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標的】
學習從顯性和隱性兩個角度審察作文題目真實要義的方法,寫作符合題目要求的作文。
【引話題】
某次考試,試卷要求考生“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
1. 驢不勝怒,蹄之。
2.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一葉姓同學的試卷答案是:
1. 驢子比賽不能取勝,非常憤怒,埋怨爹媽給他生了一雙不爭氣的蹄子。
2. 以前知道我的人我就不發請柬了,知道后來的人還是可以追求我的。
3.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兒子,到如今才急著想有一個兒子,這真是我的過錯呀。
這雖是三個由于錯誤理解而造成翻譯笑話的例子,但它也告訴我們:寫作中由于對題目不能理解或者理解失誤,就會造成無效寫作或者偏離題意寫作結果。因此,寫作特別是應用、應試寫作中,仔細審察題意非常重要。
【探絕招】
1.審題究竟審什么?有哪些具體范圍?
寫作,除了自由寫作以外,諸如公務寫作、應試寫作,都是有一定具體要求的,寫作者務必要弄清楚命題人要求你寫什么。這就是審題要做的事。公務寫作,一般要求是比較明確的,此處暫不討論,我們這里重點討論應試寫作的審題。應試寫作的審題包括審察題目、要求、文體字數等方面。其中前三者都有或多或少的顯性要求和隱性要求,第四點是顯性要求。(1)審題目,明確你的權利與義務,重在全面準確。
考試寫作題大體上分三類,一類是命標題寫作,即直接要應試者以某某為題目寫文章,如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題:請以“早”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紫的議論文或記敘文。如2012年江蘇卷要求以“憂與愛”為題寫文章。一類是話題作文,即給定一個話題要求應試者寫作,如2011年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一類是材料作文,近年有人又稱之為新材料作文,近幾年似乎成為高考命題的唯一形式,如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便是新材料作文。
不論是那類命題,審題總的要求都是明確題目要你做什么,在什么范圍類寫作怎樣的文章,也就是明確你的權利與義務,以便在你的權力與義務范圍內展現你的才情。
但是針對不同的命題類型,審題的具體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
對于命標題作文,要理解清楚這個題目(詞語)的內涵與外延,以明確你可以寫什么。如“早”這個詞語,可以從時間角度、行為角度、邏輯角度等去思考何為“早”、為何“早”、怎么“早”、“早”會怎么樣、怎么看待“早”等,這些都是可以立意作文的范圍內的事。
對于話題作文,要著重理解話題的內涵與外延,如“我生活的世界”這個話題,強調三個要素:我、生活、世界。但“我”可以是現實的真我,也可以是理想中的“我”,還可以是包括“我”在內的“大我”,也可以是是哲理意義上的“我”;“生活”,可以是生存意義上的“生活”,可以是精神存在意義上的“生活”,也可以是理解狀態的“生活”;“世界”可以指物質意義上的“世界”,也可以指精神意義上的“世界”。在這些范圍內構思成文,都是合宜的。
對材料作文,審題的重點是對材料的準確理解。同一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理解多元而有界,在多種理解中也有與材料核心的遠與近的問題,所以,審材料作文題,重點是在力求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學會比較與選擇,追求準確、深刻而新穎的理解,為寫好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2)審要求,明確設定界限與范圍,重在守規中矩。
這一條主要是顯性要求,如自定立意、自擬題目、不得抄襲等等,但也有隱性要求,如材料中自身蘊含的感情傾向、舉例中的思考導向、要求中的暗示詞語等。如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題,例舉了三位“當代風采人物”,顯然是要就正面榜樣做文章;提示中問“你認為誰更具風采”,已經限定只能根據你的標準“優中選優”,順向性思維的格局是不能突破的;要“體現你的思考、權衡和選擇”,作文中必須體現的觀點性特點必須明確。有了這些保證,才能順利作文。如果,不加仔細審題,而去談論三個人中一定要選一個,太殘酷了;去談論世上獨具風采的人多了去了,而不應僅僅只是這樣三個人等等問題,就屬于離題了。(3)審文體,多備幾套應對的功夫,重在寫啥像啥。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審清題目明顯的或隱性的文體要求,顯性的如2015年湖南卷、福建卷,都明確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也就是說你要么寫成記敘文,要么寫成議論文,不能寫成其它文體的文章。隱性的如2015年浙江卷,要求考生“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什么叫“闡明觀點”?最合適的表達文體就是議論文。二是許多題目都有一條要求“自選文體”或“自定文體”,那就意味著,考生自己必須選定一種文體來寫作,一旦選定,就如同浙江卷要求的必須“明確文體”,寫啥文體就像啥文體,不能寫成四不像。(4)審字數,要有經營文字的意識,重在語言錘煉。
這一條很簡單,但務必注意。中考作文一般限定600字以上,高考限定800字以上。“以上”多少為宜?一般以試卷所留給的書寫空白處為上限,不應超出這也答題紙的范圍。有些題目會限定“600字左右”“800字左右”,則一般以“左”或“右”50個字為宜。也就是說,550-650字,或750-850字為宜。
2.審題有什么具體方法呢?
(1)全面理解法
所謂“全面理解”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完整地理解題目的所有文字表述,特別是對材料尤其要完整理解,不能斷章取義;二是考慮整體語境,即某個核心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如“范兒”,就必須在題目所有文字語境中去理解;三是理解材料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如2015年新課標卷I,就要考慮舉報者與被舉報者的關系,執法者與被執法者之間的關系,考生與舉報者、被舉報者、法律之間的關系,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都將影響考生的觀點態度和語言使用。
(2)虛實轉化法
有的作文題目用具體事例組成材料,那么,審題時就需要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一般認識、普遍道理,這就是由實到虛;有的題目,給定的是幾句名言,是一般道理,理解時,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具體事例,能夠詮釋這些名言或者其中的某個名言,這就是由虛到實。有時這樣的虛實轉化需要轉兩個來回,才能把題目理解的更清楚,那么就反復幾次。如2015年重慶卷,就需要用化實為虛法來審題,2015年上海卷就需要用化虛為實法來審題。
(3)突破重點法
作文題目往往具有多義性,材料具有多層性,而寫作文又有字數、時間限制,所以,只能萬里長江我只取一瓢飲。那么審題時就要抓題目的關鍵點、多義點,準確選擇思考對象,突出寫作重點。如2015年山東卷題目,就要在審清這是一則帶有寓言味道的題目后,找到這個材料的多個思考點,選定一個加以突破。如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問題,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是從實用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從研究的角度看問題,選定了所占的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思考點,如分清與混合、求知的代價、對小孩子的求知應予以鼓勵,吃瓜豆與識瓜豆等。
(4)求新出奇法
一個作文題目,往往具有顯隱多個層次。按照顯性層次去理解也不會錯,但是,如果可能,則盡可能地從隱性層次多一些思考,找到新的突破點。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題,從大樹、飛禽走獸、寓言結果、材料整體等角度都可以發現材料所能給人的啟示,如要靠自己、不要灰心、條件會變、學會轉化等,考生多愿意從單一的角度考慮,這樣寫比較簡單,若要出奇,則不妨從整體的角度思考,就可發現材料內蘊著這樣的思想:學會借力以實現目的、如要獲得先要舍與、轉換一個角度會得一份驚奇等。
(5)辯證探究法
有些作文題目代有較強的哲理意味,即使是一些看起來淺顯的小故事,其中也往往蘊含的哲理內蘊,審題時可用哲理思辨法,把這些哲理搞清楚。如2015年福建卷作文題,三句名言,其間包含了許多哲理關系,如人與路、走與路、走錯與走出、一人與眾人、積累與結果等等關系,把這些關系思考清楚了,選定一組關系就可以作文了。當然這個題目,還需要思考“路”的多重含義,我們選取哪個意義呢?
3.審題結果怎樣落實在具體寫作中呢?
從寫作的角度講,審題不是目的是手段,落實到寫作上就是清目標、立旨意、選材料、定文體、樹風格。
(1)根據審題分析,明確自己的寫作任務。
把握題目內涵,弄清命題人想要考生寫什么,才能有針對性的寫作,提高寫作有效性。如2015年安徽高考寫作題,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思維水平、關注科學現象、表現科學素養。
(2)根據審題結果,明確自己的立意主旨。
命題一般都對寫作的方向有所暗示或限定,審題清楚了,就表現在立意的準確程度上。如2015年江蘇高考寫作題,就暗示寫作立意要在智慧與經驗、能力、境界、自然等關系方面去思考。
(3)根據審題結果,確定自己的材料選擇。
審題結果表現在材料選擇上,如2015年浙江高考寫作題,弄懂了題意,在選材上,就很明確地會關注文章與人品方面,而不會直接選擇山水自然與人品的關系等。
(4)根據審題結果,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
近年來的考題,明顯地帶有思辨性,有些題目明確告訴要寫成記敘文或者議論文,就規定了主要表達方式,有的會問“你有什么感悟”之類的問題,也暗示考生要在想清這個問題后,選取合適的表達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5)根據審題結果,選定自己的文章風格。
有些題目很典雅,它暗示寫作時要有點典雅風格,如2015年浙江高考題;有的則注重現實生活性,寫作時可以追求通俗性,如2015年重慶高考題。
【賞例文】
雪,是北國的“范兒”
天津一考生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雪,最是北國的“范兒”。
因此,有很多人只要一說起北方,就會想起雪。
雪,在人們眼中除了顏色圣潔外,也給人們留下了冰冷的印象。而對我來說,雪卻是我內心深處的那一抵溫柔,是北方的溫柔。
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因家境使然,父母青年時就去了北方打工,因此我和弟弟都出生在北方。一晃,我就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而在這十二年中,雪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
每年冬日的第一場雪,都像一個很有“范兒”的明星,不會隨隨便便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而總是在深夜里悄悄地降臨,給人們帶來驚喜。清晨,當人們從睡夢中醒來時,入眼的便是一個潔白的世界。銀裝素裹的世界讓我和弟弟特別興奮,我們一邊睡眼蒙隴地趴在窗戶上看著炊煙從每戶人家的屋頂緩緩升起,一邊用熱乎乎的小手指貼著窗戶畫窗花,讓窗花在指縫間變成繞指柔。尤記得,我們姐弟倆跑出門外,跟其他孩子們一起,抓起晶瑩的雪放在鼻前嗅一嗅,那清冽的寒香,那沁人心脾的味道,至今還記憶猶新。在童話般的世界里,小伙伴們在雪的世界中吃雪時那滿臉的幸福和天真,隨著笑顏爭先綻放。
北方的人,也有雪一般的“范兒”。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身影,不會忘記那位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給我們家送來貧困生助學金的北方人,那位有著白雪般晶瑩剔透的心靈的恩師。她在我們面前總是笑著,哪怕有學生調皮惹事,她臉上的笑容也沒有消失過。那是一種淺淺的卻又能融化冰雪的笑。那笑容直至今日依然撥動著我的心弦。
雪,陪伴我度過了十二個寒冬,鑄就了我心里的一段柔情,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里。雪,作為北國的“范兒”,在我的記憶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上初中那年,我回到了南方,總以為雪會像在北方一樣,像一個很有“范兒”的明星,到了冬天就會如期而至。于是,在冬夜里總有一個美麗的夢伴著我: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我身穿紅裙,在雪中肆意曼舞;漫天的大雪飄揚在我的紅裙上,飄落在我的發梢上,飄落在我的指尖上,數不清的雪花與我共舞,我們在天地間盡情地舞動,跳出一支又一支華麗歡愉的舞曲,獻給大地,獻給有如雪一般心靈的人們。
夢醒時分,心中的激情久久不能退去。那雪,那人,那北國。這一切,總令我魂牽夢繞。
雪,在北國,用一個季節的時間來展示它的“范兒”,它象征著北方人的品質;雪,在南方,是冬天的奢侈品,是南方人難以追逐到的美夢。如今,我與雪南北相隔,但時常望向那“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北國。那里有承載我全部柔情蜜意的雪,有我一直惦念、感恩的人。
雪,是北國的“范兒”。
【賞評】本文對題目材料的內涵以及要求都把握得很準。該考生抓住題目材料中提示“有氣質”“有情調”“有品位”等,以獨特的思路想到北方“雪”的范兒,亦即北方雪的氣質、情調、品位,思路開闊,且符合材料暗示:民族、時代、職業、人……,它在題目的范圍之內,顯示了獨特的視角;從北方的雪,聯想到北方的人,題材新穎。文章巧用象征,感情真摯,是為精準扣題的佳作。
【做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寫文章。
畢淑敏說,讀書使人優美。讀書的時候,人是專注的。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拈須展顏。讀書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了還有更多的奧秘等待人類去揭示,于是我們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俾睨天下。
讀了這些話,你有什感想?傾請自選一個立意、自擬一個題目、自選一種文體,表達你的見解或感想,不少于800字。
—刊登于 《第一時間·作文與素材》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05/8172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