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yler Cowen
距離美國大選日還有不到1個月,共和黨人在這時卻爆發了公開戰爭: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0月11日承諾要擺脫黨內領導人的枷鎖去競選,并發誓要懲罰“不忠”的黨員,其中包括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Paul Ryan)和2008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特朗普早已表達過對華盛頓建制派的蔑視,但為了挽救自己四面楚歌的競選,他暗示自己可能直接與共和黨領導人開戰。
共和黨儼然已成為一個爛攤子,這個驕傲的政黨怎么會淪落到這般境地?他們的總統候選人正背負著退出競選的千鈞壓力;現在,他們很有可能失去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用“判斷力差”來解釋,是個不錯的起點,但經濟學家所稱的“博弈論”可能有助于為這種解釋提供一個理論框架。
很多人都在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如此多共和黨人歷經這么長時間,才出面譴責唐納德·特朗普。畢竟,這位總統候選人猶如汗牛充棟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言論早已有之,并且記錄在案。
一些源自博弈論的簡單指針,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特朗普此前的紀錄還不足以成為一個誘發黨內叛亂的危險信號。隨著特朗普在黨內初選中連連告捷,不斷迫近獲得提名所需的票數,共和黨人面臨為其“背書”(endorse)或者至少不反對他的強大壓力。
支持黨內選定的總統候選人,被視為獲得政治捐款,贏得特朗普支持者認可的不二路徑。更不用說,倘若特朗普最終入主白宮,這些支持者還有機會撈個一官半職。很多共和黨人屈服于這種壓力。一些沒有屈服的共和黨人,或許原本就沒有什么政治前途。
一旦大多數共和黨人出面支持特朗普,你恐怕很難跳出來,孤零零地反對其參選。作為特朗普的初選對手,約翰·卡西奇(John Kasich)和杰布·布什(Jeb Bush)并沒有為他背書。他們似乎隨即從全國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
特朗普的初選對手,約翰·卡西奇(左)和杰布·布什
泰德·克魯茲(Ted Cruz),另一位初選對手,直到最近才正式支持特朗普。他的支持率也一落千丈。
就這樣,這些心懷不滿的共和黨人圍坐在一起,等待著其他共和黨人釋放叛亂信號。
10月7日浮出水面的那段攝制于2006年的錄像帶(在這段視頻中,特朗普用極其粗俗的語言吹噓自己調戲女性的手段)與其說是特朗普的另一樁丑聞,倒不如說它迅速揭示了其他共和黨人“棄船潛逃”的意愿。女性共和黨議員,以及那些需要摩門教選民群體支持的政客,率先撤回他們的支持。
隨后,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公眾和黨內同僚對這場叛亂的反應相當積極。越來越多的共和黨人隨即加入批評者的行列,“從眾效應”愈演愈烈。
這很像債權人拋棄一家有可能破產的企業——這樣做也就夯實了其關門大吉的命運。不妨回想一下大作家海明威對崩潰過程的描述:“漸變,然后突變”(Gradually and then suddenly)。
當然,鑒于這場政治叛亂已然發生,早點這樣做顯然對共和黨人更有利——比如說,在7月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或者在這場會議期間。
彼時,共和黨更容易提名一位特朗普的替代人選,代表該黨角逐總統寶座。但共和黨上下陷入“集體行動的困境”,就像那些或許希望反抗金正恩統治的朝鮮將領一樣。后者知道,如果其他人不及時跟進,他們必將共赴黃泉路。
眼下,另一個“集體行動的困境”或許正在引領共和黨人走向一個更加悲慘的命運。如果特朗普沒有機會贏得大選或保持接近,共和黨選民的投票率可能會崩潰,從而危及該黨對許多官階相對較低的政治職位的控制。
倘若所有的共和黨人只是假裝特朗普沒有說過那段極其下流的話,那或許有助于提振共和黨選民的投票率,進而提升贏得大選的幾率。但政客們經常顧及的,只是自己的私利。
在足夠多的選民似乎“受夠了”特朗普的荒誕言行之后,政治候選人和其他黨員就會尋求與他保持距離。如此一來,一旦特朗普不再參選,他們也可以嘗試著重建自身聲譽。你可能會說,這些人終于做了正確的事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許多人再一次遵循自身利益行事,也再一次損害了共和黨整體的利益(但這樣做不一定傷及美國公眾的利益)。
換言之,共和黨人接連兩次都站在了博弈論邏輯的錯誤一邊——推遲他們的反對意見是一次,后來撤回支持是另一次。這些很難成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隱喻的鮮活例證。
這種集體行動災難是否有可能被調升一個等級?試想一下,如果共和黨針對特朗普發動一場更加正式的政變,那將是什么情形。
共和黨內部正在激烈討論在選舉周期已臨近尾聲之際,他們還可以采取哪些力挽狂瀾的舉措。然而,倘若沒有獲得特朗普本人同意,共和黨是很難臨陣換將的,如果現在還存在這種可能性的話。
因此,一些共和黨人可能會首先嘗試著駁斥特朗普,然后祭出一些有吸引力的選項,以慫恿他退出競選。(“建立一個新的商業合作伙伴關系怎么樣?”)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激勵,能夠誘使這位或許很自私,同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候選人選擇離開呢?呃,為了獲得一筆更好的交易,特朗普可能不會立刻離開,然后靜悄悄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本文不代表彭博編輯部、彭博公司、《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意見。)
編輯:劉馨蔚
翻譯:任文科
◆ ◆ ◆ ◆ ◆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296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