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近日,網上公布的一張殲-20戰斗機驗證機的照片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在這張照片中,殲-20戰斗機的兩臺發動機尾噴口收斂調節片呈現不同顏色,其中一側的收斂調節片與俄制AL-31系列發動機相同,有分析指出,殲20戰斗機的2001號驗證機可能采用了俄制AL-31發動機作為動力,這與此前一些國外媒體推測使用國產“太行”發動機不同。

一些分析認為,殲-20戰斗機采用AL-31發動機,是一種比較穩妥的策略,在發動機尾噴管的外側可能裝備有一個白色的隱身護套,用于降低發動機的輻射熱指標。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小圖中下面的發動機尾噴管的收斂調節片呈現藍色,與之前的不同。由于“太行”發動機和AL-31發動機尾噴口收斂調節片的結構和形狀有明顯的不同,據此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兩者,判別戰機是否已裝上了“太行”。“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收斂調節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收斂調節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收斂調節片組成的。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收斂調節片采用每兩片大收斂調節片夾一片小收斂調節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收斂調節片和小收斂調節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解放軍特技試飛員爆料殲20發動機機密我問一個空軍的朋友,我們的四代發動機是不是自己的,當然!朋友表情生動的說。內部的消息就不能說了,只要你注意,公開的消息已經說的明明白白了。空軍特技試飛員徐勇凌說的你總該信了吧?“在我看來殲二十的研制團隊體現了足夠的勇氣和創新精神,我們已經結束了以往在技術上亦步亦趨的狀態,可是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殲二十氣動布局設計上的突破是要有非凡的勇氣和雄厚的技術作支撐的,長間距的耦合鴨式布局設計,采用全動垂尾,以及在矢量推力和飛發一體化控制上的突破,這些技術的采用沒有大量的試驗是不可想象的。”什么是飛發一體化?就是飛控和發動機控制的一體化,簡單說就是實現飛行員的無顧慮操作,飛行員的操作通過飛行控制的電傳軟件實現飛行員的操作意圖,而響應飛行員這個動作要求的除了各翼面還有矢量推力。矢量推力顯然在設計飛控系統時已經考慮了,否則如何一體化呢?同時印證了發動機是矢量推力的發動機,而徐勇凌在文章前面還說過,T50在首飛時沒有使用矢量推力發動機是T50的一大遺憾,目前T50已經試飛40余次,都沒有使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報道,看來毛子是真不行了四代首飛的發動機是國產的矢量推力發動機,這個意義怎么估計都不算大!

  

太給力了!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以他對研發高性能戰斗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權威論證,殲20戰機發動機堪比世界航空三甲中國軍工世界一流,并有望與美英法爭奪新一代航空發動機桂冠。曝中國四代機選型:殲14敗給殲20驚人真相

  

李天傳記里關于沈飛四代機的外形描述,不知道在和CAC競爭失敗后會不會改變,反正現在SAC搞得是個自籌項目,也許會有變化。如果要有變化,那只能在01-07這幾年之中搞定所有的計算和吹風,不然無法趕上07年的競爭。如果沒有變化,07年競爭失敗之后,沈飛把這個方案完全推倒重來的可能性非常小。四代投標失敗方案直接轉為自籌資金項目,如果不吃透四代機技術,蘇27過后就真完蛋了……根據流出的圖和消息601的絲帶是無平尾的,那翼型可能和它相似?殲20601的技術方案似乎是主翼和鴨翼帶邊條、正常布局、用卡萊特進氣道、棱邊機頭。601對邊條的研究時間比較長,但光是邊條仍不足以實現絲帶的指標,于是上了前翼。雙三角肯定是高速和機動的綜合產物,估計這個雙三角不是J-7E那樣的,而是類似F-16XL的,內段后掠角很大,外段面積有限。

  

這個鴨翼的面積一定不大。在沒有TVC的設計和使用經驗的前提下,無論是611還是601,都在確保大迎角性能時采用了鴨翼,這個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隱身怎么解決,不了解。前向RCS貢獻最大的貌似是進氣道,這個解決了鴨翼帶來的小影響恐怕還是能解決的。三翼面。根據可看到的資料,判斷4代的戰技指標應該是60度迎角可控,也有可能是70-90度都可控。為了實現這些目標,601的方案就是三翼面——601的人沒有產品概念,搞個山寨F-16,客戶看看也知道不如正版的,怎么可能滿意呢。到了四代又來了,山寨了個F-22,一塊石頭絆兩跤,比較悲劇,航空正統的身份把自己的創造力和魄力都給弄沒了。(知識普及:李天,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設計工作,解決了型號設計中的許多氣動力關鍵問題,在新一代綜合高性能飛機布局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殲14戰機是否真的存在?

  

殲13想象圖早期,德國《亞洲航空》刊載了海德力希·科爾特的文章“騰飛的中國空軍”,文章中就簡單概括了中國預期研制的2種神秘的戰斗機。其中就包括殲13,和沈飛的殲14。以下為部分節選:海德力希·科爾特:“中國的戰斗機,目前只有從俄國引進的SU27系列,以及其自身開發的:殲10都是屬于第3代戰斗機。但可以說,中國并不是把這兩種戰斗機,當作未來的中國主力戰斗機。”殲13原始設計為MIG-23M。在1965-1977年之間,不斷的進行演變設計。1978年停止。在1996年中國從新啟動了“長城95”計劃。其主要針對殲13的從新設計,以及最新的殲14的設計啟動。但是,當時中國國內一片和平呼聲。在隨即爆發的“臺海危機”中,中國緊急購買了第2批俄國戰斗機,因此致使13,14的工程進展速度十分緩慢。而有以色列人參與的殲10計劃,則是按照很正常的速度逐步進行。

  

中國高層當時認為可以在依靠殲10與SU27以及仿制的殲11組成的現代化機群,足可以打敗臺海美,日,臺空軍。隨即美國在亨利·泛華爾茲空軍基地,首次試飛了F22隱身戰斗機,隨后不久,JSF也起飛。隨之而來的是以色列人的背信棄義。由于他們迫于華盛頓的壓力。殲10因此,不但將殲10的01號兩個型號戰斗機的以色列負責部分,全部交給了華府,而且,還將自己正在參與的成都“中國天鷹”無人遠程攻擊機計劃,也提交給美國海軍情報部,五角大樓中央情報據。在中國人看來,他們自身列裝的戰斗機,絕對不可能把詳細資料,交給外人的情況下,在去大批投產。因此,中共在1997年-1998年之間,從新開始研制殲10的01號機。并且,在此啟動了殲13,14計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23/5806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