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6日,俄羅斯塔斯社從北方機械造船廠新聞處得到消息:中國購自俄羅斯的兩艘柴電潛艇于5日離開北德文斯克港,航向中國。報道說,兩艘基洛636M型潛艇于6月5日被轉移到屬于一家挪威航運公司的“愛德運輸者”號浮動船塢上,現已離開港口啟程前往未來常駐基地。
而俄羅斯《真理報》等媒體6月8日的報道則稱,這兩艘裝備最新型巡航導彈的基洛636M型潛艇其實在去年底就已經完成,本應在2005年12月25日啟程,但由于寒流造成港灣凍結而延至今年6月5日才出港。兩艘潛艇于2003年5月開工建造。此次出發前,俄中雙方組織了交接實驗,中方確認潛艇技術狀態良好。與潛艇一同出發的還有北方機械造船廠的代表。造船廠新聞處對此解釋說,“按照合同規定,造船廠應該自潛艇啟航之日開始,在未來14個月內負責其保養工作。”為此造船廠還組織了長期出差人員。包括這兩艘潛艇在內,俄羅斯已經移交7艘基洛636M潛艇給中國。值得注意的是,俄媒體稍早時候還曾報道說,圣彼得堡海軍上將造船廠在6月1日已向國外客戶交付了其承造的最后一艘基洛級潛艇。
“俄羅斯潛艇工業的救星”
“在浪濤不驚的波羅的海沿岸,兩艘新造好的暗藍色潛艇如同浮出水面的抹香鯨,寧靜中蘊涵著肅殺的威嚴。”2005年,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記者到俄羅斯實地參觀了為中國建造潛艇的幾家船廠。在他的報道里提到,俄方表示“整個建造過程是完美無缺的”。《漢和防務評論》稱這筆“世紀采購”幾乎拯救了俄羅斯瀕臨死亡的艦艇工業,按照俄國家武器出口公司的指令,圣彼得堡海軍上將造船廠(5艘)、北德文斯克北方機械造船廠(2艘)、下諾夫哥羅德紅色素爾莫沃造船廠(1艘)分攤了工作量。一位海軍上將造船廠的老技師說“我們真要感謝東方的鄰居,是他們給我們工作。從蘇聯解體后,這里就沒有像今天這樣興旺過。”每艘潛艇的海試需要3-4個月,《漢和防務評論》還稱8艘基洛636M型潛艇的建造非常順利,“斯拉夫特色的拖沓與敷衍根本沒有出現,整個工地井井有條”。
俄羅斯《商人日報》則報道了中國向俄羅斯購買基洛級潛艇的詳細情況:這次北方機械造船廠建造的兩艘潛艇,是2002年5月中國向俄羅斯采購的8艘基洛級柴電潛艇的一部分。據美國媒體報道,俄羅斯2004年就已經將第一批建造完的基洛636M潛艇交付給了中國海軍(應為1艘);2005年5月,俄羅斯又向中國交付了2艘潛艇。2005年11月,第三批2艘基洛636M被半潛船“泰安口”號運往中國。本來根據合同到2005年12月31日前,俄羅斯應該完成全部8艘基洛636M的交付,但于海軍上將造船廠所承建的最后一艘潛艇在建造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問題。不過根據有關合同條款,如果俄羅斯方面延期交貨的話,將向中國支付補償款。 美國海軍曾出版過一本《全球潛艇挑戰》的小冊子,其中對基洛級潛艇的描述用了一個單詞來形容,那就是“恐怖”。前蘇聯紅寶石設計局于1974年研制的基洛級柴電潛艇,自1979年開始在遠東阿穆爾河(即黑龍江)畔的共青城船廠建造,俄方代號為“877工程”,期間屢經改進,1993年推出了號稱“終結者基洛”的636型。目前已經有近30余艘該型潛艇落戶16個國家。
解放軍水下艦隊邁入超視距打擊時代
2005年11月,國防大學李大光教授在接受《新聞信息報》專訪時稱,中國海軍于1993年向俄羅斯定購的兩批4艘柴電潛艇,包括2艘基洛877型和2艘基洛636型。2002年又與俄羅斯簽訂一項新的購買合同,準備以16億美元購買8艘新基洛潛艇,并計劃在2005-2007年間交付。李教授還說,基洛級潛艇被稱為“大洋黑洞”,其采用光滑水滴線型艇體。推進器改用7葉大側斜槳,轉速降到250轉/分;柴油發動機被安置在軟墊上運轉;并且對全艇所有產生噪音的設備實行封閉管理;潛艇外殼嵌滿了塑膠消音瓦,基洛636型潛艇的噪音降到了118分貝。潛艇水下噪音每減小6分貝就可使敵被動聲納探測距離縮小一半,一旦潛艇自身噪音降到90分貝,那么海洋背景噪音就可以完全掩蓋潛艇行蹤。在1996年印度海軍所做的對比試驗中,老式的基洛877型和德國209/1500型同場競技,結果前者先敵20海里揪住209潛艇的“尾巴”。由此可推知更先進的基洛636的靜音性在德國209級之上。隨著基洛級的引進,我國首批還將獲得50枚左右“俱樂部”系列反艦導彈。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24/5987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