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雖已立秋,但天氣依然悶熱難擋遇悶熱天氣釣鯽魚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棄底釣浮

    既然我們知道天氣悶熱氣壓低會造成水體缺氧,鯽魚會趨氧離底變泳層,那么,我們再釣底就自討苦吃了。這時候,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棄底釣浮,開始釣一標深,觀察魚的離底程度和吃口狀態,如果沒有吃口,再逐步上調浮漂一標一標的往下找魚層,直至有魚吃口。這種方法一般適應水體輕微缺氧而引起鯽魚變層,這時候,鯽魚仍有一定的食欲,只是不再在底部吃食,仍有一定的上鉤率。

    二、棄深釣淺

    我們知道,水體的含氧量與水體的深淺有直接的關系。水越淺含氧量越高,既然知道這一點,再出現水體缺氧影響鯽魚食欲的情況,我們就應該放棄深水而釣淺水,因為淺水里含氧量適宜鯽魚呼吸順暢,鯽魚的食欲較深水區表現的要強烈一些。只要不是中午溫度很高,我多找相對較淺一些的水體下竿,在其他同條件下,效果常明顯高于深水區,但有兩點要注意:1.水較清的情況下,竿影、人影不能映入水中,否則會驚魚;2.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不能釣太淺,否則鯽魚不會進窩子。釣者要根據當天的具體情況多試探性的嘗試。


    三、棄死(靜水)釣活(流水)

    水中的含氧量部分來自于水的流動,流動的水體加大了與空氣的接觸面,增加了置換量,形成活水水域的溶氧量高于靜水水域,同樣低氣壓悶熱天氣,活水里的魚缺氧狀態要比靜水輕。

    四、棄上(風)釣下(風)

    立秋時分,如果遇到悶熱天氣水體出現缺氧情況,就會影響鯽魚的順暢呼吸,減少鯽魚從水體中獲得氧來維持新陳代謝。而風力吹動水面,既能調節水體表層溫度也擴大了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促進水體的表層與下層產生對流,使水體的溶氧量得到提高,促使魚類增加食欲,風力又可以將天然餌料聚集于下風口,有利于魚類的集中覓食。在悶熱天氣風力一般很小,但即使這樣,下風處總比上風處風力要大,水體產生的上下對流要高于上風處,水體的溶氧量同樣比上風處高,此時,鯽魚就會因趨氧而停留于下風口,何況天然餌料在風力的作用下也多集中于下風口,此地便成為了鯽魚的集散地。所以,在低壓缺氧的天氣垂釣時,要棄上風處找下風處迎風釣。

    五、棄明水釣草窩

   野釣時,自然水域經常能遇到有水草的水域,在低氣壓濕熱天氣如果有一大片的水草區,建議你要作為垂釣的首選釣點。我們知道,水草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會向水體里釋放氧氣,使水體的含氧量高于明水區,另外,水草可以阻隔部分熱量及太陽的強光輻射,使水草下的溫度及光線低于明水區,迎合了鯽魚羞光性特點。以上這幾方面條件,對于鯽魚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時候,我們通過仔細觀察,甚至能發現鯽魚在草下活動的痕跡,如冒泡、看到其觸動水草的動靜或聽到它們咂嘴的聲音。
    當發現鯽魚在水草叢中活動的跡象時,建議你用長竿、短線的傳統釣法在草的邊緣或縫隙中釣浮,最好用細、紅、活的蚯蚓作餌,至于釣多深的泳層,要看當天的溫度、缺氧程度、環境是否安靜等綜合影響來考慮。

    有一點要提醒釣魚注意的是,雖然說釣水草比釣明水效果好,但要注意不能釣過于稠密的水草區,因為水面的水草如果密不透風,既減少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影響置換,又不利于水體的散熱。所以,垂釣時候,要選擇較稀疏的水草區下鉤。


    六、棄肥(水)釣瘦(水)

    常釣魚的人都知道,肥水的魚難釣。除了肥水里天然餌料豐富使鯽魚飽食無憂食欲不強之外,還有就是肥水里的浮游生物、水生動物及藻類較多,它們的生存要消耗大量的氧,加之高溫促使水底有毒有害氣體的揮發,也會中和掉很多氧氣,使肥水中的含氧量大量減少,從而影響鯽魚的呼吸及食欲,鯽魚常會離底活動,從而影響上鉤率。相反,在新塘或瘦水中,浮游生物及水生動物少,食源較匱乏,水下的腐爛物質少,在同樣低氣壓情況下,瘦水里的含氧量要略高于肥水,鯽魚的饑餓程度也高于肥水,此時,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棄肥水而釣瘦水,增加上鉤率。盡管有的瘦水中,鯽魚的密度可能沒有肥水中高,但魚少總比不吃鉤強。

    從以上所述幾方面釣友們可以看出,初秋釣鯽魚,不論是選釣層選釣點還是選水質,都要圍繞著含氧量這個決定夏釣鯽成敗的重要因素而進行,也希望能引起釣友們的重視。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030/21701.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