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了兩個有關立法決定草案。受委員長會議委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就這兩個決定草案向會議作了說明。
我國擬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擬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這次通過國家立法確定這兩個紀念日,使之制度化、法制化,明確了紀念活動的時間、層級和規格,決議無疑更有利于我們的國家、社會團體和民眾參與到紀念活動中去,能夠更好地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崛起鼓吹中國威脅論,日本的右翼勢力極力否認、歪曲甚至美化日本侵略戰爭。確定紀念日要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是捍衛和平的,彰顯了中國的信念和決心,在世界范圍傳遞了正能量。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
為什么提出在今天確定這樣兩個日子,與日本的發展動向分不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以來在右傾道路上越走越遠,參拜靖國神社、修改和平憲法、加強軍備……這不僅對中日關系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也對地區的和平發展構成威脅,非常值得警惕。
如果有人說因為中國定了這兩個日子讓中日關系更加緊張,我不認同。我認為這讓更多人能夠覺醒,喚醒更多人了解歷史、正視歷史,從而改善中日關系,這不僅對中國人民,對日本和亞洲人民都很重要。
——前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
這次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的確立提高到立法程序,體現國家高度重視,通過這個事情向全國國民做出一個姿態,同時將紀念、悼念活動規范化、制度化。
中國是二戰主要的作戰國,也是四大主力之一,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是國際上的通例,同時也有現實意義。當前日本國內少數人不承認這場侵略戰爭,對二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試圖做出改變,中國也通過這樣一種行動發出信息,強調二戰后確立的世界秩序應該得到維護。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全國公祭日的設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曾經到過南京的日本友好人士曾表示,兩國友好,作為日本人應該從南京做起。
已故日本著名畫家、日中友好協會前任會長平(微博)山郁夫生前曾多次帶領日本年輕人到南京憑吊,并參與修復南京古城墻的活動。通過紀念和悼念活動,日本有識之士會繼續作出努力,和中國人民一起捍衛和平,有力回擊日本右翼勢力歪曲、否認侵略歷史的行徑。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
2008年曾建議設立烈士紀念日,并指出這是世界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等國每年都要在本國法定紀念日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中國尚缺形成制度的代表國家行為的英烈紀念活動。
這兩個紀念日的設立是教育全民的事兒,從國家層面設立后,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活動就能夠持續,而不是臨時性的。一開始可能不會轟轟烈烈,但時間長了,大家就會記住這個日子,記住了這個日子就記住了歷史。
——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楊蓉婭
我認為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非常必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經歷了那么長時間,付出了那么多代價,犧牲了那么多人,是日侵戰爭最大的受害國,也是慰安婦最多的受害國,要記住這個沉痛的歷史教訓。現在日本安倍政府不承認日本慰安婦制度,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不承認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針對日本政府的這一行徑,中國政府和人民應該做出回應,讓日本政府老老實實在戰爭事實面前反省歷史,真正為戰爭負起責任來。
——中國第一部“慰安婦”口述史《炮樓里的女人》作者張雙兵
□說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作出決定,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使我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為了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關于紀念日日期的確定,草案延續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國務院關于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規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決定草案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對話
“希望子子孫孫遠離戰爭”
兩年前,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在全國兩會上建議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舉行國家層面的悼念遇難同胞活動。
兩年后,鄒建平得知國家擬設公祭日的消息后接受采訪時稱:“這個日子的設立不是為記住仇恨,而是希望子子孫孫遠離戰爭”。
京華時報(微博):您在2012年提交設立公祭日建議,出于什么初衷?
鄒建平:當初這個想法來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他來找我,提交兩個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建議。第一個建議是要求增設一個“否認南京大屠殺”罪,第二個就是設立公祭日,我們公祭日的建議抱著希望。
京華時報:當時收到了回復嗎?
鄒建平:2012年兩會提了以后,當年大概是10月份左右來過一個回函,對議案充分肯定,并表示會進一步研究和考慮,所以我去年沒有再接著提。
京華時報:國家公祭日與目前民間悼念活動有何區別?
鄒建平:力度和影響不一樣,有歷史學家認為南京大屠殺是二戰期間幾個比較慘烈的大屠殺之一,像卡廷大屠殺波蘭有國家公祭,但我們在南京大屠殺悼念上很長時間做得不夠,只是地方上的行為,有時報紙上就一句話帶過。如果是國家公祭,不僅國內,還會引發國際媒體關注,來賓的層次也會提高,甚至國外駐華使節也可能參與,教育意義和警示意義更充分。
京華時報:公祭日的設立對南京、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鄒建平:我在南京生活了37年,每年12月13日這一天,江蘇省和南京市都會舉行活動,但把它上升為國家公祭的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青少年對這個日子有些淡了,如果在南京街頭攔住一個小孩,問他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不一定答得上來,或者知道得并不清楚,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變為國家層面的公祭日能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勿忘國恥。從設立初衷講,肯定不是讓大家牢記仇恨,而是讓大家愛好和平,希望子子孫孫遠離戰爭。
□故事
“毛澤東贊他是民族英雄”
有“工兵王”、“地雷王”、“爆破王”等稱號的王耀南將軍是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中他表現英勇,身負重傷后,毛澤東親自派專人送200塊大洋,并寫了親筆信,贊他是“民族英雄”。
如今王耀南已去世。昨天,當其兒子聽到“紀念日”報道時,內心很不平靜。
昨天,看完新聞聯播關于確定紀念日的報道,王耀南將軍的兒子王太和內心很不平靜:“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兩項草案非常有必要。”
今年65歲的王太和越來越頻繁地想念父親。不僅僅清明節,他一年要好幾次跑回江西萍鄉安源煤礦,祭奠安葬在那里的父親。
“下次我要告訴父親,以后每年會有一天,不僅僅是他的孩子們會想起他,全國的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會去紀念他和他的戰友們。”
在王太和眼中,父親不善言辭,尤其不愿意講自己在戰場上如何神勇。只有一次,父親生病住院,王太和忍不住問起了抗日往事。
那是在1939年,延安飛機場建成,王耀南率工兵營返回前線。
6月19日,兼任115師獨立支隊副團長的王耀南在行軍中接到匯報,有近千日軍占領了康城。
我軍其他戰士先行與敵接火,王耀南臨危受命,指揮部隊依托有利地形,構筑堅固防御工事以接應后撤的先頭部隊。
在這次遭遇戰中,王耀南身負重傷。拿著望遠鏡的手被炸傷,從此他再也無法敬一個標準的軍禮;一顆流彈把他的肚子劃開,腸子流出來,他自己硬塞了回去。
“我問我爸,爸,當時疼嗎?”王太和說,父親只淡淡地回答:“麻。”
在那次遭遇戰中,王耀南指揮戰斗到最后一刻,直至昏迷不醒,被送進了延安總醫院。柯棣華大夫給他做的手術。毛澤東、朱德得知情況后命令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最終王耀南被搶救過來了。后來,毛澤東還親自派專人送200塊大洋,并寫了親筆信,贊揚他是“民族英雄”。
看到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王太和氣得咬牙切齒。父親身上的傷還歷歷在目,在他們的嘴里,歷史已然被篡改,“但是我們自己,不應該忘記歷史。”
每次回到老家,王太和都欣慰地看到,父親的墓前有新近敬獻的鮮花。“草案的通過和實施,將有助于我們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更好地面向未來”。
□相關
中韓敦促日本正視歷史問題
據中國人大網消息,中國全國人大與韓國國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交流活動本月20-23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雙方就共同應對日本政治右傾化問題交換意見。
就當前日本政治右傾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中韓雙方一致認為,兩國有必要加強合作,對日本有關消極動向和政治走向繼續予以高度警惕和牽制。
雙方與會者指出,中韓兩國在對日關系上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在涉及日本侵略歷史問題上立場一致,感同身受。日本侵略中國和殖民統治朝鮮半島的歷史,是日本無法否認的事實。日本領導人對歷史問題的態度,是關系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堅持正義的原則性問題,也是直接關系到日本是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本性問題。日本政府錯誤的歷史觀已成為威脅東北亞和平的因素,這是中韓兩國共同的重大關切。
雙方敦促日本正確認識和深刻反省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歷史,堅決反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利用教科書篡改歷史,敦促日方堅持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就強征慰安婦問題作出有誠意的道歉。
安全生產法頒布后首修
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昨天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較之現行的安全生產法,草案由原來的97條增加到112條,新增和修改條款67條,其中新增15條、修改52條,特別突出了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事前預防。
草案明確,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對安全生產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問題,應當立即處理;不能處理的,應當及時報告本單位有關負責人,有關負責人應當及時處理。檢查及處理情況應當如實記錄在案。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03/3486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