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年過完了,總算喧囂落定。而曾經帶給孩子們不少興奮和喜悅的壓歲錢,是不是都被你手段巧妙地騰挪走啦?

有不少父母就是這樣,一方面不給孩子體驗金錢使用的機會,一方面又責怪孩子不懂事,亂花錢。就像不少老人一邊抱怨孩子不愛吃飯,一邊又死死把住飯碗,不讓孩子有親自吃飯的機會一樣。

中國的父母在孩子的財商培養方面,大都是空白。要么過于節儉,導致孩子的匱乏感;要么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導致孩子不懂節制,很容易在成年后出現個人財務方面的失控狀態。

財商培養很難嗎?并不。關鍵看父母有無這方面的意識。

想起發生在年前的一個小故事。

那天,我帶兒子去逛超市買年貨,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央求媽媽給他買貨架上的變形金剛。

媽媽很嚴肅地對孩子說:“昨天才給你買了一盒樂高,今天不能再買變形金剛了!”說完,又低聲慨嘆道:“現在的小孩真知道折騰錢!”

可是,孩子不依不撓地說:“可是你說過的,每次逛超市,我都可以自己挑選一個東西的!”

媽媽沒轍,退一步說:“那你也挑一個便宜點兒的東西,這個太貴了。”

孩子顯然有些生氣了,問媽媽:“難道我們家很窮嗎?”媽媽一時間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接下來是持續的僵持。

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堅持要那個變形金剛。媽媽堅持拒絕。最后,孩子賴在地上,緊抱住媽媽的腿,邊哭邊喊:“嗚嗚!你必須給我買,我們的約定里沒有價格,你必須遵守約定!”媽媽無奈,只能被迫買下。

我陷入了沉思。類似的窘境,不少父母都碰到過,我也是。

孩子問“我們家很窮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輩子

細想起來,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規則訂立的不夠明確,如孩子已經識破的,只有數量的規則,沒有價格的規定;第二個,對于金錢的態度是模糊的,所以當孩子問“難道我們家很窮嗎”,媽媽無言以對。

我們先談談第一個,關于金錢方面的規則問題。

在半年前的某一天,我兒子也是說著同樣的話,“逼”我給他買了一輛遙控車。

也許,你會說,哪能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就讓他哭鬧唄,告訴他這個東西太貴不能買,不就可以了?那之前說好的約定呢?制定好的規則如果可以單方面隨意改變,那以后還怎么要求他遵守規則?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我意識到,必須要培養孩子的財商了,我需要在給他建立購物規則時慢慢將更多的理財觀融入進去。

那天晚上,我和他聊了很久,共同制定了一個新的購物規則。

我跟他說:“你已經上大班了,媽媽想和你一起制定一個新的超市購物規則,讓你有更大的自主權。”他雖然不懂什么叫自主權,但知道這肯定是對他有利的權利,于是欣然同意。

我接著說:“我們每次(基本上一個周末一次)去超市,都給你10塊錢的零花錢。你可以自己看價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10塊錢,你也可以不花,媽媽幫你留存起來,那么等到下周逛超市,就變成20塊錢了。以此類推,如果你有5次都沒花,那就有50塊錢了。等你的錢存到50塊,媽媽會再給你5塊錢的獎勵(類似于存款利息)。等你的錢存到100塊,媽媽會再給你10塊錢的獎勵。”

他一聽這個規則對他有這么多好處,當即答應了。

不過,立完新規則,第一次逛超市的時候,問題又來了。

他發現10塊錢能買的東西太少了,他喜歡的那些玩具很多基本上都在百元以上,10塊錢只能買到非常小兒科的玩具。他的心情很不爽,一個勁兒地要我加大零花錢的額度。我提醒他,規則已經約定好了,不要輕易改變,不過可以把這次的零花錢留存下來,過段時間就可以攢到足夠的錢了。

一想到還要過好幾個星期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他覺得自己被新規則坑了,很是郁悶。我安慰他說,不用擔心,節日禮物是爸爸媽媽送給你的,不要用你的零花錢買。他才松了口氣。

但是第一次可以自己購物的自主感讓他興奮,他覺得,必須要花一點零花錢,買一點東西才行。既然買不到喜歡的玩具,那就買吃的吧。后來千挑萬選,買了一瓶3塊錢的兒童酸奶。

就這樣,他有了7塊錢的存款,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筆存款。不過一開始他顯然不理解存款的意義,第二次去超市,他一到玩具區,就又很興奮地挑選玩具去了。挑了一圈,發現還是沒有足夠的錢買喜歡的玩具。

直到第五次逛超市,他手里的錢已經勉強可以買到一個還算好玩的玩具了,但他突然不想買了,想把錢存下來,因為每一次購物回來,我們就會在一個購物表格上把存錢的數字寫上去。他看著那個數字越來越大,很有成就感。

他興奮地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如果也不買玩具,就可以積累到57塊錢了吧?”我微笑著回答:“是的,而且存款超過了50塊錢,媽媽還要額外給你5塊錢的獎勵。”聽我這么一說,他果斷地做出決定:“那今天就看看,啥都不買了。”

我對他豎起大拇指,心里暗暗高興。這個購物新規起作用了,不僅讓他有了初步的理財意識,還讓他在現實生活中練習了計算,提高了數學能力。最讓我欣慰的是,他再也不會每次都吵著鬧著要我給他買玩具了。

回過頭來想想,孩子有時不聽話,不懂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給他的規則建立得不夠好。這不僅包括規則的內容,還有規則的執行方式。

孩子問“我們家很窮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輩子

第二個,我們再談談關于金錢態度的問題。

對于錢,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國人是有很多復雜感情的。一方面覺得談錢太俗氣,一方面私心里覺得沒錢萬萬不能,對于“沒錢”、“窮”有很多的“羞恥感”。

正因為如此,當孩子問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很多父母都不曉得怎么回答才更妥當。

比如一位媽媽很會過日子,總愛在家里討論某超市的海報商品很便宜,或者等某樣商品打折后再去買。所以,她的小孩也問過類似的問題。這位媽媽如何應對的呢?

智慧的她,聽見了孩子問題背后的擔心:如果家里窮,是不是就會有危機?會不會影響父母陪伴自己?這涉及到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于是媽媽告訴孩子:“寶貝你放心,我們家的錢,足夠養你了。”

然后,她又明確告訴孩子:買便宜貨與貧窮無關,只是為了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多的好東西,這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干更有意義的事,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資助災區的小朋友上學。

誰說不可以買便宜貨、不可以精打細算過日子呢?如果你是這么精于過日子的父母,還記得要告訴孩子買便宜貨的幾條原則:一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二不買質量沒有保障的東西,三如果限時搶購的場面容易失控,不要去湊熱鬧,畢竟安全第一。

假若你的孩子超過5歲,可以教他如何尋找買便宜貨的信息,比如報紙中的超市特價海報,把路上散發的洋快餐優惠券帶回來;再比如收集周刊類雜志中的打折剪角,甚至從網上的休閑街區下載電子打折券……這樣可以慢慢把孩子培養成精明消費的高手。

孩子問“我們家很窮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輩子

當然,日常生活中會有更多時刻涉及到“錢”,也需要動用父母們的智慧。比如下面整理的一些關于錢方面的問題,都是孩子會經常問起來的。如果你家寶寶還小,更該讀一讀,有備無患。

問題一:你為什么要去上班?不能不上班嗎? (寶寶3歲)

不要對孩子說:“要是媽媽不上班,你就得餓肚子。”或者說:“媽媽也想跟寶寶整天在一起,但不上班就掙不到錢,就養不活你。”這樣的說法聽上去仿佛在說:工作是一件令人挺不愉快的事,而為了孩子你才去接受它——都是孩子的錯。

不如告訴孩子,你工作掙錢是為了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比如下個月帶孩子去香港迪斯尼樂園或為了買一輛新車。你一定要強調工作給你帶來的收獲:眼界開闊,有朋友,處理事物的能力強,敏捷。告訴你的孩子,你需要同事就像孩子需要幼兒園伙伴一樣。家長負責地跟孩子談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這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你的職業,理解有工作的好處不只是帶來買很多好東西的錢。你還可以在假日加班時帶他一塊兒去你的辦公室,讓他用你辦公室里的飲水機,并用廢棄的廣告紙疊紙飛機。能在加班時與孩子在一起,將大大減輕你和孩子分離的愧疚感,也能讓你在孩子面前充分展示你的平衡技巧:你能照料好她,也能干好工作,這將為孩子做出榜樣。

問題二:為什么你總是讓我們隨手關燈? (寶寶3歲半)

沒錯,如果你和孩子的爸爸沒有合伙開電力公司,你總得付電費的。許多小孩子對家中隱性的開支,如電費、煤氣費、供暖費、物業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等一無所知,他們只對在超市里花錢買東西有概念。因此,這正好是一個對你的寶貝解釋這些隱型費用的一個好時機,要不然你的孩子總認為你不滿足他的某些消費要求是“吝嗇”的表現。下次交電費時帶他一起去,并幫他把這個月的電費換算成他最喜歡的冰激凌,看看能買多少個。你看吧,下次不用你提醒,孩子出門時就會把空調和電燈都關了。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超過5歲,隨手關燈的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合理開支的問題,你可以對他解釋電是怎么來的,解釋少用電少燒煤氣可以為預防環境惡化,節約能源做貢獻。

問題三:我的儲蓄罐里有35元錢,我能把它都花了買一個娃娃嗎? (寶寶4歲)

如果父母曾經跟孩子約定,他們有權支配自己攢下的錢,那就不要制止她,盡管你可能認為那個娃娃值不了那么多錢。如果孩子是經過一番自我約束才攢下這筆錢的,那他們就應該得到回報。

你用不著對她說,“你看,你一個月只有10元零用錢,35元錢你攢了三個多月呢,我本指望你能買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比如一本圖畫書或一頂絨線帽……”孩子可能認為就自己而言,沒有什么比那個娃娃更有意義了,你為什么不能讓孩子揮霍一次呢?只要這東西不是有害孩子身心健康,就可以購買。看到滿滿的儲蓄罐一下子就空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教訓,敏感的孩子下次動用“老本”時,自然會考慮值不值的問題。

問題四:你究竟掙多少錢?” (寶寶5歲)

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什么時候成了包打聽?我要據實給他一個數字,他會不會跳出來說,那你還不給我買某某玩具什么樣的新衣服之類?要是縮水一半報給他,他到幼兒園里與同學一攀比,會不會覺得很自卑?”

基于這些顧慮,父母會生硬地擋開孩子:“這不關你的事。”這讓孩子覺得他是這個家庭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你們一定有很多秘密瞞著他,這可不好。

父母完全可以選擇模棱兩可,但又親切婉轉的回答:“雖然不很多,但支付你的興趣班學費是沒有問題的。”“比有些家庭收入多,但比另一些少,所以節約一點我們才能去海南度假。”

年齡小的孩子對這樣的回答會很滿意的:他們并不理解4萬與10萬有什么區別,只要你向他保證衣食無憂,他就是輕松很多。

當然,如果孩子超過7歲,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得更多一點,比如,你實際拿到手的錢要比你掙到的少一點,因為要扣稅;比如你不能什么都買的理由是家里要還貸款,你還要交汽車保險。你也要為家中的意外情況準備一點錢,比如有人生很嚴重的病的話,醫療保險不能支付所有的費用,很多藥費是自付的,因此你需要為家人留一點“救命錢”。這就解釋了你為何掙得不少,也不能當“月光族”的原因,放心,孩子會支持你的。

問題五:“我想要那輛遙控汽車,我可以提前得到零用錢嗎?” (寶寶6歲)

一般孩子開始上小學就能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了。如果父母遇到上面這個問題,大多數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答應。

之所以鼓勵父母定時定額地給孩子發放零用錢,是為了讓孩子做一個小小的財務規劃,讓他可以有錢去滿足自己的小心愿,與同學AA制購買一些小零食,也包括可以享受到父母平時不大允許的一些消費項目。零用錢幫助孩子學會“未雨綢繆”,學會為了一個較大的計劃克制自己的一些零星花費,并且學會延遲滿足感。如果你已經講明了你不準他再買遙控汽車,卻提前預支了兩個月的零用錢,以滿足孩子的心愿,這就前后矛盾,與我們給孩子零花錢的本意沖突了。

這個時候,一個巧妙的辦法是引入“借錢”的概念。即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么說,你要是貸款,貸款是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的。我可以在兩個月內給你免息——如果你還清的話;要是四個月歸還就得付2%的利息,六個月則要付3%。你愿意嗎?”孩子會仔細考慮,他也許說:“這樣啊?那我還是攢夠了錢再買吧!”也許他愿意支付利息,那么坐下來跟他簽一個合約,把他借的錢小心翼翼記下來。你甚至還可以和銀行一樣,在免息期快到時,給他發一個“友情提醒”。這樣“苛求”你的孩子,看上去挺不近人情,但卻是孩子終身免于卷入貸款危機和信用卡透支危機的一劑“疫苗”。

問題六:“錢花完了嗎?到提款機上取就行了。” (寶寶5歲)

不要氣哼哼地說:“錢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你的孩子親眼看到ATM機嘩嘩地吐出錢來,你這樣的解釋只能讓他們更糊涂。

不如告訴孩子,銀行的提款機實際上并不印鈔票,它就像一個大存錢罐一樣,為了安全,你把工作掙來的錢存在里面。你在提款機上取的錢,實際上就是你從自己存進去的錢里取一部分出來,如果錢取完了,你就不能再讓它吐鈔票了,就像小孩子的存錢罐空了一樣。

如果這樣的解釋還是太抽象,你可以準備一張金額不足的卡,帶孩子去ATM機上操作,當孩子發現確實取不出錢來時,他就不會覺得你的卡是一個聚寶盆,無論怎樣使勁用,里面都是滿的。

說實話,關于孩子財商的培養,國外這一點做得很好。比如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目標是: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制訂并執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至高中畢業: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嘗試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215/101797.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