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失事后蔣介石為何悲愴淚涌
1971年9月13日,中國大陸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就是林彪出逃,摔死在大沙漠中。此后,蔣介石、美國以及國際媒體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卻各不相同。
蔣介石得知林彪摔死后,禁不住老淚縱橫。蔣介石之所以悲愴淚涌,并非留戀自己與林彪的師生之誼,而是另有隱衷——正當林彪在“文革”中出盡風頭,大紅大紫時,偏居臺灣的蔣介石在國民黨一次中常會議上就直截了當地說:“我不相信林彪這個人會忠于毛澤東。”會后,蔣介石的秘書陶希圣問及此事,蔣介石說:“你查一查1945年的檔案就知道了。”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林彪曾受命前往重慶,面見蔣介石,為毛澤東與蔣介石的談判打前站。林彪見了蔣介石,顯得畢恭畢敬,口口聲聲地稱“校長”。蔣介石說:“你們共產黨還讓這樣稱呼嗎?”林彪謹慎地答道:“我盡管在共產黨內,將來校長一定曉得我能為國家做什么事。”當著蔣介石的面,林彪不敢長談,他表示有一些“意見”想通過蔣介石的心腹詳談,然后轉達給蔣介石。蔣介石即傳喚軍統局副局長鄭介民(也是黃埔生),當著鄭的面說:“林彪同學有些事情要與你充分交換意見。”鄭介民即與林彪在嘉陵江畔的一家小飯館吃了一頓飯,作了幾個小時的長談。隨后,鄭介民向蔣介石遞交了一份很長的報告。
上世紀60年代蔣介石斷言林彪不會忠于毛澤東,是基于抗戰時林彪在他面前的直言不諱,而且蔣介石手里頭也確實掌握了一份有關林彪所述意見的長篇報告。林彪死后,蔣介石很難過,幾次對秘書陶希圣提起:“可惜當初不相信林彪而不敢建立這條內線。”
遠在美國的尼克松,也為中國突然發生的變化憂起心來。盡管他不知道林彪摔死的事,但知道9月中旬以來,已經有五天時間中國所有的領導人都沒有在公共場合露面了。
在最近這五天,中國大陸機場關閉了,所有的軍用飛機、民用飛機都沒有起飛。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發生了大事,軍隊已進入“一級戰備”。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也十分擔心。從報告的材料揣測,中國國內發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他隨時將這些情況報告尼克松。
“中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尼克松的心直往下沉。為了與中國打開關系,苦心策劃了兩年,難道又要出意外?總統深知一個國家的政策往往會隨著領導人的更迭發生變化。
9月21日,美國駐巴黎武官沃爾特斯將軍與中國駐巴黎大使黃鎮作了接觸,安排總統訪華及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的聯系工作還在進行。這件事才使尼克松、基辛格不安的情緒有所緩和。據沃爾特斯將軍報告,黃鎮的態度照樣很爽快,這表明安排總統訪華的事沒有中斷。
9月23日,尼克松對底特律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稱,他并不認為,中國突然發生的政治動蕩會影響他去大陸旅行的計劃。
再經過巴黎秘密渠道的磋商,到10月初,中國方面答復同意美方在10月5日公布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的日程。尼克松和基辛格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氣。
林彪出逃后,盡管中國方面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還是在國際上引起了種種猜測,有些說法聳人聽聞,近乎天方夜譚。
最權威的新聞發布是蒙古的電臺和報紙。它們在9月29日、30日首次公布了中國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的消息。
最敏感的新聞媒體當屬法新社、合眾社、路透社、塔斯社和日本的報紙。奧地利電視臺和報紙,9月30日至10月1日援引上述媒體的消息報道:“9月13日凌晨,中國武裝部隊一架噴氣式飛機在蒙古上空墜毀,有9人死亡”;“日本政府部門據法新社消息稱,這架飛機是被擊落的,機內有被黜的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他企圖逃往國外未遂喪命”。
英國《衛報》10月1日刊登記者萊斯卡薩9月30日從香港發出的報道,內稱:不管所傳在蒙古發生的飛機墜毀事件的意義如何,這里的分析家卻認為,從9月中旬以后,中國領導人中發生了重大問題。人們普遍排除了早些時候毛患病或去世的推測,而贊成環繞副主席林彪和政治局其他委員的地位問題的一些說法。林一些年來身體一直不好,從6月以后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過面。不管是因為生病或是國內的政治原因,林的權威的削弱,都有必要使中國最高領導人重新排隊。軍事領導人最近幾周引人注目地沒有露面,這使許多分析家作出這樣的推測,那就是人民解放軍的領導人特別卷入了當前這場危機;另一方面,周恩來繼續不斷地在公開場合露面,并且看來已經完全控制了局勢,他可能比以前更為有力。
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27日在頭版位置,刊登了記者史丹利·卡諾寫的題為《林彪據信已死》的報道,第一個在美國披露了“九一三”事件的消息。
1972年1月,英國《新觀察家》駐莫斯科記者聽蘇聯人議論,蘇聯專家把已燒焦的林彪尸體整理出來,發現尸體上中了9顆子彈,呈蜂窩形。
這些外國報道,用意各有不同,有的是出于商業目的搶新聞,有的則是借此攻擊和誣蔑中國;有的是消息來源不準確不可靠,有的則是蓄意編造甚或制造謠言;有的表現出迷惑不解,有的則是幸災樂禍。
相關閱讀:真實的林彪 斯大林為何提出用15個將軍換林彪?
林彪自黃埔從軍后,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戰功累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成為毛澤東、朱德麾下的著名戰將,令國民黨將領望而生畏。據說,1942年林彪傷愈回國時,斯大林極力挽留,并向蔣介石提出以十五個將軍換林彪。這一傳說不翼而飛,無足而走,哄遍全國,無形中增大了林彪在國內政壇、軍壇上的地位和分量。當人們詢問林彪傳聞是否屬實時,林彪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說,“我不知道,你們有興趣,可以去問斯大林和蔣主席。”
“戰爭的魔鬼”蔣介石懸賞十萬
1932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重建紅一軍團,任命林彪擔任軍團長。這年,林彪25歲。
1933年春,林彪在他的小本子上,又寫上了這樣一行文字,“1933年2月,指揮黃陂、草臺崗戰役,殲敵三個師,俘獲二萬五千余人。”
黃陂、草臺崗戰役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戰役的全勝,使林彪善于組織大部隊、大兵團作戰的傳聞更加為人們所折服,“常勝將軍”的美名也不脛而走。
1932年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人馬,分左、中、右三路大軍,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1933年2月初,敵中路軍以十個師的兵力分三個縱隊向南豐、廣昌前進。12日,紅軍進攻南豐,示形于敵。敵軍為救援南豐,與紅軍主力作戰,以第一縱隊之五十二、五十九師取道永豐、樂安向宜黃南部急進,將整個左翼裸露于紅軍面前。
這時,紅軍總部當機立斷,迅速命令紅軍主力自南豐撤退,隱蔽集中四五萬優勢兵力于黃陂以北地區,然后從兩翼包抄北上。紅軍兵分左、右兩翼。左翼為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第二十一軍,進至黃陂一線設伏,整個左翼部隊由林彪、聶榮臻統一指揮;右翼為紅五軍團和第二十二軍,負責阻擊敵人和掩護紅軍右側。
林彪作為此次戰役戰場指揮,在與彭德懷、董振堂等人商量后,決定左翼采取平行路線,隱蔽接敵,準備以伏擊、側擊、兜擊等手段,從左至右逐次消滅敵軍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大家約定,以林彪打響的槍聲作為總攻信號。
27日拂曉前,徐彥剛、羅瑞卿率七、九兩個師和炮兵連在右,林彪、聶榮臻率十、十一兩個師在左,同時進入陣地。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并進,在紅一軍團之后依次擺開。各師、團、營迅速展開,隱蔽于叢莽密林之中。
清晨,四周群山幽靜,山泉淙淙。八九點鐘,太陽升起,霧散天清,敵人也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火力射程之內。
首先過來的是敵五十二師。全師兩個旅四個團毫無戒備地從指揮所前走過。“打不打?”參謀請示林彪。
林彪冷靜地說:“等輜重部隊。”他判斷,敵人大部隊行動不可能沒有輜重部隊。不出林彪所料,敵人輜重部隊過來了。“打吧?!”參謀人員又請示。
林彪仍是冷靜地說:“等護衛團。”這樣,等敵人全部進入我軍的伏擊圈后,林彪才發出總攻信號。頓時,平素僻靜的山谷里,槍炮聲震耳欲聾,數萬大軍將敵人團團圍住,使其動彈不得。經過三個小時戰斗,全殲敵五十二師。
黃陂大捷后,林彪、聶榮臻又率紅一軍團和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及獨立第五師進攻草臺崗。攻占草臺崗必須先占領黃柏嶺。黃柏嶺是緊靠草臺崗南面的制高點,山坡陡峭,易守難攻。紅四軍十、十一師強攻多次,都被敵人居高臨下地擋回。紅一軍團中,有三位師長負傷。戰斗至下午三時,黃柏嶺還未得手。這時,林彪決定使用預備隊。他對紅九師師長李聚奎說道:“從拂曉打到現在,還沒拿下來。現在命令你們九師從正面山埡口突過去,限你們在兩個小時內把它拿下來。”
李聚奎想了想,對林彪說:“敵人只要兩挺機槍就可以把口子封住,我們攻不上去。”
“那怎么辦?”林彪問。
李聚奎建議以一個團正面強攻,以兩個團從埡口左翼山梁攻上去。林彪聽了這話,把李聚奎“克”了一句:“你怎么不早說?”
按照這一部署,李聚奎率紅九師迅速拿下了黃柏嶺,然后又沖向草臺崗。
草臺崗戰斗,紅一軍團獲得全勝,殲滅和俘虜敵軍近四千人。
蔣介石對第四次“圍剿”的慘敗深感恥辱。他在給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的手諭中說,“此次挫敗,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疼”,并稱林彪是“戰爭的魔鬼”,懸賞十萬元緝拿林彪的首級。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16/5549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