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摘掉西藏“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這頂“窮帽子”呢?齊扎拉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要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力找窮根、拔窮根,扎實解決導致貧困發生的關鍵問題,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2016年6月27日,由《小康》雜志主編的《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拉薩樣本》在拉薩首發。作為《拉薩樣本》序言作者,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現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齊扎拉出席首發儀式。在他看來,樣本描繪的不僅是拉薩共享與幸福的圖景,更是西藏全面小康不掉隊的縮影。
由于社會發育程度低、自然環境惡劣等特殊區情,目前西藏是全國唯一一個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多,群眾困難多。貧困人口的未來直接決定著300多萬高原兒女能否如期到達全面小康的彼岸。
齊扎拉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西藏必須在補短板上用全勁、使全力。
吃“旅游飯”發“旅游財”
在西藏自治區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到2020年實現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怎樣才能摘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這頂“窮帽子”呢?齊扎拉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要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力找窮根、拔窮根,扎實解決導致貧困發生的關鍵問題,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扶貧的重點是產業,產業的出路則在市場。雖然扶貧開發工作任務艱巨,但各方面難得的機遇也在向西藏揮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全面規劃了西藏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旅游文化、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等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為貧困地區打好翻身仗帶來有力支撐。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大力推動產業扶貧,精準實施扶貧貼息貸款政策。
農歷大年初四,齊扎拉來到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和當雄縣,看望這里的易地搬遷貧困家庭。堆龍德慶區乃瓊鎮波瑪村易地扶貧安置點內,具有濃郁藏式風情的民居鱗次櫛比、錯落有致,407名貧困人口不僅入住新居,還搭上了“香雄梅朵”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的“順風車”,實現全部就業,拔除了“窮根”。
“香雄梅朵”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是拉薩市將凈土健康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代表,建設期間累計用工3.6萬人次,帶動112戶貧困戶成功脫貧。拉薩市曲水縣通過凈土健康產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吸納貧困戶267人,其中臨時工171人,年均增收6000―7000元;長期固定工96人,年均增收1.5萬元。
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巴結村旅游資源得天獨厚。2001年廣東援助300多萬元,將村附近998棵巨型雅魯藏布江柏樹開發建設成“柏樹王園林景區”,每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僅門票收入就達200萬元,全部歸巴結村。入口處建造的60個統一風格的售賣攤位一次性解決了80名村民的就業增收問題,每個攤位年均售賣土特產和藏族手工藝品2-3萬元不等。數百棵大柏樹就解決了當地88戶農民400多人的整體脫貧。
自2015年昌都市卡若區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扶貧投資253萬的如意生態游樂園成了當地有名的城郊農家樂,不僅滿足了當地城區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也使貧困戶的腰包鼓了起來。游樂園成立了如意生態游樂園合作社,合作社以“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收入雙增收。
總面積約8.147平方公里的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位于與布達拉宮隔河相望的慈覺林村。如今,這里上演的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成為游客來拉薩旅游的必選項。“慈覺林村90%以上的家庭都參加過《文成公主》的演出,很多群眾白天是農牧民,晚上是演員,連各家各戶的牦牛、馬、羊,都成了舞臺上的‘明星’。” 慈覺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達嘎笑著說,“演員在旅游旺季平均每人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淡季不用演出時,每人每月有600元的補貼費用。”
精準扶貧不是“養懶漢”,更多的是一種機會扶貧、能力扶貧。通過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
2016年,西藏自治區接待游客2315萬人次、總收入330億元,分別增長14.7%和17%。僅去年一年,西藏就有十萬多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去年上半年,全區參與旅游接待的農牧民實現旅游接待收入8.3億元,人均增收0.81萬元。2016年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16元、增長了13%。西藏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收入增速連續9年超過了城鎮居民。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不久,在2月6日舉行的自治區人民政府常務會議上,齊扎拉對西藏旅游的未來做出了新的要求:既要重視景點景區建設,更要重視整體規劃,推進旅游要素和服務全域覆蓋,促進旅游消費的“全天候”,避免旅游資產和資源閑置,實現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旅游業的品質和效益,為旅游扶貧趟出新路子。
改善民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談到民生保障,西藏的領導干部都很自信,在他們看來,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更是發展的動力。
在2016年12月舉行的“冬行西藏”全國網絡媒體座談會上,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區�h委宣傳部部長邊巴扎西說,西藏的民生改善力度在全國最大,我們用民生改善的切實之舉使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上升。
2016年,西藏自治區投入1266億元用于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領域,占財政總支出的79.8%。
和平解放前,西藏的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2016年已經達到99.64%,率先實現十五年免費教育,并將教育“三包”政策年生均標準提高至3240元。齊備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即便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也可聽到朗朗的讀書聲。藏文的普及率和使用范圍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西藏自治區成立之初,西藏的人均壽命僅為35.5歲,而現在人均壽命已經達到68.2歲。西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補助資金提高到55元,農牧區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分別達到年人均435元和420元。鄉鎮衛生院藏醫藥覆蓋率達8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2%。2016年西藏籌集資金18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五保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的“雙集中”保障,雙集中人員達到1.96萬人,有意愿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孤兒集中收養率均為100%。
過去,從日喀則到拉薩要好幾天,如今,坐上火車3個小時就到了。青藏鐵路的通車,結束西藏無鐵路的歷史;拉貢機場專用公路填補了西藏無高等級公路的空白;墨脫公路貫通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縣不通公路的歷史;拉洛水利樞紐成功截流、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橋建成通車、高等級公路實現零的突破、拉日鐵路建成運營、拉林鐵路全面開工建設,貢嘎、米林、邦達機場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被不斷破解。
改善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
2017年的“任務單”也已經明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西藏自治區安排300億元資金,將繼續實施33項重大民生政策。民生的投入和改善將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經濟環節,為西藏經濟內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讓西藏發展更有‘溫度’,讓民生幸福更有‘質感’,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征程中掉隊” 這是1月15日齊扎拉與采訪自治區兩會的區內外記者見面時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西藏實現全面小康的務實選擇。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4/122318.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0 Sun 2017 23:22
西藏自治區:發展更有“溫度” 民生更有“質感”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