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種系統性疾病,其特征是病變的動脈內皮細胞損害引起慢性炎性反應,一般有脂質、糖類聚積、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進而動脈中層逐步退變和鈣化,此病變可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器官,以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為主。通過對外周動脈硬化的檢測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冠狀動脈的硬化程度。本文就外周動脈硬化檢測指標與冠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進行綜述,為冠心病早期診斷提供預測價值。

  關鍵詞:冠脈粥樣硬化;ABI;ba-PWV;眼底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種全身性、緊張性、彌漫性的疾病,泛指動脈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目前,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無論是外周動脈還是冠脈硬化均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和危險因素。通過對外周血管粥樣硬化的檢測可以預測冠脈病變輕重,這有益于防治心腦血管事件。近年來,許多學者長期致力于動脈硬化無創檢測方法的開發及推廣,檢測技術不斷出現,現研究較多的有踝臂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肱-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眼底動脈硬化等。本文就上述檢查技術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進行綜述。
  1 ABI
  對冠心病有良好的預測價值的ABI,在外周大動脈彈性及動脈硬化程度的檢查方面已被證實。ABI異常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死亡率通常比ABI正常的人群明顯高。美國心臟病學會(AHA)指出,50歲以上或冠心病中、高危的個體應作為ABI測量的適應證,同時定義ABI的正常值為0.9(國際標準),ABI0.9說明有下肢動脈硬化阻塞的可能性。abi是診斷外周動脈缺血的最佳無創指標,otah等發現abi≤0.9在冠脈造影正常、單雙支病變、三支病變患者中分別為7%、33%、60%,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和77%。>
  而Lekakis等[1]發現其評價非冠心病、單、雙支病變及3支病變發生率分別為5%、11%、17%和30%。薛紅等[2]分析踝臂指數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踝臂指數與冠狀動脈狹窄具有良好的相關性,隨著ABI指數降低,冠脈狹窄程度加重。陳保見等觀察269例懷疑為冠心病的患者,表明非冠心病組和冠心病組的ABI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冠心病組的ABI低于非冠心病組(P0.05)高于多支病變組。胡大一等[3]選用80例冠狀動脈造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顯示:abi降低對冠狀動脈非嚴重病變組(包括正常組、單支病變組和2支病變組)無預測價值,僅對冠狀動脈嚴重病變(包括3支病變組和左主干病變組)有預測價值。何蓉[4]等選取已行abi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冠心病194例,結果:非嚴重病變組abi異常率明顯低于3支病變組。由此可見,abi能夠反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且呈負相關。>
  2 ba-PWV
  作為衡量大動脈彈性"金標準"的ba-PWV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評價節段性動脈僵硬度的指標。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醫學/科學報告(1993年)的判斷標準,PWV1800 cm/s為周圍動脈硬化。杜麗根等[5]研究表明單支病變組和對照組明顯低于嚴重病變組和雙支病變組,可見ba-PWV可用于估測冠心病的危險程度。劉向東等收集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患者167例,結合冠脈造影,研究冠脈狹窄程度與ba-PWV、ABI相關性,表明:雙支和多支病變組與非冠心病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綜上,bapwv對冠心病診斷有預測價值,與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程度具有明顯相關性。>
  3 眼底動脈
  眼底動脈是能夠在人體直接觀察到的微動脈,胡新科等對可疑冠心病的245例患者同時行冠狀動脈造影和無創眼底檢查,研究顯示: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合并眼底動脈硬化病變的病例數增多,眼底動脈硬化程度越重。王德昭等研究發現眼底動脈硬化及Bapwv均可反應冠脈病變支數,眼底動脈硬化2級以上,PWV>1400 cm/s是預測冠心病病變程度的早期指標,是冠脈左主干或多支病變的強有力預測因子。郭曉彬等發現眼底動脈硬化Ⅱ級以上與典型心絞痛和BaPWV>14 m/s均能很好地預測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特異性為75%,敏感性為87%,對于眼底動脈Ⅲ級的患者,其冠狀動脈造影異常的比例竟達90%。綜上,眼底動脈硬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而且隨著眼底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冠狀動脈的病變也隨之加重。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彈性功能下降、機體機能減低,加之脂質代謝紊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高齡等危險因素,可使全身大、中、小動脈受累,已經成為全球致死的首位因素。作為診斷冠心病金標準的"冠脈造影",因其有創、操作技術要求嚴格、費用高,一般患者難以接受,且基層醫院難以開展。而具有無創、安全、操作簡單、價格便宜的外周動脈硬化檢測,對于臨床亦有較大價值,更易于推廣。因此,對于外周動脈同時存在粥樣斑塊的患者,我們應該積極采取穩定斑塊和改善內皮功能的預防措施,以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是外周動脈粥樣硬化不能準確的來評估冠脈粥樣硬化的范圍和程度,單純用一種方法去評價冠心病的嚴重程度也是不合理的,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危險因素。外周動脈的監測只能作為一種篩選手段,對患者進行冠脈造影仍然是必要和科學的。
  參考文獻:
  [1]薛紅,張曄,王旭開,等.103例踝臂指數和冠狀動脈狹窄相關性的回顧分析[J].重慶醫學,2009,38(17):2205-2206.
  [2]陳保見,程自平,胡華青,等.冠心病患者CAVI與ABI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1,3(1):27-30.
  [3]胡大一,楊士偉,陳捷.踝臂指數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刊,2005,40(4):46-48.
  [4]何蓉,李廣平,袁如玉,等.踝臂指數對早發冠心病三支病變的預測價值[J].臨床薈萃,2013,28(1):1-3.
  [5]杜麗根,邱健,阮云軍,等.肱-踝脈搏波傳導速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48.
  編輯/肖慧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1400>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29/96376.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