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教戰守策閱讀答案:

  閱讀題: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著,趁(機)

  C.天不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 漸:漸漸

  D.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挾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 木欣欣以向榮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夠說明作者主張保持練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

  ③則其為患必有不測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

  ⑤戰者,必然之勢也

  ⑥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作者舉出先王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太平時期也不可廢棄武裝的觀點。

  B.作者認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強敵遲早會有一戰,所以主張要保持武裝力量。

  C.作者認為當有戰爭時會出現讓未受過訓練的百姓作戰的情況,所以應該從現在開始向各行業的人傳授軍事知識,甚至是盜賊,也要將他們收服,傳給他們擊戰技術。

  D.按照作者的觀點,當時的士兵欺壓百姓,驕傲蠻橫,是因為他們自恃只有他們懂得作戰。所以如果全國習兵,也可以滅掉這些人的囂張氣焰。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4分)

  遇者見四方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

  1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3分)

  ②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3分)

  參考答案

  9.C 漸:逐步(訓練),此題可由詞性推斷出來。

  10.C (“以”都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A 表轉折/定語后置標志;B 構成名詞性詞組/語氣助詞“呢”;D定語后置標志/主謂之間不譯)

  11.D (②是作者所說的“腐儒”的觀點/④是具體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設的倉促作戰時的情形。)

  12.C (并不是教盜賊擊戰技術,“司盜者”意思是緝捕盜賊的差役。)

  13.遇者見四方無事 / 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 /歲以百萬計

  14.⑴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爭。(大意1分,“之”1分,“厭”1分)

  ⑵沒有戰爭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場的危險相比,又怎么樣呢?(大意1分,“無故”1分,“孰與”1分)

  二:

  24.對“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如果現在不為它謀劃,今后就會有不可挽救的危險了。

  B.即使今天不被別人算計,將來還會有不可救藥的時候。

  C.假如今天沒有制定計劃,今后就不會有來救你的人了。

  D.如果現在不為它考慮,今后別人想來挽救也來不及了。

  25.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處應填入的詞語依次是()(2分)

  A.乃故乃 B.既則則C.雖乃則D.以因而

  26.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現在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27.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28.簡析第三段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24.A

  25.B

  26.盲目效仿古代,要求去兵顯禮,卻未結合當下實際考慮造成的后果。

  27.居安思危

閱讀題閱讀怯懦閱讀答案癡心石閱讀答案會呼吸的建筑閱讀答案大醫精誠妙手仁心閱讀答案祈求閱讀答案長在心上的眼睛閱讀答案雨夜的燈光閱讀答案父親的雨閱讀答案牛皮紙包著的月餅閱讀答案

 

《孝心》小學閱讀答案

  28.內容上從唐朝治亂到宋朝國情,有所延伸;從回顧歷史到關注現實,更有針對性。結構上首尾呼應,再次強調居安思危的觀點,突出憂患意識。

  原文:

  《教戰守策》,蘇軾散文名篇。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積極實行變法,蘇軾因政見不合,自請外調,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宋仁宗嘉祐年間,蘇軾就向朝廷進獻了《教戰守策》,根據當時戰爭必不可避免的形勢,建議早做準備,以免發生不測之患。全文從常見的事實中翻新出奇,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結論,文筆在自然流暢中又富于波瀾起伏,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譯文

  現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后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所以天下雖然太平,(也)不敢忘記戰備。秋冬農閑的時候,召集人民打獵借此教練武事,教他們學習前進、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習慣于鐘鼓、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亂,使他們的心意適于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因此即使有盜賊的事件發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裝備武器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后,裝備武器都敗壞了,人民一天一天地習慣于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傳布謠言,不戰就逃跑了。(唐)開元、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于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生活在酒食游戲里面,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于衰頹,(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四方的人民就象鳥獸奔竄一樣,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試著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王公貴人用來保養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惱。至于農夫平民,終年勤勞辛苦卻未曾生病。這是什么原因呢?天氣和季節的變化,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筋骨經常冒著烈日嚴寒,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現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門就坐車子,刮風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著傘,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盡有;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嚴重了,保養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體了。因此,會保養身體的人,使自己身體能夠安逸又能勞動,慢步快走活動操作,使自己的四肢習慣于寒冬炎暑的變化;然后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歷艱險而不受傷害。人民也是如此。現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驕氣懶惰脆弱,就象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仗的事情,就嚇得縮著脖子大腿發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經說起戰爭,認為這是生事干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展: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得太過分了嗎?

  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生,這也是不對的。現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每年的財物,每年以百萬來計算。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爭。戰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生在西方,便發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爭的發生有早有遲有遠有近,總之,戰爭是不可能避免的。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而不知道危險,能夠安逸而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軍事的勇敢,講述演習兵法,對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們學會列隊布陣的法度,對那些負責緝捕盜賊的差役,教授給他們撲擊刺殺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試武藝的辦法,評定勝負,有賞有罰;等實行的時間長了,就又按照軍法部署辦事。然而議論的人(持不同意見人)一定認為無故調動人民,又用軍法困擾,那百姓將會不安定;可是臣認為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辦法。國家果真不能去掉戰爭,總有那么一天將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去作戰。平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場的危險相比,又怎么樣呢?

 

  現在國家駐扎在地方上的軍隊,驕橫又有怨言,欺壓百姓,向他們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下懂得作戰的只有他自己罷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對軍事熟習,他們知道還有對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夠打破他們的壞主意又壓下他們的驕氣。利和害的界限,難道不是很明白嗎?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61221/75284.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