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天體物理學家約瑟夫認為人類文明的歷史是擴張的歷史, 人類文明只有通過星際擴張才能解決生物圈的污染, 并且認為這是人類唯一的選擇, 因為僅從經濟增長方面看, 每10 ~ 20 年將增長1 倍, 但是生物圈和地球太小, 而人類的潛力巨大, 已經超出孕育人類的地球的能力, 只有進入太空時代,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人口、污染等一系列全球問題。

人類文明


基于上述想法,天文學家在努力尋求地外生物圈, 現代天文學家證明直到目前為止, 在太陽系和銀河系還沒有找到能支持生命系統的生物圈。多四季理論, 對我們在星際水平上理解生態文明史觀和確立生態觀是有啟示的, 多四季論的核心內容是:地球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 形成四季, 周期為1 年。在它參與太陽系圍繞太陽系其近星系的質心公轉, 乃至周圍銀河系的銀心和更大星系公轉時, 由于不同強度熱源距離, 輻射角的變化而形成多種不同程度的四季變化。


人類文明的演變  人類文明何時星際擴張,UFO中文網
星際文明

較大的四季中包含著若干個較小的四季, 較小四季冷暖程度由它所處較大四季的哪一階段來決定, 太陽系的各行星具有自己的多四季, 分別在特定的階段進入生態期, 因此生物圈周期性地從一個行星轉移到另一個行星。


地球上曾經歷過不同周期的多四季變化, 分別為1 年、50 年、1000 年、1 萬年、5 萬年、500 萬年、2600 萬年、2.3 億年乃至更長周期的大四季。這意味著生物圈在地球上不止一次出現。但都在多四季的冬季——— 冰川消失, 又在間冰期或大四季的春天重新形成生物圈, 從地質、地理、水文、氣候等意義上說, 在一定的大四季里, 也表現為“ 春、夏、秋、冬” 的季節變化。冰川的形成與融化, 海平面的上升與消退, 氣候的嚴寒與高溫都是由大四季所決定的,生物圈在地球上能持續的時間長短是由大四季和智慧圈共同決定的, 從生態文明史觀的角度看, 智慧圈參與生物圈的全面展, 當大冬季來臨時, 能夠有效地保存基因, 保存信息, 在下一個春季來臨時, 再利用基因發展生物利用信息增殖發展人類社會。




NASA最新消息: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火星曾經可能有生命

人類文明的演變  人類文明何時星際擴張,UFO中文網


有關生物圈在其他行星上出現過的證明已被現代空間探測陸續找到, 最近, 發現在木衛二有稀薄空氣和固態水的存在;“海盜二號” 空間探測器測得火星大氣中有氧氣、水蒸氣、氮、氫、一氧化碳和氨, 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 極冠有厚厚的冰層, 火星上有縱橫交錯的干涸河床, 說明冰冠曾化過,也一定有過溫暖多雨的時期, 說明火星正處于它的大冬季, 火星也有雕刻等文明時代遺跡。據前蘇聯學者尼古拉報道, 宇飛船發現金星上曾有2 萬個城市的遺跡, 這些城市散布于金星表面呈車輪狀分布, 輪軸為中心大城市;地球上也多次發現上輪生態期出現過生物圈的遺跡, 土耳其國家博物館現藏有一幅1513 年的大地圖, 所繪制的南、北美洲的相對經度十分準確, 但是到18 世紀我們才知道準確的相對經度, 所繪制的南毛德地區的海岸線其沿岸的島嶼與港灣相吻合, 圖中還繪制了直到現代還很少探測到的地區, 其中包括到1952 年才被現代科學家發現的南極山脈。盡管《多四季論》的作者所提供的論據還不足以完全證明他的論點, 但是他關于生物圈遷移和周期性出現的觀點, 對于我們思考生態文明問題是有助益的。


美國航空航天局最近發現火星上很久以前已經存在生命的證據, 是對《多四季論》的有力支持,這一結論是從對一塊叫作阿蘭山84001 的巖石進行的兩年多研究中得出來的。這塊巖石是美國國家基金會的一個定期在南極冰面搜尋隕石的小組在1984 年找到的。據認為, 這塊2 公斤重的巖石45 億年前形成于火星上, 1600萬年前因爆炸飛離這顆行星, 1.3萬年前落在南極洲的冰面上。“ 由麥凱領導, 其成員包括來自美國航天局、斯坦福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佐治亞大學的科學家的一個研究小組檢查這塊土豆形狀的石頭的小薄片, 發現很像已在地球上發現的化石細菌的微小物體。他們還發現了他們認為可能是生活在潮濕氣候下的細菌沉積下來的化合物, 據認為30億年前火星上曾有過這種潮濕氣候。


此外, 麥凱說, 在這塊石頭的裂縫深處發現了有機物質, 而且有機物質在靠近核心的地方多于靠近外面的地方。他說, 這表明,這些有機物質是在這塊石頭震離火星前就形成的并不是地球上的細菌搞上去的。”
這一發現具有深遠的含義,這也許會改變人類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和看待宇宙的方法。


尋找外星生命方面的著名人物、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卡爾·根說:“這是能證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聯翩的證據。如果結果能得到核實, 那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說明生命不僅存在于一個微不足道的太陽系中的兩顆行星上, 而且也存在于整個宇宙。”




人類文明如果一直待在地球的結局會是怎樣

人類文明的演變  人類文明何時星際擴張,UFO中文網
農業文明


多四季成了生物圈周期性的大滅絕原因之一, 地球上經過了許多次生物由低級向高級周期性循環進化過程, 但是這種周期性的滅絕并非完全是由多四季造成的, 智慧圈在加速這種滅絕過程還是延長地球的生態期問題上是有所作為的, 工業明才有200 多年的歷史, 就造成這樣規模的污染, 溫室效應和臭氧空洞, 真是令人觸目驚心。如果以這種速度發展, 在漫長進化時期,生態期還能持續多久呢? 究竟是幾億年、幾萬年、幾千年還是幾百年呢?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隨著生物圈從一行星轉移到另一個行星時一起遷移嗎? 人類能等到那一天嗎? 難道人類還不應及時從地球生態文明史觀和星際生態文明史觀中受到啟迪嗎? 生物圈的進化決定于人類, 生態文明史由人類自己書寫。
人類生存與發展究竟有沒有終極目標? 什么是信息增殖價值觀的真、善、美含義? 我們人類應該從地史上幾次大的生物集群滅絕假說中得到啟示。
地史中生物所發生的幾次生物集群滅絕疑案一直困繞著地質學家, 盡管有過多種解釋, 但都難免牽強。




莊壽強在《時間、穿時及地層的時差對比》中認為, “ 所謂的幾次大滅絕, 在全球范圍看, 只是發生在同一個地質時間而已(例如二疊紀末或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但在地球年時間下, 它們之間都存在著早、晚關系, 這種早晚關系有時可相差很遠。”他從真滅絕和視滅絕的角度否定了生物集群滅絕問題的提出前提。與上述對立, 現代天文學已確認銀河系是一個外形扁平, 中間稍凸的旋渦星系, 太陽系位于銀道面偏外邊, 距銀心2.3 萬光年, 離銀道面25 光年, 以250 公里/ 秒的速度帶領太陽系其他天體繞銀心公轉, 轉1 周約需2.5億年, 兩次穿越銀道面, 由于星云對太陽光的吸收作用, 可能會給地球帶來冰期, 但由于星云的密度不均, 會有主冰期和副冰期。


南斯拉夫數學家米蘭科維奇的冰期理論認為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變化的天體運動因素是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軸的傾斜度、歲差現象, 地球的偏心率以9.2 萬年為一周期, 地軸的傾斜度以4.1 萬年為一周期, 歲差平均以2.1 萬年為一周期。米氏理論在解釋第四紀冰期、間冰期的氣候變化方面是較成功的, 但是, 米氏冰期理論無法解釋在整個地史的時間尺度上為何周期性的出現5 次大冰期。




人類文明的演變  人類文明何時星際擴張,UFO中文網
現代文明


據陳裕業等《第四紀地質》,地史上曾有過5 次大的冰期:其中寒武紀有過兩次較廣泛的冰川發育, 一次出現在距今23 億年,另一次出現在距今6 億~ 8 億年。古生代時期也有過兩次較大的廣泛的冰川運動, 一次發生在距今約4 億~ 4.5 億年, 奧陶志留紀之間, 另一次發生在距今約3 億年的石炭二疊紀。第五次大冰期則發生在距今約200 萬~300 萬年的第四紀時期。一般認為, 氣候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 不論是冰期或溫暖時期, 都不是人類和生物發展史中所謂的災難性時期。


冰川時期同樣是人類征服自然而闊步前進的時代, 人類正是出現在第四紀大冰期中, 人類的演化發展時期幾乎全部都是在這個大冰期中渡過的。筆者認為, 生物的發展是受大冰期限制的, 在不同的大冰期之間存在著允許生物發展進化的生態期。大冰期則造成了脆弱生態期甚至使生態期中斷, 這就是生物集群滅絕的主要原因, 顯生宙以來, 生物集群大滅絕至少有3 次即奧陶紀末、二疊紀末和白堊紀末。這恰與每隔2 億~ 2.5億年為周期的大冰期相吻合, 但據現有資料還無法證明, 白堊紀末的那次生物集群滅絕是否有大冰期相對應。


地球形成距今約46 億年, 在距今38 億年左右, 地球表面已有流水作用, 到距今23 億年的先寒武紀中, 當太陽系在銀心中穿越星云時便出現了距今23 億年的第一次大冰川(23 億年之前尚缺乏有冰川期的證據), 按2.5 億年的周期算, 其后有過5 次大小不等的冰期, 先寒武紀中最后一次大冰期距今約8 億~ 6 億年。以后每隔2.5 億年左右, 出現一次大冰期, 古生代以來, 第一次發生在距今4.5 億~ 5 億年奧陶志留紀之間的大冰期使生態狀況越來越脆弱, 以致于引起了距今4.5億年奧陶紀末的藻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和有脊椎動物的集群滅絕, 因此只有將基因信息保留下來, 才有可能在下一個生態期來臨時, 使信息迅速增殖, 爆發式的創造出更多適合新環境的物種,從而使上一個生態期余下的生物向蕨類植物和兩棲類動物進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侯先光、陳均遠等在我國云南澄江帽天山發現距今5.3 億年(5.3 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的塞武紀早期動物化石群, 其中動物化石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 如節肢類、脊索類以及海綿和蠕形動物80 多種分屬40 多個高級生物類別。地雖然已有46 億年的歷史, 大約3.5 億年后生命誕生了, 但其后的漫長歲月里, 這些生命卻是藻類低等生物。到5.3 億年前的寒武紀, 海底生物突然活躍起來, 形成多種動物門類。這種突發性演化, 大約只有1 億年左右的時間。這在地球史上確是短短的瞬間,之所以會產生生命大爆炸是因為以距今6 億~ 8 億年的先寒武紀的最后一次所造成良好的期, 因這之前雖有冰期, 但由于地球水份相對不足, 沒能造成生物信息的迅速增殖。


從信息范疇的角度看,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研究在證實了生物世界在經歷了突變過程的同時, 也對達爾文進化論中的漸變論點提出了挑戰。當太陽系的構信息與銀河系星云的結構信息相互作用時, 其交換信息的增殖是生物發生突變的內在機理, 之所以寒武紀發生生物大爆炸, 是因在寒武紀之前, 雖然太陽系次穿越銀河系星云, 但是當時地球的結構信息質低、量少, 在與銀河星云的結構信息的作用中, 不足以產生強大的信息增殖, 無法產生地球生命大爆炸。


因此, 可以推論, 如果我們不注重保護物種多樣性, 待太陽系再一次穿越銀河系星云時, 我們將失去物種增加的機會。
到了距今約3 億年的石崩二疊紀大冰期(一般大冰期持續1億年左右)引起了距今2.3 年的二疊紀末的蕨類植物和兩棲類動物集群滅絕, 以信息增殖方式在下一個生態期又會爆發式產生更多適應新環境的物種, 上一個生態期的生命又向更高一級的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進化。


以次類推, 距今7000 萬年的白堊紀末生物集群滅絕, 也應該是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紀大冰期引起的, 我們確信地質學家在地史中一定能找到白堊紀大冰期的證據。裸子植物和爬行類動物又以信息增殖方式在下一個生態期爆發式的產生更多物種, 從而更高一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進化。現在所謂的距今200 萬~300 萬年的第四紀冰期其實并不是大冰期, 根據上述每隔2 億~2.5 億年才出現一次大冰期來推算, 至少再過1 億年才真正進入有人類出現以后的大冰期。


第四紀冰期只不過是自白堊紀至下一個大冰期中間的小波動而已, 人類正處于白堊紀大冰期之后的生態期, 下個大冰期來臨還有1 億年之久, 但是, 人類是以智能參地球生物圈建造的, 其作用強度千百萬倍地超過了非智能生物的參
與強度, 如果不加限制, 可千百萬倍地縮短這一輪生態期, 因而, 人類會有可能迅速進入生物集群滅絕階段。建立地球生態文明觀的目的就是要人類的生存不僅要持續到這輪生態期末, 其發展的終
極目標是如何超越下一個大冰期, 避免生物的集群滅絕。人類只有更自覺地提高生態文明程度和生態意識及生態倫理, 才能利用生態期發展自身, 完成對大冰期的最終超越。只有在這種義意上才能鑒別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才能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 進而從最根本上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遇到下一個真正的大冰期的挑戰, 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仍舊會適應新的環境而向更高一級植物和動物類型進化, 被子植物和人類并不是進化的終結, 但就目前為止, 人類最多也不過在了200 萬年, 由于人類過份強調經濟增長和享樂, 在這短短時間內, 已使生態環境難以支撐人類的生存, 這種過份急躁將斷送人類的進化前程。因此我們要在促進物質增殖的同時, 更加注重于促進信息增殖, 遵照宇宙生態期的規律, 建立一種生態文明的社會模式。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01/3181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