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二十四年前的初冬,曾祖父帶著他未完的夢平靜地去了。那時,我正在百里之外一所學校初中二年級的課堂上自習,老師附耳把這個意外的消息告訴了我,瞬時,眼淚就象夏日的陣雨,大點大點地掉了下來。83歲的曾祖父他真的去了?
對于曾祖父,我印象有三:慈祥的面孔總掛著微笑、低矮的草堂收藏著各式的書本、終日里在屋后那道梁上栽著樹。
可惜的是,他慈祥的笑容已永遠成為了我的記憶,而那些他視為寶貝的書也不知散落到了何處。唯有那幾道梁上的他精心培育的且視為生命的樹還高昂著頭,享受上蒼的眷顧。
我是他的長重孫,又是同輩中第一個男丁,對曾留過長辮穿過長衫的曾祖父來說,我就是希望,我就是未來。在我還不知道那些裝訂規矩的印滿了漢字的紙叫書的時候,他總讓我象尾巴一般跟著,以便在他寫字時,我能吸吮到墨汁的芳香,觸摸到紙張的顏色,甚至是拓印出他運筆的架式。偶爾照像,他都抱著我,讓我抱著他的書。可那時候我對什么文房四寶了無興致,倒是偏愛地上匆忙的螞蟻和花朵中悠閑的蝴蝶
曾祖父年過古稀卻寫得一手不錯的行楷,每逢年節,總忘不了給鄉鄰寫些對聯,有時還給來人管上頓便飯,使得以編篾換酒的爺爺嘴臉變形,有苦難言。
曾祖父教過私塾,致使他的子弟竟能在饑寒交迫的年代認了些字,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他讀過大半輩子的古書,后半生到死卻愛上了《毛選》。“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了畢生的志向。
在人們奮力“大躍進”的浪潮中,在“人七勞三”的分配制度下,曾祖父義無反顧地開始了他綠色的夢,大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樣子。從那時起,人們總會看到一個清瘦的老人,孤獨而執著地在那道貧脊的山梁上勞作的身影。迎著夕陽的余輝,他飄逸的衣衫遠看象一片旗在輕輕舞動,悲壯極了!
水是生命之源,可老家的那道梁最缺的就是水。在枯水的季節,曾祖父寧可自己少用一桶水,也要讓那些新栽的幼小而脆弱的樹多一點滋潤。那些貴如油的水則是他在山腰的一處浸水坑雙肩背運上去的。春冬季節,有時半夜起來,到一個叫老屋基的溝里,將浸溢出的地下水裝在背桶里,騰空水坑,以免白白流失,待天亮后再運到山上的工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像個苦行僧。那情景真是蒼涼,那事兒,真是無味……
在林子中,有幾條小路穿腸而過,它們是最幸運的,因沿途幾處平坦的地方被曾祖父錯落有至地栽植了梅與竹。冬臘月間,行人在此歇息的片刻,便可領略歲寒三友的風彩,興許能給疲憊的過客,帶去些許的心靈撫慰,以感覺到這片林的高尚與難得。在老屋后山的松樹林中,曾祖父還留有一塊約十來平米的空地,說是空地,是因為那些樹排隊至此,中間留出了稍大一點的空隙而已。
黃天有眼,終于那些松苗長成了挺拔偉岸的松樹,可以遮擋一片陽光與風雪,蒼勁的綠色完全掩蓋山石的本來,驕傲地迎著每個季節的來臨。
每當家有遠親來訪,曾祖父總是毫無商量地徑直地把客往松嶺上攆,不知是炫耀自己那得意的作品?或是向客人們灌注一點上心的念頭?其動機,只有他自知!
在許多人不經意間,曾祖父的松樹林子大了,山梁更多了些生的氣息,可我的曾祖父他瘦多了,頭也全白了……
曾祖父在他去世前的那些日子,做了兩件他認為最重要的事,先是為自己的兒女們每人買了一條半丈長的白粗布,叮嚀說:在他走后,不再另置孝帕。這也許是曾祖父對自己數十年來對兒孫們少有貢獻或是為栽了那些“不能吃”的樹所給家中帶去的累贅表示最后的歉意吧!再是為那些樹掛了無數道免死的“招牌”:“保護樹木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這可能是他寫下的最后的遺言,是他人性的訖求,更是他深切的告誡。
梅樹尚在孕育花蕾的時節,曾祖父像一片熟透的紅葉,悄然失落,長埋在松林中他早先留下的那塊空地中,繼續守望那些還在努力長著的樹。他簡單的墓前立著一塊嬌小的石碑,那碑僅有兩個里程牌那么大一點,上面刻著他生前親筆所題“松嶺叟廖公之墓”。※本文作者:等雨的云※※本文作者:等雨的云※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047.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