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和兒子的故事
楊廷和,明朝年間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歷仕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其兒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明三子之首的文學家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筆下。
楊慎 塑像
楊慎,狀元入仕,由于生性正直,敢于直諫,其仕途也極其坎坷不平,由于在“大禮儀”事件中過于堅持,一再上書不愿與盲目順應皇上的奸臣共事并與群臣列宮嚎哭,引來杖責被流放云南,以此終老。
楊慎在歷史上的文學成就十分顯著,他流放期間創作量極大,至今留有詩作兩千余首, 抒發情感的有江陵別內、宿金沙江等等;關懷民間疾苦的有海口行、觀刈稻紀諺等;此外還有眾多描繪河山、盛況的詩文。楊慎吸收六朝、唐初的詩文特點形成自己婉約之風,且對詩詞歌曲等均有涉及,作品大多清逸綺麗。楊慎對于文學堅持自己的價值認同,既主張文法,又反對盲從復古,好李杜、勤探究,有著極其深厚的造詣。
儒學上,楊慎指出了儒學、心學皆存有“虛論不實用”的弊端;以及心學脫儒向禪學,喻指理學與禪學之間的聯系性;此外,他還對于當時風靡的陽明心學進行了批判,指其違背儒學,然而最主要的是對于朱熹的強烈批判。
楊慎為人刻苦,無論文學、從仕均精益求精,是一代博學家,留下多本著作,個人文風凸顯,且關愛百姓,心系國家,只可惜受到世宗的憤恨,終生流放至死,逝后才回故鄉入葬。
楊廷和的生平介紹
楊廷和,字介夫,也稱石齋,漢人,家鄉四川新都,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
楊廷和畫像
楊廷和少年時代便才氣盡顯,鄉試中舉時他年僅十二歲,十九歲中進士入仕,任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位次編修。明孝宗時期,楊廷和輔佐太子讀書,至正德二年,楊廷和正式入內閣,成為東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官職,專門書寫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劉瑾被革職誅殺后,楊廷和取代其職成為少傅兼任太子的老師、謹身殿大學士。至1512年,楊廷和任內閣首席大學士。
1521年,明武宗去世后,由于其沒有子嗣,楊廷和與皇太后用計謀誅殺了武宗義子江彬,使武宗堂弟朱厚熜立登帝位,即明世宗。朱厚熜在還未到達京城時,由楊廷和親攬朝綱三十幾日,取締了很多武宗當朝時的種種弊端法令,得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好評。1524年,由于“大禮儀”事件中楊廷和反對藩王登帝的世宗改父母尊號與皇上引發矛盾,遂辭官還鄉。四年后,楊廷和被貶為庶民。
1529年,楊廷和逝世于家鄉四川新都,享年71歲。明穆宗初期恢復楊廷和官職,賜太保,謚文忠。
楊廷和擅長文書寫典,文筆工謹,多次參與編纂整合明朝多個皇帝實錄以及《大明會典》,還留有《楊文忠公三錄》傳至今日。
楊廷和和王陽明的關系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掌管朝綱,但在大禮儀事件上由于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于71歲時病逝故里。
王陽明 畫像
而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不但是一個思想家、文學家,也是明代的哲學家和軍事家,于正德年間入仕,曾多次參與平定江西叛亂與寧王之亂等等,此期間朝廷一度處于首輔大臣楊廷和權傾朝野的狀況,那么王陽明與楊廷和二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中所周知,正德年間,王陽明起初是被兵部尚書王瓊提拔上去的,由于其才干受到王瓊的賞識,于是將之推薦為御史以巡撫各地,王陽明才有機會得以在多個叛亂中展現身手,因此,王瓊可謂是王陽明的恩人與伯樂。然而楊廷和與王瓊之間呢?
楊廷和與王瓊的關系十分惡劣,兩個人是死對頭,武宗去世以后,楊廷和長達三十多天總攬朝政后,世宗才上位。為了得到更多主張,楊廷和便上書檢舉王瓊的種種罪狀,使其入獄,二人互相攻擊一段時間后,王瓊最終被充軍發配邊境。因此推斷,楊廷和王陽明的關系也不會融洽。據悉,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叛亂后,盡管加功進爵,卻沒有得到相應的俸祿,也是因為楊廷和的關系。
且楊廷和的兒子楊慎,還一度批判風靡一時的陽明心學,因此種種跡象之下,想必楊、王二人關系不佳。
楊廷和與張居正的關系
楊廷和,是明朝年間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楊廷和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一度權傾朝野,甚至在世宗上任前執掌朝綱三十余日,后來由于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以庶人身份下葬。
張居正 畫像
然而歷史上另外一名赫赫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也是明朝年間的大臣,那么二人之間有什么異同,誰的地位更高呢?
張居正,生于1525年,也為漢民族,祖籍安徽,生于湖廣江陵,因而得名張江陵,為明代中后期政治改革家,輔助萬歷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萬歷新政。張居正與楊廷和一樣,都是少年時期便才華盡顯,12歲時中秀才,16歲中舉,23歲中進士,后逐步進入內閣,萬歷皇帝上任后,張居正取代高拱成為首輔。由于當時皇帝年幼,因此由張居正一手執掌朝政。
張居正任首輔大臣年間,推行多項舉措實施改革,例如“一條鞭法”簡化稅務制度,增加財政收入;軍事方面,派多個大將駐守邊疆,平定叛亂;官吏治理上實名考核等等。其一系列舉措使全國上下朝廷內外,饒有秩序。
相比較楊廷和與張居正的功績與歷史地位,兩人都是極其杰出的首輔大臣,然而歷史上的評通常認為張居正要高于楊廷和。張居正開創的萬歷新政復興了大明王朝,延緩了其滅亡進程。權力上看,二人的鼎盛時期,張居正要大于楊廷和,不過這與皇帝也緊密相連。然而從另一個方面看,張居正得罪了朝廷百官,反而是楊廷和更得到官員尊重。
揭秘楊廷和是怎么死的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掌管朝綱,但在大禮儀事件上由于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于71歲時病逝故里。
楊廷和畫像
明武宗去世以后,楊廷和嚴謹地處理相關倫理秩序事務,由于武宗無后,楊廷和以“兄終弟及”的依據,主張立武宗堂弟即藩王朱厚熜繼位,得到張太后的同意后,他草擬并頒布詔書。在迎接朱厚熜赴京登基的三十幾日時間里一直是楊廷和代理朝政,廢除了許多先帝時期的弊端政令,得到了朝廷百姓的一眾稱贊。
明世宗繼位時年僅十四歲,欲追加親生父母之尊稱,而楊廷和作為首輔大臣與其它一眾舊臣要求藩王入帝的明世宗改換父母,因此展開了長達逾三年之久的“大禮儀”事件,最終楊廷和敗下陣來。明世宗不顧群臣的反對意見,執意將親生父親追封為興獻帝,母親為興國皇太后,將孝宗改為皇伯考。最終于1538年,世宗將興獻帝追封為獻皇帝,其牌位遷入太廟,武宗位于其后,修其墓為顯陵,大禮議之爭以此告終。
世宗以其逐漸豐滿的羽翼,最終以君權壓倒臣勢,楊廷和也深深體會了皇權至高無上的獨斷之威,與之決裂后于是辭官回鄉。
1528年,楊廷和以儀禮大臣的罪名被貶為庶人,于次年病故于家鄉,以平民之禮入葬。許多年后,世宗問起國庫中的積蓄有余,感慨道這是楊廷和多年裁員減支的功勞。
明穆宗初年,復楊廷和官職,封太保,謚文忠。
楊廷和傳介紹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歷仕過四個皇帝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后由于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于71歲時病逝故里。《楊廷和傳》出自明史,講述了楊廷和的個人簡介和相關事跡。
楊廷和 畫像
楊廷和中舉入仕,相貌英俊,性格沉穩縝密,文筆工整流暢,博學多識,志向高遠。有一次乾清宮著火,楊廷和請武宗離開大殿,下詔自我批評,并趁機與群臣進諫勸皇上精于朝政。楊廷和重視倫理制度,掌管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武宗并不體察。
后楊廷和因父親去世奔喪而辭官,被召回后,在外打獵的武宗賜予其眾多加賞,楊廷和多加推辭并趁此勸請皇上回京,甚至想親自出城接皇上回來,遭到拒絕后無奈回京。皇上回來時,命令群臣做旗幟赴帳前相迎接,誰知楊廷和以民間行為與天子不符的理由不從,武宗無奈作罷。
江東地區收成不加,而宦官卻一再敦促物資,催內閣擬敕書,楊廷和不肯奉命并極力勸說稱民間枯竭,而皇上卻不肯體恤,因此楊廷和進諫說:“滿朝大臣的意見您不信,偏偏聽從幾個小人所言,皇上您可以僅與這幾個小人共理天下嗎?先帝們關愛百姓、節省物資的杰出政績如此之多,皇上不但不效仿,偏偏要效仿那些不值得效仿的舉措,是為何呢?”楊廷和并以此來追問究竟是誰強烈要求追加擬旨,是否為了私求,皇上只推脫稱不清楚,仍不阻止。
楊廷和辭官去世以后,皇上有一次問起國庫中的積蓄有余,感慨道這是楊廷和多年裁員減支的功勞,不可抹滅。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50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