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導讀】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侗族樂器非常多,侗笛外形和洞簫相似,侗族吹奏樂器,侗語叫濟東,用竹制作,侗族拉弦樂器,侗語叫果吉(oh is),漢譯為牛腱琴。該樂器,分小果吉、中果吉兩種。侗族拉弦樂器,侗語叫果吉,漢譯為牛腱琴。該樂器,分小果吉、中果吉兩種。
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族文化具有悠久歷史、古老的建筑文化和優美的詩歌藝術等外在魅力和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內在魅力,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下侗族樂器。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數約為287萬左右,分布地區比較廣泛。名字也是由于居住的地方叫洞,所以便有了侗族的由來,侗族的樂器也是非常多的。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民間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侗笛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在各地區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種。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悅耳。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撥片彈奏。它除了獨奏、合奏外,還可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極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樂器。
侗族吹奏樂器,侗語叫濟東,用竹制作,上端劈開竹皮,兩側用細竹條墊高并用竹篾纏繞固定,距上端吹嘴五公分處開一哨孔,將一竹片夾在哨孔下端作為簧哨。全長約有30-40公分,管身開六個音孔。直吹,吹奏時,用鼻循環換氣(用鼻吸氣,用口呼氣),使音連綿不斷。侗笛,一般為笛子歌伴奏,或用作色彩樂器。
侗族拉弦樂器,侗語叫果吉(oh is),漢譯為牛腱琴。該樂器,分小果吉、中果吉兩種。琴身一般在50至60公分,整木制作,分琴頭、琴頸和琴盆三個部分。琴盆為弧形槽,蒙上薄面板,開一小孔,外插音柱,張二弦,早期為絲弦,近代改用金屬弦。以琴頸為指板,五度定弦,有5||2、6||3、2||6三種。
侗族彈撥樂器,侗語叫貝八(bic bac)。木質結構,分琴頭、琴頸、琴盆三個部分,分大、中、小三種。琵琶形制有多多種,琴盆(音箱)有圓形、長方形、倒置桃形等;琴頭有直有彎,彎的較多;以琴頸為指板,有的制兩個品位,有的不制品位。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語稱各給、給以、給寧、勾各依斯。各給、給以均為兩條空弦發音之諧音。又稱牛巴腿。歷史悠久,規格多樣,音色柔細,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戲伴奏。
優美的詩歌藝術
侗族詩歌種類齊全,有抒情詩、敘事詩、禮俗詩、韻詞、謎歌等等,題材廣泛,形式生動形象,內容豐富深刻、情調健康積極。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侗歌格調平和,旋律優美,內容豐富多彩。侗族人民深信飯養身、歌養心,在生活中中的許多場合,侗族人民都喜愛用侗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歌曲形式多樣,有大歌、情歌、酒歌、山歌、踩堂歌等(www.92tO.Com)等。在其中尤以大歌最為著名,它是一種無伴奏無指揮可多聲部合唱得歌曲,大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被歐洲音樂界譽為音樂的清泉,并在2009年在11月11日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委評價說,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近些年來,侗族大歌不僅在央視春晚等節目中一次次展現在國人面前,而且也開始在美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國巡演,產生了轟動效應,被稱為天籟之音、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成功地展現了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侗族樂器就介紹到這里,希望大家喜歡今天分享的文章內容。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301/10882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