹沙的收藏者幾乎都是對紹沙的嚴厲批評意見最為堅決的反對者,他們中許多人都說自己曾經射擊過紹沙1915式機槍,而該槍的表現非常不錯。但不管怎么說,紹沙的確有那么一點兒小毛病。在射擊紹沙時,射手會發現該槍射擊可控性不夠好。槍管組件及相關零件后坐的行程和速度都較大,槍體會不斷以兩腳架為支點發生晃動,在射手看來,瞄準基線會繞著目標不停地“劃圈”。紹沙的射速較低,每秒鐘只能發射4發——相比之下劉易斯機槍每秒可以發射10發——這似乎本應讓紹沙的射擊可控性更好,但實際上紹沙射擊時就如同騎著一輛裝了實心前輪的自行車從樓梯上往下沖!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11/4673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