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我想大家還記得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中開篇的橋段:一群人一大早圍在唐府門口,苦等兩三個時辰,就為了求得一幅唐寅真跡。此時,唐府大門被打開,傭人出來倒垃圾,這群人蜂擁而至,為搶得唐寅墨寶而痛苦流涕。與此同時,唐府內一書童對正在烤雞翅膀的唐寅說:“現在外頭來了好多人來求畫,真的不理他們?”,唐寅回答:“少爺今天沒心情作畫,拿幾袋垃圾給他們先”。

前一天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評論一幅蔡襄的一幅字,所有的評論基本上分兩類。其中一類基本上是這樣:“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通篇朗俊,字字不茍”、“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頗具晉唐遺風”;另一類則基本上是這樣:“雖然我覺得每個字都想鬼畫符,但想來應該是好字——本人對書法一竅不通”、“宋四家的字肯定是不錯的,只是我個人欣賞不了”。

我作了這樣的評論:“這幅字最多只能算是蔡襄的草稿而已,如果有人覺得蔡襄水平能夠通過這樣的字來體現,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如果落款寫上我的名字,你們該作何評論呢?”(大體這樣的意思)。此言一出,立馬遭人圍攻:“一個做IT的懂個屁呀!”、“還是好好回去寫你的代碼吧”。

有個人挺有意思,評論說:“此幅字雖然看起來整體凌亂,具體每個字看起來像鬼畫符,但是建議你用放大鏡仔細看看每個字的線條,你會發現其用筆如何精到”。我覺得書法其實是一種大眾藝術,每一幅好的作品均具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具有能夠被大部分認同的美感。其實其他的藝術品也是一樣,一幅好畫、一件優質的瓷器,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它散發出來的美感。如果這種美感不是在它第一次出現在你眼中就能感到的,而是知道了作品的創作者之后才“領悟”到的,我覺得這件作品就沒有藝術價值,而只有考古價值。這樣的作品只能視為文物,而不是藝術品。

這人的評論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之前一則新聞,說某校評選校花需要測量兩胸之間的距離。我承認一些“美”的東西肯定遵循著某種“規則”,比如黃金分割,但是我們評判美丑是一種感性的認識,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比如我們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美女,我們覺得她美是第一眼感受到的,而不是目測其兩胸之間的距離并通過公式算出來的。再比如我們見到一個女人覺得她奇丑無比,然后“數據”卻告訴我們這應該是個美女,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審美存在嚴重的問題?

這是好多年之前的事了,一天我看到公司的一個新人在看一本C++的書,問他說這本書怎么樣?他說:“完全看不懂,看來以后買書還是不能買國人的書,完全是垃圾”。我一看作者——侯捷。我問他不認識這個作者嗎,他說從來沒聽過,于是我們告訴他作者是誰。之后幾天在食堂排隊,聽到此人向別人推薦這本書,說“不愧是大師的作品,寫得真不錯,但是自己水平太菜,需要多讀幾遍才能看懂”。

如果我們需要認識一件東西,掌握與它相關的多方面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它的本質。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些背景知識越豐富反而會讓他失去判斷能力,因為他們忘了真正去評判的東西是什么。一件從垃圾堆里揀出來垃圾,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這時候有個人說這個垃圾桶原來是擺在唐伯虎家門口,很多人可能就會回家將它裱起來,并且懸掛于廳堂之上。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