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說到丁達爾效應,我們會想到中學化學課本上的那句概念: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里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這是英國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首先發現并研究的,所以被稱作“丁達爾效應”。今天,我們跟大家聊一聊攝影里的丁達爾效應。

  先看一組樣張(圖片來自網絡)

相機知識:什么是照片的丁達爾效應

  類似于以上一道道光柱的效果就是攝影照片里丁達爾效應,是不是有一種“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的感覺。這種效果也是許多風光攝影愛好者非常喜愛的,可以通過前期拍攝實現或者后期PS“人造”也行。

  照片的“丁達爾效應”原理是什么?

  之所以清晨的樹林以及雨后的天氣是最佳的拍攝時機,是因為空氣中的云、塵、霧、煙都可以視作是膠體,而分散劑就是空氣,分散的介質就是塵埃和液滴。清晨和雨后,空氣中的水汽較重,光線透過樹葉散射更明顯,樹林幽暗的背景能夠較容易地表現出這種場景。當然啦,前提是得有光。。。。。。

  一張圖看明白:

  拍攝“丁達爾現象”除了時機地點,還有哪些需要知道?

  上面我們提到了,最好選擇在雨后或者清晨的樹林,相機怎么設置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一、 記錄格式

  拍攝此類照片我們一定要記得保存Raw格式文件,環境色溫我們往往無法設置準確的白平衡參數,再者不同題材需要對應不同的色溫,比如冬日里我們往往用冷色調來表達主題,有時也需要暖調來烘托氣氛。所以白平衡的控制非常關鍵,存儲Raw格式是最保險的辦法。

冷色調

冷色調

暖色調

暖色調  二、測光

  由于拍攝環境比如樹林里往往光比較大,所謂的亮的地方和暗的地方反差很大,所以我們選擇相機的點測光模式,對高亮的部分也就是陽光灑下來的部分測光。在此類照片中我們依然遵循風光攝影的原則,盡量選擇小光圈(F9~F13介意),因為這樣更容易表現畫面的細節。感光度的設置不易過高,只需保證安全快門(鏡頭所用焦段的倒數即是安全快門)避免手抖使畫面模糊,有條件的可以使用腳架確保萬無一失。

  總結:

  丁達爾效應的光學原理其實并不復雜,就是一種光的散射現象,想要拍攝此類照片只要抓住時機選擇合適的地點使用恰當的相機設置就可以輕松實現,比如近期嚴重的霧霾天配合路燈光源其實也是一種理想的拍攝場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70105/8152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