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前期內容介紹
近代新文化運動前期主要有哪些活動?新文化運動前期內容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文化向封建舊文化宣戰的過程。
新文化運動劇照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涌現出一大批“睜眼看世界”的近代知識分子,他們滿懷報國熱忱,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其中,尤以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一些具有留日背景的進步文人為代表。這期間,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發展迅速,無數進步人士積極投身同盟會發起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使得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因此,可以說新文化運動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它的逐步推進,注定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掀起一場天翻地覆的思想變革。
在進步思潮的影響下,新文化運動前期涌現出許多積極倡導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專制愚昧的刊物,諸如魯迅主編的《新青年》、胡適創辦的《努力周報》,以及陳獨秀與李大釗聯合創辦的《每周評論》等,皆為啟蒙近代民主思潮,挑戰封建傳統道德觀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聲。
新文化運動有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為近代中國民眾帶來了一場思想意識領域的全面洗禮,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和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前期導向作用,也為推動中國的文化繁榮與科技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都有誰
新文化運動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次發生在民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成功,與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是息息相關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有三個代表人物,他們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
陳獨秀照片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是陳姓先生——陳獨秀。他在這一期間可謂是風頭正盛,他創建了一本雜志,至今人們依舊能夠對雜志的名字耳熟能詳——新青年。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通過雜志,大力宣揚大家熟悉的民主和科學兩個詞匯,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抨擊舊的傳統文化。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二是胡姓先生——胡適。他在新文化運動的最杰出的貢獻就是號召大家運用白話文。胡適的白話詩寫的很好,在發表之后引起了文學界的很大轟動。有守舊的學者大儒批評胡適寫文,胡適也用白話詩很幽默地回過去。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三是魯姓先生——魯迅。他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抨擊舊制度的大學者,他曾經擔任過新青年雜志的編輯。他也曾經在雜志上發表了許多的白話文,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發表的。他的文字發人深省,至今依舊有著很大的魔力,還入選了課本教材。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四是李姓先生——李大釗。他是新文化運動后期的領頭人物,他特別的推崇俄國的革命,認為中國以后一定會走這樣的道路。后來,李大釗因為政見太過激進,被軍閥殺死,引起了民憤。
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什么關系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亦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那么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究竟有何淵源呢?
陳獨秀照片
說起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淵源,最早要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學的經歷。
青年時代的陳獨秀是一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曾在1901年因為反清反帝制宣傳活動而遭到清政府通緝,逃亡日本。留學日本期間,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更積極投身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并在多次革命運動中起到過先鋒和帶頭作用。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幟鮮明地倡導科學與民主,以文人身份正式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起了進攻。這便是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最初的交集。
1918年,國內民主思潮在各類運動中得到了進一步普及,與此同時,更多的進步文人加入到倡導新文化運動的行列中。在此期間,陳獨秀與李大釗聯手創辦了《每周評論》,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時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此,“南陳北李”名聲日盛,更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各地青年紛紛走上街頭游行請愿。陳獨秀亦親自在北京街頭散發《北京市民宣言》,繼而遭到逮捕。
在整個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多方奔走,屢遭厄運,卻始終不渝地戰斗在反帝反封建與倡導新文化的革命前沿,為日后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深耕和傳播起到了無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做了哪些貢獻
20世紀20年代左右,中國爆發了新文化運動,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由陳獨秀、魯迅、李大釗、胡適等人共同發起,其中胡適新文化運動貢獻有很多。1918年,胡適加入《新青年》,成為一名編輯人員。在陳獨秀等人倡導思想解放的潮流下,胡適給予擁護和支持,并發起白話文運動。
胡適
在“五四”文學革命前后,胡適自己創作了詩集《嘗試集》,引起了社會各界巨大反響。這部《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形式創作的詩集,對這場新文化運動來說,胡適創作并發表的《嘗試集》具有深遠而積極地影響。胡適將詩行文自由、語言淺顯易懂等特點運用于詩集創作之中,讓更多國人看見了白話文的優點,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
除此之外,胡適新文化運動貢獻還表現在他曾提出“全盤西化”的觀點,希望中國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優點,積極運用于建設本國之中。雖然胡適提出的“全盤西化”觀點有些激進,但是他旨在號召國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對于打擊中國傳統舊思想、舊觀念等具有積極地意義。
提起新文化運動,都會想到勇扛大旗的胡適,他身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胡適積極努力推進之下,才讓白話文運動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發生地點在哪里
新文化運動發生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登上王座,可以說整個中國都蒙上了一層陰霾,中國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的黑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的人們喘不過氣來,很多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感到十分彷徨不知該何去何從。
新文化運動地點
而在中國,發展最繁榮、經濟最發達、資本主義發展最深入人心的地方就是上海,所以新文化運動地點也就在上海。當時的上海是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是民國國民收入的最重要來源。這里建筑設施完備,也是外國人最先到達中國的地方,是外來產品外來思想最先接觸的地方,所以上海各個大學的學生是大陸思想最先進的知識分子。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蔡元培先生在做北大校長之前,曾經兩次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為國家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運動的發起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也都曾在上海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是從西方傳來的民主、自由精神,資本主義思想在他們心里早已生根發芽,看到落后的中國仍然處于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這些資產階級激進派自然而然地發起一場思想的革命狂潮,也就不足為奇。
在兩年之后,隨著資本主義思想的不斷深入,更多的人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啟蒙,陳獨秀等人受到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任職教授。運動后期,新文化運動地點從上海遷到了北京。
新文化運動的作用有哪些
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影響巨大的,它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封建主義的統治,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創導人之一胡適舊照
首先,封建主義統治了中國將近兩千余年,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文化上,都已經根深蒂固。然而在資產階級的革命中,革命黨人對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宣傳是不夠的,因此當時的人民并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封建主義的衰落和腐敗。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讓封建主義受到了空前巨大的沖擊,人民思想的覺醒,使他們徹底摒棄了封建主義思想。
其次,在文化方面,新文化運動提倡使用白話文,而非枯燥繁冗的文言文。這一觀點,使中國數千年由來已久的文學方式受到了沖擊,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文學方式,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的進程。
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在科學上和民主主義宣傳上也是巨大的。從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后,科學逐漸在中國普及,新文化運動將科學廣泛推行和提倡,讓人民也對科學有了清醒的認識,推動了中國科學的發展。
當時辛亥革命雖然已經成功,但是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在吹鼓著封建主義思想,企圖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尤其當袁世凱復辟后,逆歷史潮流的封建頑固派大有復興之勢。新文化運動向人民宣傳了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大力反對封建專制的興起,對那些吹鼓君主立憲的人群打擊是致命的。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17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