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了解。這是當今每個德國城市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必修課。

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接受鍛煉。這項活動的宗旨既不是出國旅游,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和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活動的一切費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眾所周知,德國屬于世界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


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后會很難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不給孩子現成的財富


在德國,許多有錢人已經認識到,坐擁萬貫家財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就有可能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基于這種認識,很多依靠自己奮斗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改變了子承父業的觀念,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乃至全部財產都捐給慈善事業。絕大多數子女對其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他們認為,父母的財產是父母的,父母有處置的權利。作為子女,不應該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遺產。只要自己努力奮斗,就可能會和父母干得一樣好,甚至更為出色。他們相信真正的幸福,來自自己的成功。


現年24歲的蒂姆·海因茨是擁有10億歐元資產的德國某運輸公司董事長的兒子。大學畢業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個月只能從父母的財產托管機構得到最低的收入。對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錢,我無權擁有,也不想擁有。父母把錢用在社會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們的享樂上,這是明智的。父母給我們留下了奮斗的機會。有一天,我也會通過奮斗擁有自己的財產,獲得如同父母一樣成功的喜悅。”

根深蒂固的規則意識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遵守規則,才會使生活變得愉快、和諧、安定。

去德國探親時,有一次我在游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出來的時候,被一位年輕女士攔住,詢問我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里面。她解釋說,她的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我忽然想起,剛才確實聽到衛生間里有敲打聲,于是回頭循聲找去。在衛生間最里面的位置,我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正在一臉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桿——因為拉桿突然失靈,沖不下水。男孩兒認為,自己用過的廁位如果不沖干凈,對不起下一個如廁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嚴。

聽一位朋友說,他第一次到德國時,將小外孫的上衣晾曬到陽臺上。他的女兒要求他將衣服收進來,晾在家里。她說在陽臺晾曬衣服,影響小區的美觀,房主會有意見,因為這會影響客戶對住宅小區的評價。

他第二次到德國,腌了一些咸肉,又晾曬到陽臺上。這一次,他用鮮艷的裝飾包裝紙將咸肉裹起來,做成喇叭狀,遠看、近看都非常藝術。有一天刮大風,吹掉的包裝紙落在樓下鄰居家的窗外。他的女兒就趕緊下樓去收拾包裝紙。

德國人很注意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

一次,在距姐姐家不遠處的草坪上,一個年紀稍大的德國男孩兒憑借武力搶了另一個小男孩兒的玩具,結果恰好被自己父親看到了。大男孩兒的父親對兒子說:“萊昂,趕快將玩具還給亞歷山大,并向他道歉!”那個叫萊昂的男孩兒不依。父親又說:“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亞歷山大道歉了!”過了一會兒,這位父親果然認真地將玩具交還給小男孩兒,并代兒子向他道了歉。人人都遵守規則,才能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培養品德不靠教導


在德國人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體現在具體的品德修養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而是要求孩子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德國中小學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者“社會化過程”。其目的不是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舍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核心觀念: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德國的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而這,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修養培養至關重要的。

不僅如此,多數德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是非對錯。此外,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參與的游戲過程中,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德國人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與尊重別人、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德國教育讓孩子能獨立思考


十歲的兒子喜歡自己做吃的,常在放學后問可不可以做蛋糕,只要答應他,什么都不用操心,過一會兒,蛋糕就能端到跟前請媽媽品嘗,味道都相當不錯。

有一回,他很自豪地宣稱:“媽媽,今天我來做飯。”之后翻菜譜,跟他爸到超市自己選材,回家后就在廚房忙上了。從飯前湯到蘋果汁,從正餐到各自點的飯后甜點,做父母的只管享受。正餐是很正宗的德國飯,煮豬肉、土豆面包團子和紫包心菜。你別說,味道還真地道。上甜點時,兒子在一旁嘬著一根冰棍,看著老爸老媽享受他做的晚餐,很滿足的樣子。

跟國內婆婆打電話提到這事,老太太也挺高興,覺得小孩子應該鍛練一下。老太太又問孩子正在做什么?告訴婆婆,兒子在給小雪人織一條小圍巾,這是學校手工課的作業。老太太樂了,直說德國學校的教育方式很好,能讓孩子從小學到不同的東西,不像國內死讀書,將來長大了什么都做不來,全要靠父母。

婆婆的話引人深思,其實在國內和國外生活的小孩差別最大的是成長的方式不同。德國家長一般關心孩子在學校里開不開心,喜不喜歡去,為什么。而中國父母則更關心今天上什么課、學了什么以及考了多少分之類的問題。中國孩子大多優秀、聰明、刻苦、成績好。去年在德國舉行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隊獲團體總分第一名。這已是中國隊近六年來第五次榮獲這項冠軍。

但中國孩子上學壓力大、知識面也比較窄。有的小孩從早上7點自習開始,除了3頓飯,基本上就是學習,功課要做到深夜,手上提兩公斤大米走不了幾步就喊累。朋友帶女兒回國探親,一次她女兒以沒時間為由拒絕小表哥的請求,招來那男孩的怒斥:“你沒時間!你整天舒舒服服,又沒什么作業,每天都可以玩,還說你沒時間,你知道什么叫沒時間嗎?看看我,才知道什么叫沒時間。”

那個中國男孩每周只有半天時間可以玩。平時上了一整天課后,還要參加數不清的各種名目的補習班,比方說奧林匹克數學、繪畫、音樂、英文等等,放學后功課往往要做到天黑甚至深夜。那些補習班美其名曰“自愿參加”,但實際上是每個孩子都必須交錢參加的,如果不參加,就可能招來學校的歧視。中國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壓力之大,如果不親身經歷,很難想像。

相對來說德國小學生輕松很多,只上半天課,一年級算術只要求認識1到20,看上去要求很低。但德國人特別認真,老師修改起作業來,小孩寫字母的位置放不對都要給糾正過來,在課堂上老師要求還是非常嚴的。他們有一門很重要的綜合課,相當于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常識和政治等的綜合體。涉及的范圍之廣讓人驚訝,短時間內竟然學了那么多知識。有時還要在課上作報告,老師會給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們自己找資料。因此,孩子們從小獨立性都很強,也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總的來說,德國小學的教育比較輕松,回家后作業最多也就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了,放學后有更多自由時間。看到他們小小年紀自己上圖書館,上網查找課堂作業資料,煞有介事地準備課堂講演,有模有樣,感到他們真的很成熟。

不要以為這樣的教育方法會耽誤孩子。其實上中學后,功課就很多了。德國從5年級開始分學校,普通中學、中等中學和文理中學。只有文理中學的孩子(大約20%)將來可憑畢業考試成績上大學,普通中學的孩子會去上職業學校,中等中學上中專和專科院校。這樣,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臨考大學的壓力,各盡所能。文理中學課程多,對有才華的孩子能重點培養,因此德國人在工業、科技等領域中有大量頂尖人才。沒有讀書天賦的孩子可以在某一行業做職業培訓,早點走上社會。所以德國人在各行各業都是那一行當的專家。至于那些成熟晚的孩子,可以從其它學校轉入文理中學或參加其畢業考試,還是有上大學的機會。

當然德國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端,人們也看到了這點,整天呼吁教育改革。不過再怎么改,德國小孩還是會有玩的時間。朋友從國內回來后,最大感觸就是:“在德國,每天下午隨時、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國內,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在玩兒。”

德國孩子玩歸玩,該掌握的知識也沒少學。整個社會各司所能,因此能出成績的德國人也不少。無怪乎,德國的政要討論起問題來,思路敏捷,能言善辯。在很多方面如汽車工業、化工、醫藥、經濟、高科技等德國一直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德國人,有的高校一數就有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要看德國人如何在學校打下獨立思考的基礎,如何快樂地長大,就會明白原因了。

作者|潘建安 來源|《中華家教月刊》

往期熱門文章推薦:

【1】看看你的前世是什么,準極了

【3】六類旺夫女人,男人請珍惜

【6】你的微信頭像,說明了你的人品!

↓↓點下面閱讀原文即可瀏覽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23/58746.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