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曾幾何時,在熄燈后,靜靜的躺在單人的木板床上,打開愛華隨身聽,在夜里靜靜的聽著喜歡的歌手的音樂入睡,是最喜歡做的事。

那時對每個歌曲的歌詞都是那樣了如指掌。在物質不那么豐富的年代,大多數人經常借來其他人買的磁帶進行“復制”操作,精美封面并內附歌詞的正版磁帶在自己手里的是不多的,以至于產生了一種文化就是每個同學自己手里都有個歌本,自己把歌曲的歌詞記下來,反復哼唱直到完全背出來。

學校里有大把的時間做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周都能看大量的課外讀物,如各種體育周刊,周報,電子游戲軟件雜志,漫畫,武俠小說。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在這個信息極度碎片化的時代,國內的人們似乎都相當浮躁,沒有多少人再去看大部頭的書了。以自己為例,高中時堅持每兩周都在看的《新周刊》現在好像也騰不出時間來看了,這還是雜志。每個人似乎只有時間看看140個字的微博,再或者定期掃一下幾個字的朋友圈,再沒時間做一些深度閱讀,長期思考。

幾年前在丹佛時看到輕軌上的美國人都會拿一本比手大不了多少的書在車上看,不知現在有沒有什么變化,似乎當前的國人在交通工具里最愛干的事不是玩手游就是刷朋友圈,已經徹底被手機奴役,沒人在乎周邊物理環境的世界。

手機加速了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淺閱讀盛行。人腦在這個時代也跟CPU一樣,縱向發展遇到了瓶頸,變成了橫向擴展型發展。打開瀏覽器焦點在不同的tab頁切,打開手機也在不同的app間切,一切跟多動癥一樣,永遠無法在一個點上停留太久。

集中注意力,對于一個社會上的個體,或者在商業公司上,都是把事做成的一個必要條件。對于個人,一萬小時定律定義了理論上一個人要努力達到某一領域頂級的最小時間,實際上能專注在某一領域這么長時間的人,基本上已經“領先80%的普通人”了,中國國家隊奧運奪金的運動員就是例子。對于公司,現實世界都是要在資源有限的框架下做規劃,能把有限的資源先集中在一個戰略方向上,分清短期方向與長期方向,并進行投入。

通常只有創始人才有魄力犧牲短期利益進行長期的布局,強壓各方勢力。雇來的經理人只能進行妥協各方利益,穩穩妥妥的拿工資保證不出錯就是勝利。所以能經營到百年老店的企業鳳毛麟角。

對于個人失焦問題,可以有意識的進行訓練。下次談談越界。


文章來自微信平臺「麥芽面包」,微信號「darkjune_think」。轉載請注明。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