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第二節 出土文物的清理與修復

  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很多是帶有大量埋藏環境包裹物,并且多是破碎的、殘缺不全的。對這些殘片進行科學的清洗與修復,可以讓藝術品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便于研究者進行研究,便于博物館陳列展出,便于人們認識和欣賞古代遺物。

  目前,對于文物修復的認識,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文物修復應該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即只要殘缺部分不影響文物的穩定性與藝術性,就不必進行修復,尊重其本身的歷史信息;另一種觀點認為,文物修復應該再現文物的完整性。即只要文物殘缺了,就應該進行補全,這樣有利于歸類、進一步研究文物,體現文物的藝術性。由于上述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導致不同的修復原則和修復方法。

  近些年,文物工作者一直在討論文物的修復原則,多數人認可 “修舊如舊”的原則。它的主要觀點是:尊重文物所具有的歷史真實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盡可能延續文物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歷史信息。修復工作不可主觀地去除或改變文物表面歷史痕跡,修復之前必須對其歷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特征進行認真研究,確保修復的效果能體現該文物的原始風貌。

  無論學術界如何爭論原則性問題,在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文物,隨時需要進行采集、清洗、修復。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在“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工作方針下,文物修復工作也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

  由于文物在地下埋藏環境中,長時間地與地下環境因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所以,在文物發掘出土時,表面必然帶有大量埋藏環境的包裹物,雖然它反映了文物在地下環境中的點點滴滴,但在對包裹物采集取樣之后,多余的包裹物,便影響了文物的后期整理、修復、陳列,必須將其清理掉。對于不同種類的文物,因其穩定性能的不同,所采用的清洗方法不可能一致。我們把性能穩定的文物稱為普通文物,以之區別那些比較脆弱的文物。

  (一)普通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

  根據文物不同腐變程度及不同部位選擇不同的清理方法。目前對于比較穩定文物的清洗可采用清水刷洗和機械法清理,清理時以不傷損文物的特征為原則。

  對于性能穩定的文物,如果其表面僅僅是簡單的泥土污垢,可用清水毛刷進行刷洗,例如沒有彩繪的陶器及石質文物表面的清洗。這種方法原本十分普遍地應用于考古工地,但是,隨著人們對考古工作的認識提高,目前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改用干法清理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表面信息。

  機械清理法是在顯微鏡下用電動工具去除污垢或者金屬銹蝕。它可以控制清洗的范圍,目標明確,不傷害非清洗部位的文物信息。經常使用的清洗儀器有超聲波清洗機、超聲波潔牙機、微型打磨機、噴砂機。

  這幾種機器是從工業或醫院中引進的。超聲波清洗機應用壓電陶瓷換能器將電能轉換成聲能,使液槽件液體介質產生空化、機械、熱及化學效應,利用這些效應對器物進行浸入式的整體清洗。超聲波潔牙機利用換能器產生的超聲振動,通過聚能桿將能量集中在工作刀具端部。當手持筆式的工作端部輕觸工作面來回摩擦時,即可將工作面上的附著物及銹層迅速粉碎剝離,并由刀具頭部噴出的水流帶走,達到清潔表面的作用。其工作能量可通過對輸出功率的選擇隨意調整。噴砂機對質地較軟、工藝精細的金銀工藝器、鎏金器物的處理效果極佳。它利用空壓機產生的高速氣流,混合 Al 2 O 3 拋光微粉噴出,用以清除器物表面的堅固附著物。經噴砂處理后,沒有機械清除的痕跡,并有拋光效果。

  (二)脆弱文物表面的清洗技術

  對于那些比較脆弱的文物,文物的清洗要有特別的方法與工具。下面列出有機質文物中紡織品和無機質文物中鎏金銅器的清洗方法。

  1. 紡織品文物的清洗

  紡織品文物的清洗應根據紡織品纖維的種類,組成,結構和性質而定,也與織物的顏色和污染斑點的性質有密切的關系,其清洗的方法可分為濕洗法 ( 水洗 ) 和干洗法 ( 機械清洗或用有機溶劑清洗 ) 兩種。

  ( 1 )濕洗法

  清洗前應先除去泥土,然后再用水洗,一般常用蒸餾水或雨水來洗。對于本身很脆弱的織物和遇水后容易褪色的織物,最好采用水蒸汽法來清洗。 有些織物的小殘塊可以在玻璃上進行清洗,因為玻璃表面光滑摩擦系數小,在水的滑動下,可以調整織物的經緯線。在清洗這些弱質織物時,要用極緩的水流使之在織物上慢慢滲過,以免局部受力過大,織物受損。 清洗完畢后,將織物放入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房間進行干燥。而對于某些用水洗不掉的斑點,則應選擇適當的其它溶劑來進行清洗。選擇溶劑時應先在藝術品的次要地方 ( 如邊角處 ) 作小片實驗,得到可靠的結果后才能使用。絕不可輕率處置,否則將會使文物受到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尤其是在清洗有顏色的紡織品時,必須先做局部點滴實驗,以判斷水和其它溶劑對顏色的溶解程度。可以在有顏色的部位上滴上一滴所實驗的溶劉,浸泡大約一分鐘后,可用白吸墨紙或吸濕紙吸拭溶劑,若有顏色轉移到吸紙上叫做“流淌”,表明這種溶劑能使織物掉色,應立即改用其它溶劑,或者用 5 %的食鹽溶液或 2 — 5 %的醋酸溶液進行顏色固定。然后再做點滴實驗,必要時可以增大醋酸濃度,最高可達 20 %。經固色后,再無淌流現象時,方可使用此種該劑。

  有些油脂類的污班、汗斑、果汁、動、植物的變質產物等均為酸性,一般不溶于水,可在水中添加一些堿性的去污劑。,可與酸性污染物發生中和反應而變成溶于水的鹽或皂,或堿金屬化合物等,而被洗去。一般采用有表面活性作用的合成洗滌劑或濕潤劑。實踐證明,清洗液的 pH 值一般 pH 值從 10 減少到中性時,清洗效果最好。通常使用弱堿氨水溶液作為緩沖的系統來保障安全。因為這種堿,當它尚未產生有害作用之前就已經揮發了,使用比較安全。另外也可添加硼砂作去污劑,當濃度為 0.1 %~ 1 %時, pH 值為 9.2 。這些鹽 ( 即四硼酸鈉 ) ,因為它可增加皂化和清洗能力,對清洗有嚴重污染的棉織品文物,效果較好。

  對于紡織品文物上的鐵、銅或其他金屬氯化物的污斑,可以采用酸性水溶液來處理使之變為可溶性鹽類,同時酸性溶液還可固定酸性染料和中和洗滌過程中多余的堿。在清洗棉織品文物時,通常采用較溫和的酸或緩沖鹽溶液,以防止損傷纖維。醋酸就是廣泛應用的一種,當它的濃度接近 1 %時, pH 值為 2.8 ,當濃度為 28 %時, pH 為 2.0 。它又是揮發性酸,一般在它能夠在傷害纖維之前,就已經揮發掉了。

  有些紡織品的污斑含有大量鈣、鎂、鐵等離子,可用六偏磷酸鈉水溶液去除。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中性絡合劑,它可與金屬離子發生螯合作用生成螯合化合物。同理,對于紡織品文物上的銅銹也可以選用氨或胺類化合物使之與銅離子形成絡合物而去除。

  紡織品文物上的血斑、尸體污斑、動物凝膠、食物殘渣等蛋白質污斑,用水和洗滌劑洗不掉時,均可利用酶的作用來分解它們,因為在適宜的條件下,酶可促使蛋白質加速水解成氨基酸溶于水而達到除去的目的。一般常用一種木瓜蛋白酶 ( 又叫香瓜酵素 ) 在中性和 30 ℃ — 40 ℃ 的條件下,使之與斑污進行作用。操作時必須使溶液與污斑充分接觸,一般要恒溫一個半小時左右。酶轉化作用的條件雖然比較溫和,但對已經經歷了歷史滄桑的毛織和棉織品文物來說,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影響。因此操作時要悉心觀察,如有異常征兆,應立即終止處理。

  當紡織品上沾染了有顏色的斑污的時候,通常可以通過氧化的方法破壞有色基團來減輕或消除這些色斑。我們常用的漂白法就是利用漂白劑的氧化作用來破壞顏色。

  常用的漂白劑為“氯漂白劑”,它適用于由植物性纖維組成的棉織品和麻織品,但不適用于動物性纖維。通常使用的氯漂白劑有漂白精。最佳漂白條件是 pH 值為 10 的微堿性的溫水溶液。漂洗完后,應用溫和的酸中和至中性。對于蛋白類的動物纖維毛織品或絲織品,常用過氧化物漂白劑漂洗。過氧化氫、過硼酸鈉用得較多。這類過氧化物與纖維的表面接觸后可分解放出新生態氧原子,漂白過程中,應當避免使用金屬容器或蓋子,因為金屬會起催化作用,加速反應。

  對于因氧化作用而產生的斑污,只能利用還原作用去除這些有色污斑。其方法有兩類:一類是由于金屬銹蝕而產生的污斑,通過還原作用使銹斑變為可溶物,把銹斑的顏色除去或變為不太明顯的色調。另一類是由于有機染料或天然顏料造成的污斑,它們很容易因氧化或還原作用而起變化。但還原作用比氧化作用要緩和些,一般不會切斷整個發色基團,但可使雙鍵或叁鍵變為單鍵,這樣即可使顏色消失。常用連二亞硫酸鈉或者用甲醛化次硫酸鈉作洗滌織物的還原劑。其操作是:先用連二亞硫酸鈉溶液將污斑浸濕,然后在浸濕的斑點上撤上一些連二亞硫酸鈉粉末,并在斑點上加一點 5 %醋酸溶液,使化學反應加快。如果織物上有銀、銅、鐵或其他刺繡和鈕扣等物時,則應使用氫氰酸稀溶液清洗。而不能使用次硫酸鹽清洗,否則不僅會失去金屬光澤,而且還可能發展成黑斑。

  ( 2 )干洗法

  有許多污斑,既不能溶于水,且用水處理也不安全。因此,通常采用無水的有機溶劑來清洗,叫做干洗法。適用干洗法洗滌的污斑有油、脂蠟、焦油、樹脂、粘結劑、蟲膠、油漆、涂料、橡膠和塑料等。這些污斑雖然也可以在水中用皂化或用洗滌劑來乳化,但使用溶劑清洗更有效、更安全。

  用作干洗劑的有機溶劑通常有酒精、丙酮、汽油、苯、甲笨等。用有機溶劑洗滌紡織品文物時,應該先作點滴試驗,只有確實證明該溶液不使織物褪色,不破壞織物結構,能有效的去除污斑后才能使用。因為這些有機溶劑多是一些低沸點的易燃、易爆物質,應該特別注意防火、防爆。

  在有機溶劑中,最常用的是三氯乙烯,這種溶劑易揮發、不易燃。用純的冷溶劑浸洗紡織品文物時,浸漬時間一般不超過 30 分鐘。如果用三氯乙烯浸洗時織物上的顏色有流淌現象,則可改用二氯乙烯。經這類含氯有機溶劑洗滌后的織物,不僅可以除去污斑而且還可以防止蟲害。

  石油溶劑也是優良的清洗劑,特別適用于除去油脂類、煙炱和染料的斑污。石油溶劑價格便宜,毒性小,不易爆炸,使用較安全,而且對大多數紡織品無害。若有糖、鹽和其他水溶性沉積類污斑存在時,可以稍加一些水到溶劑中,使之發生乳化作用后,即可將污斑去除。

  有機芳烴類溶劑,如苯、甲苯、二甲苯類可以除去那些由食物、煤煙沾污而造成的含有不飽和油類的污斑。有機醇類如甲醇、乙醇溶劑可以去除蟲膠和樹脂類某些斑污。對于纖維素類的粘合劑,則可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酸戊酯或其它的酮類和酯類溶劑除去。漆和涂料形成的膜,通常只能用某種溶劑軟化后,用小刀或其它工具仔細剔去。

  當一些斑污用干洗法和濕洗法均不能湊效時,可適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它的作用是減少清洗劑的表面張力或分子間的吸引力,使得溶劑與織物纖維容易接近,即增加濕潤作用。同時,由于表面活性劑分子一端為親水性,一端為親油性,在溶液中形成許多乳膠束,將污物包圍,使污物易于從織物纖維上脫離而進入溶液中被除去。

  表面活性劑有離子型 ( 陰離子型和陽離子型 ) 和非離子型兩大類。一般來說,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溶解性較好的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效果較好。例如十二烷基磺酸鈉就屬于一種常用的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

  為了有效地除去各類污跡,常常使用混合溶劑。如: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三氯乙烯:海鷗洗滌劑:醋酸:水= 9 : 1 : 6 : 2 : 10 : 2 : 7( 重量比 ) ,上述配比和溶劑種類,可根據具體的清洗對象,適當加以調整。

  2. 鎏金器物表面的清理

  目前,對鎏金銅器或銀器上的銹蝕處理有兩種方法。一種以機械方法為主,利用化學藥品來分解軟化器物上的綠銹,再用手工工具及一些小型電動機械來除去器物表面的銹層。另一種方法則是以化學方法為主。

  ( 1 )機械方法

  鎏金文物的銹蝕,往往是較硬的銹層處在薄軟的鎏金層上,純粹的機械方法去銹很有可能使鎏金層損傷和剝落,因此必須輔助以適當的化學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處理效果。一般使用 EDTA 的絡合法。

  先用棉花簽蘸 EDTA 液滴在銹層表面,使銹層局部處于浸泡狀態,片刻后將該部位放置于 5 或 10 倍的雙目顯微鏡下操作,用尼龍刷或玻璃毛刷緩慢刷除,對于較硬些的銹,則視銹層的不同堅硬程度分別使用竹刀或有機玻璃制的刀,直至使用鋼制刀進行仔細的剔除。清除掉這一小范圍的銹以后再換另一處滴加 EDTA ,就是這樣采取小區域的局部處理。對于浸在鎏金表層的 EDTA 液,經過一段時間后,無論是否將銹除掉,都應及時將這一局部用蒸餾水清洗干凈,依銹層的情況可反復多遍的浸泡和使用工具來剔除銹,當然每次使用 EDTA 后都必須用蒸餾水清洗干凈,用上述的操作步驟和環節直到將銹除凈。

  如果局部滋生有嚴重的銅銹已將表面的鎏金層腐蝕掉并產生體積膨脹,這部分采用牙科中使用的電動打磨機,通過更換不同的砂輪將膨脹出原始表面的部分磨掉,直至其表面基本與鎏金層持平為止。

  ( 2 )化學方法

  目前有四種化學方法可以用來去除鎏金表面的銅銹。

  方法一 :乙烯基乙醇 / 丙烯酸聚合物的稀甲酸溶液:乙烯基乙醇 / 丙烯酸聚合物是一種強吸水性物質,并具有良好的控水能力。與稀甲酸混合后形成一種新型的糊狀物。將新型糊狀物放在鎏金器物的綠銹上,糊狀物里的稀甲酸溶液就與綠銹表面接觸,而且不會向器物的金屬本體滲透。這樣,很薄的綠銹層就會被去除,依此,一層接一層地處理,就可以達到去除綠銹的目的。為了防止銹斑過分的去除,或將金屬器上多孔的、脆弱的銹體部分溶解,可在使用這種糊狀物去銹之前,將一種熱塑性樹脂涂在器物需要保護的部位上。綠銹被去除后,必須用熱的蒸餾水將這種強吸水性的物質及保護性樹脂完全清洗干凈。

  方法二 :以 EDTA 為主,并結合堿性羅歇爾鹽為輔。首先將鎏金器物浸泡在蒸餾水中清洗,將最外層部分泥土用刻字刀或其他工具機械去除。將脫脂衛生棉浸泡在 10% 的 EDTA 溶液中,敷在泥土之上,待其軟化后去除,綠銹部分用分別用 EDTA 和堿性酒石酸鈉去除。而較難溶的 Cu 2 O 可以在酸性條件下用硫脲與 EDTA 相結合清除。

  方法三 : 5% 半胱氨酸溶液。浮土用牙簽剔除,較為牢固的土銹可用無水乙醇作為松土劑,在用牙簽剔除。浮土清理干凈以后,將 5% 半胱氨酸溶液,用氫氧化鈉水溶液將其 PH 值調至 8.5 左右,將半胱氨酸溶液水浴加熱,溫度控制在 50 ~ 60 ℃之間,用紙漿吸取溶液,以鑷子撕取小片紙漿敷在所要除銹的部位,敷好后將器物放在一定的容器中,放入 50 ~ 60 ℃的水浴中。隨時用針管吸取半胱氨酸溶液向紙漿中追加溶液,當紙漿變色后,更換紙漿,重復以上操作,直至露出鎏金表面停止。除銹完畢后,用蒸餾水將器物上的殘留的除銹劑和溶解的銹蝕產物沖洗干凈。避免對鎏金本體和胎體造成損害。

  方法四 :對于鎏金銀器,為了不使鎏金薄層和銀受到損傷或產生不良的變化,可采用甲酸除銹并添加少量的巰基苯基四氮唑。先用少量無水乙醇溶解巰基苯基四氮唑后,再加入稀甲酸配成溶液。在要除去銹垢的銀器表面部位,蓋上應用上述溶液濕潤過的脫脂棉花,半小時后,銀器表面的綠銹就會逐漸被溶解而出現藍色的渾濁,輕擦銹垢,再用新的浸有該溶液的濕棉球反復幾次即可。最后用蒸餾水沖洗。

  二 出土文物的修復與補缺

  文物作為人類活動的成果,具有多重價值。首先它反映著特定歷史環境、歷史條件,形成其歷史價值,另外,它還可以作為藝術品,具有美學價值。文物修復工作就是對文物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等進行重新恢復。保持文物的歷史真實性是修復的主要宗旨,它不能對其物質組成部分進行干預,不能改變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賦于文物的意義,更不能抹殺掉在歷史進程中任何自然與人為因素對文物造成的改變。

  文物修復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了解器物的結構特性、制作及病變原因,對于保護修復器物至關重要。它需要歷史、考古、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相互配合、協調,通過各學科的共同參與,才能安全、準確地修復保護好一件歷史遺物。因此在文物修復與補缺之前,了解修復原則、做好修復方案十分重要。

  (一)殘缺破碎文物修補的幾個原則

  1. 保持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和藝術性

  根據歷史證據和文獻資料我們能夠進行殘缺修補。在進行修補時必須對其藝術風格進行研究,確保修補后能體現該文物的原始風貌,絕不能憑主觀想象去臆造或創造。

  2. 最小干預

  對于文物來說,任何修復行為,都是對它的一種干預。在保證文物結構穩定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不去添加人為的修補。盡可能多地保留原件及原有結構位置。將人為附加部分用在最有必要補全的地方,只要不影響器物力學穩定性,就不要刻意去彌補表面的殘缺。

  3. 可辨識性

  補全部位所采用的材料與工藝,最好是原材料、原工藝。但也不應該是完全的類似,應該是容易識別的,做到“遠看一致、近觀有別”。一定要既能看出哪些地方是原始的,哪些地方是補全部分。同時也不能因為這種識別而破壞整體藝術品的觀賞性和完整性。

  4. 可逆性

  在我們進行殘缺修補時,無論處理方法還是選材,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可逆性,即修補部位易于拆除,不影響和損壞文物的原始材料,不影響以后的再次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得到更好的材料與解決的辦法,若干年后,現在所選用的材料與修復方法都會改進,這樣的話,可逆性顯的尤為重要。另外,可逆性原則還可以允許我們在修補過程中,可以隨時糾正錯誤的地方。

  5. 兼容性

  文物修補所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可逆的、兼容的產品。選用的材料同藝術品的原材料及其病變程度要相適應,原材料與被選材料在物理、化學等性能上必須是相接近的,不能改變和破壞藝術品的原材料。不能對藝術品造成新的破壞。

  6. 安全耐久性

  文物的殘缺修補所選用的材料與方法中,除具有可逆性外,還應不對藝術品造成新的損害,并有利于長期保存。

  在實踐中面對不同類型的文物采用的修復方法也各有不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尊守修復原則,因地制宜、有效地進行文物修復。

  我們可以從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陶器修補和青銅器修復過程來理解文物修復的原則與步驟。

  (二)陶質文物的修補過程

  陶質文物的修復是修復工作中最常見、最基礎的部分。無論修復何種材質的器物 , 首先要對文物有充分全面地了解,認清其歷史背景、結構組成、制作工藝、埋藏環境、病變原因、保存狀態等,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出詳細、可行的修復計劃。在制訂了修復計劃后,便可實施具體的修復工作。包括清洗、加固、粘結、補全、最后的封護和維護等步驟,這些都要遵守修復原則,任何不利于文物保護的方法都是不可實施的。

  1. 前期研究與修復計劃

  ( 1 )結構特性

  無論是素面陶、彩陶、彩繪陶或是釉陶,其陶胎都是由粘土制成。粘土是一種無機物 , 含量中 80% 為沉積巖 , 它具有可塑性、縮合性、色彩、耐火性、抗性等特點。陶器的色彩指粘土中含有的成色礦物質,加上燒制溫度的影響,會產生通常所見的紅、灰、黑、白陶等。陶器具有耐火性。

  ( 2 )制作工藝

  制陶技術與工藝表面上看與修復無關,其實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信息,幫助我們了解器物結構、病變及破損部位等規律。手制和輪制是制陶工藝中初步成型技術的兩種主要方式。手制又分泥條盤筑、捏塑、板制、模具制作等。不同的制作技術會在器物上留下明顯或隱含的信息。手制陶器多非一次性制成,每部分間互相聯接處必產生一定的空隙,易形成破損區。輪制技術是一種較為先進的制陶工藝,它利用離心力制造陶器,工藝過程包括選擇泥坯、提升高度、施壓成型、磨光處理、切割卸下等。掌握這些規律對我們了解器物的病變及破損狀況有很大的幫助。

  ( 3 )病變及其原因

  文物上的病變中可溶性鹽份對器物危害最大,常見的可溶鹽有氯化納、硫酸鹽、磷酸鹽等,這些可溶性鹽極其不穩定,通過與環境中的水接觸,利用陶器的多孔性,進入到器物內部,當器物埋藏環境改變,隨著水份的蒸發,鹽份就會從內部轉移到器表,形成結晶,在器物下表面微孔中產生一定的壓力,致使器物表面破裂,產生鱗片狀脫落,或形成如霜狀的沉積,即鹽性粉化。這種病變對器物的安全危害最大,清洗時必須徹底清除。

  ( 4 )科學分析

  利用物理、化學手段對器物組成材料、病變及結垢進行分析。如X光片能了解器物內部的組織結構 , 可與制作工藝的研究相參照。通過科學分析可提高修復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 5 )修復計劃制訂

  在綜合以上各類信息的基礎上 , 便可制訂出針對性的修復計劃。

  2. 修復過程

  ( 1 )清洗

  清洗是修復過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最關鍵的步驟。清洗首先是去除器物上的有害物質,使其更加穩定、更加安全地保存下去,其次是去除對于器物上影響美觀的物質。其中,清洗方式及清洗材料的選擇,要求針對不同器物和不同病變而有所區別。清洗方法主要有機械法和化學法。在實際工作中,方法選擇是要經過分析,并選擇小面積部位先進行預清洗試驗。化學清洗法會對器物造成二次污染,故選擇時一定要謹慎,在使用后一定要將器物表面殘存的溶液去除干凈,保障器物的安全。清洗是一項認真細致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 , 它也是考古發掘的繼續,可彌補考古工地因條件限制而產生的缺陷,為考古學的研究提供更加細微的資料。

  ( 2 )加固

  對于陶器這類多孔性材料,加固是十分重要的,加固不僅能防止陶器表面裝飾層脫離,對于較為脆弱的器物 , 通過加固也能使其更加堅固、完整。加固劑的選擇是加固工作中最重要的 , 它必須具備下列特征:可逆性、抗紫外線、抗生物侵蝕、較好的滲透性、屬惰性材料,化學性質穩定。通常選擇熱塑性加固劑,如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 0.2% — 10% 酒精溶液、丙稀酸樹脂、丙稀酸乳劑、有機硅溶液,對于彩繪陶、釉陶在清洗前,視具體情況選用 2 — 5% 的丙稀酸樹脂做預加固處理。

  ( 3 )粘接

  經過清洗加固后的器物,可選用膠帶紙進行預粘接,對器物形狀及各部位的相對位置做到心中有數,在選擇好粘接劑后,便可實施操作。一般粘接劑分兩種,熱塑性和熱固性。前者因其原料來自植物纖維,屬直線型結構的聚合物,能在溶劑揮發后變硬,但它能溶于有機溶液,是一種可逆性粘接劑,但強度欠佳。后者由粘合劑、固化劑兩部分組成,經反應后形成三維結構的聚合物,具有不可逆性,但其強度較好。實際工作中,常選用后者。特別要注意的是粘接前要在被粘接部位涂抹 2% 的丙稀酸樹脂,丙烯酸樹脂可溶于丙酮或三氯乙烷中,具有可逆性,我們可利用它的這一特性來轉化熱固性粘接劑的不可逆性,使得修復更加合理、科學,同時為以后利用更好的材料進行修復提供了一個較為便利的條件。這一點在以往的工作中常被忽視,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修復時所選擇的粘接劑也要與器物本身的質地相協調,相兼容,若器物質地較疏松、易脆,那么粘接劑強度也不宜太大,否則對器物也是一種破壞。總之,粘接力應同最弱部分的力相同,粘接劑與待粘接材料間的粘合力應比粘合層內部的內聚力小。

  ( 4 )補全

  為了給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同時給博物館觀眾,從美觀的角度呈現器物的歷史、藝術價值,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對于殘破嚴重的器物,我們應該采用補全的方法來完成文物的陳列與研究要求。但是,補全必須在客觀、全面地了解器物的歷史背景、原始形態及保存現狀的基礎上進行,對于器物形態,表面裝飾等都不能憑想象進行增減。

  1964 年在威尼斯舉行的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通過了《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指出,保護與修復古跡的目的,旨在把它們既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品予以保護。尤其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在修復過程中,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器物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須區別于原作,以使修復不歪曲其藝術或歷史見證。修復工作必須遵守這一法規。因此,對于補全,我們也應該遵從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 可逆性。補全部位要易于拆除,且又不破壞文物的原始材料。

  第二 可辨識性。要尊重文物的原始部分,即要與原始部位有所區別,又要相互協調。

  第三 可兼容性。補全材料應同文物原始材料有兼容性,選用修復材料不能改變或破壞文物的原始材料。

  第四 最小干預。將人為附加部分用在最有必要補全的地方,不要刻意彌補殘缺。

  為了讓補全部位的顏色協調一致,補全部位的顏色需要進行處理。一般是根據器物自身顏色,在石膏粉內加入粉狀礦物顏料。為了不改變石膏的特性,礦物顏料不能超過石膏量的 1/3 。。彩繪陶、彩陶、釉陶等表面裝飾層一般可以利用噴色法、點色法做出與器表裝飾層較為相似、較為協調的效果。

  ( 5 )封護

  在陶器修復完后,為防止外界污染物再次侵蝕,要在器物表面涂一層護層。目前,可使用丙烯酸樹脂 (1.5 — 2%) 酒精溶液,均勻地涂抹在器物內外,丙烯酸樹脂能通過孔隙進入器體,使得器物更加堅固,同時亦能隔絕空氣、水分、光線、可溶鹽等有害物質的接觸,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

  ( 6 )維護

  文物處于展柜或庫房時,環境一定要十分穩定,溫度不能有太大的起伏。同時要做好定期的檢測與維護。

  3. 過程紀錄

  在整個修復過程中,資料的記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修復工作的見證。當我們拿到被修復的器物后,第一步就應該對器物進行拍照、繪圖、并記錄下它的保存現狀及病變情況。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材料、使用原因、材料特性、具體實施方法等都要一個詳細、真實的記錄。通過建立一整套較為科學的檔案,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便利,同時使后人能從現在的工作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更好地保護文物。

  (三)青銅器修復的常用方法

  在我國青銅器修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過去由于收藏和古玩生意的需要,傳統的修復技術主要包括:青銅器整形、去銹、補配、花紋的鏨刻、焊接、粘接、作銹。隨著科技的發展,相關的文物保護保存的法律法規的不斷出臺,以及世界文物保護領域相關的保護準則、憲章和公約的發布,傳統的修復技術正在逐漸地發展而為現代青銅修復技術。

  1. 現狀調查與檢測分析

  在現狀描述、測繪之后,分析青銅器組成成分、金相結構、制作工藝,根據腐蝕產物分析及腐蝕機理描述,評價其保存狀況。

  2. 清洗、去銹與除氯處理

  青銅器清洗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附著物。對于大面積存在的鈣質結垢和泥垢,一般采用機械方法配合化學法進行清洗。機械清洗是易于控制,清洗后不留殘留物,不會導致銅器外觀顏色的變化。一般是用手術刀配合酒精棉簽清除表面較松散的泥垢。用微形打磨機清除較硬的鈣質結垢,根據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鉆頭。

  當文物易碎,銹層堅硬,機械清洗很難控制的時候,就需要配合化學方法。使用像 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氨三乙酸氨水復合液、 六偏磷酸鈉 等等 絡合劑,對銅器或進行局部涂敷或進行溶液浸泡處理,這種方法對于清除鈣質結垢效果較好。但是要注意:化學方法在使用后,都必須用水擦洗干凈,然后用乙醇、丙酮脫水,紅外燈烘干。

  去銹一般是指去除在正常環境下,還能繼續發展,對文物造成影響的銹蝕。它不是指銅器表面的附著物。對于那些影響器物外觀的銹蝕,一般歸屬于清洗不是去銹。通常采用的去銹方法有機械除銹法、化學除銹法、電化學除銹法。無論采用那種方法,重要的是:去銹要保持文物原貌,不能文物本體造成損傷。

  如果銅器銹始中含有氯離子,一般認為是感染了有害銹。由于銹體呈現粉末狀,故稱之為“粉狀銹”。對這種器物,一定要去除器物本體及銹體中的氯離子。進行除氯操作,要求除氯一定要完全,確保使用的方法和試劑不會對青銅器本體造成化學腐蝕、機械損傷,不留存對文物有影相的化學成分。目前方法有倍半碳酸納法、氧化除氯法等等。

  倍半碳酸納法:倍半碳酸納溶液是一種弱堿性的緩沖溶液。其中的碳酸根可使銅器中氯化物逐漸置換為穩定的堿式碳酸銅,使氯離子從青銅器轉移入溶液中,以此法達到清除氯離子目的。具體做法是:把銹蝕的青銅器浸泡在 1 %或 5 %的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時需要交替加熱,使液溫白天保持 40 度左右,晚上自行冷卻。開始時每周換一次溶液,幾周后可半個月或更長一點時間換,浸泡至少要三個月。浸泡時如果使用超聲波,效果會更好些。這種方法對保存綠色的銅銹有利,也適合需要保留的銘文,花紋,古斑的青銅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比較費時,容易在銅的表面形成孔雀石腐蝕層,色彩鮮艷,導致改變器物外貌色澤。

  氧化除氯法:這是一個針對局部含有氯離子的器物,也就是粉狀銹明顯的器物。它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雙氧水的高氧化能力,將銅器銹層中的氯離子氧化成氯氣釋放出來。在處理中利用針管滴加與紙漿糊敷相結合,可以安全快速地去除氯離子。具體方法是先調配好 1% 濃度的雙氧水,制作好干紙漿備用。用電熱吹風機對需要處理的部位進行簡單地預加熱,這是為了在處理過程中保證雙氧水的滲透速度和深度,增加氯氣的溢出速度。用針管小心滴加已經被加熱的部位,觀察氯氣的溢出,待氣泡減弱,用棉簽吸干反應液。再進行第二次滴加,以此類推,直到滴加雙氧水后氣體溢出很少后,停止。為了確保除氯徹底,在夜晚非工作時間,用鑷子按銹點部位的面積,鑷取浸泡過上述雙氧水的紙漿,糊敷到銹層上表面,不用加熱,表面也可以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延緩液體干燥時間,這樣相當于浸泡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時間短、針對性強、不會影響非含氯部位的原貌。

  3. 青銅器文物的修復

  不同的修復理念,對器物的修復方案就不同。我國傳統的修復思想是使器物完整化、美觀化,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銅器修復用的最多的技術就是整形、補配、焊接與粘接。

  ( 1 )整形

  埋藏于地下的青銅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土后往往需要整形。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他辦法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 2 )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補配方法可分為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近代修復中還有玻璃鋼補配等方法。

  ( 3 )焊接與粘接

  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

  “大焊”也就是銅焊或銀焊,這種焊接比較結實。修復古代青銅器一般多用“小焊”,也稱錫焊或“鼠接”,是比較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接所用的“焊錫”是錫和鉛的合金,錫占 62 %,鉛占 38 %,稱作“點錫”。

  銼焊口是把要對接的銅器碎塊的斷口上銼出新的銅質,即所謂 “新碴”,為了盡可能的保留銅器斷口的原來曲線,作為焊接時掌握銅器器形的依據,因此通常是在銅器斷口內外方向上偏重一方銼成一定的坡度,使斷口接面形成一定的傾角,對接起來即可形成焊口。銼焊口的原則是以避免銅器銘文和花紋或其他遺跡不受破壞為依據的。對實在無法避開接口的銘文等,要采用粘接的方法。

  粘接辦法 : 歷史上有用白芨、漆片、蟲膠粘接器物的方法。

  其他連接辦法 : 傳統修復中,對于那些特別殘破的銅器,或器物表面有紋飾不允許大面積焊接,即可采用焊接、粘接與機械加固相結合的方法,如秦陵銅車馬的修復就采用了套接、扒釘、加入螺釘、鉚釘等加強件連接的方法。

  根據現代文物修復理念,要求修復所采取的技術措施不能對文物造成二次殘損,不能妨礙再次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處理。在這種要求下,整形就對器物存有二次損傷的危險,不符合要求,而應該引用更加科學的辦法來實現器物原型的再現,比如借鑒計算機模擬技術設計出將恢復的器物原型,然后用同樣材料制作一件復制品,供我們研究和陳列。補配的方式與現代的理念比較接近,沒有很大的沖突。不過它們在補配程度的要求上有所差異,傳統的補配要讓觀眾找不出痕跡,而現代修復要求符合可辨識原則,要求有所差別。

  焊接與粘接方面的差異也是存在,傳統的焊接對器物的斷面有一定的破壞,而且引入了新的材料——焊料,在最小干預、可逆性要求方面也有欠缺。現代修復技術在傳統的基礎上,引進了可逆性涂層概念,保證了可再次進行修復的要求。

  在拼接成型方面,現代修復技術采用非永久性連結方式。根據出土器物殘片材質分析、對比相同時代同類型器物造型,用相似工藝和相同的材質制造出一件完整的器物——展示用的“支架”。不過在“支架”制作中,把實物殘片所在部位預先留出,待“支架”表面的銹色做得與原器物顏色接近以后,將殘片鑲嵌在“支架”上。這樣,即達到了恢復藝術造型的要求,又可以隨時卸下殘片進行再次研究與修復處理。

  4. 青銅器文物的緩蝕處理

  青銅器的表面不耐腐蝕。在現代工業污染的大氣環境下,酸性氣體、氧化性氣體會進一步腐蝕青銅器。尤其在潮濕、含有氯離子的酸性氣體條件下,還會有粉狀銹生長的危害。所以青銅器文物一定要做緩蝕處理。作為器物表面緩蝕層要求結構致密,與銅本體結合緊密,能夠有效去除氯離子。同時不改變文物外觀,緩蝕效果長期有效。目前,常用的一種方法是 BTA (苯并三氮唑)法。

  1967 年 Madson 首次將 BTA 法用于青銅器的保護,效果良好,至今成為最受歡迎的方法之一。 BTA 抑制銅腐蝕的原理是成膜機理,它與 Cu2O 膜存在有關,可能形成 Cu(I)-BTA 配合物保護膜和 Cu(II)-BTA 配合物保護膜。這種保護膜不溶于水,貼在金屬外部把金屬與腐蝕介質隔離,從而使金屬的溶解力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達到保護金屬的作用。有些學者還認為 BTA 吸附于銅器表面,可改變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使陽極反應活化能顯著升高,從而降低銅器本身的反應能力。國外許多學者 Poling , Roberts , Walker 等人通過試驗證明 BTA 處理后受蝕面上形成的一層 Cu-BTA 絡合物與 BTA 濃度、溫度、浸漬時間和溶液的 PH 值等有關。

  BTA 的操作工序是先配制 5 %的 BTA 乙醇溶液,將之放入可抽真空的容器中,再將腐蝕的青銅器放入容器內,用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騰狀為止,再將整個容器放入恒溫槽中恒溫至 60 度。放置 8 個小時以上,在恒溫期間控制真空度為 400 毫米汞柱。恒溫處理后將青銅器取出,用乙醇洗去表面殘留的 BTA 結晶。 BTA 在 60 ℃ 以下作減壓滲透處理,使緩蝕劑充分滲入銹層,這樣做成膜也最好。如無減壓設備,也可用 3 % BTA 溶液浸泡或用毛刷蘸取 BTA 溶液直接在青銅器上反復涂刷。

  目前,比較多用復合型緩蝕劑,推出了許多 BTA 的衍生物,如甲基苯并三唑( TTA )、 2.5- 二巰基噻二唑、 2 - (5 -戌基胺 —) —苯并咪唑等。這些新衍生物在抑制銅的腐蝕方面均優于 BTA 。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10/4557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