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技術諸元RGO防御手榴彈 RGN進攻手榴彈全彈重: 310克 530克彈徑: 60毫米 60毫米全彈高: 115毫米 115毫米殼體重: 116克 358克引信重: 80克 80克炸藥重: 114克 92克有效破片數: 200片 600片引信作用方式:碰炸和延期 碰炸和延期殺傷面積: 95平方米 210平方米延期時間: 3.3到4.3秒 3.3到4.3秒
RGN進攻手榴彈
二戰結束后,蘇軍裝備的手榴彈型號主要有F1防御手榴彈、RG-42進攻手榴彈和RGD-5進攻手榴彈。其中F1防御手榴彈和RG-42進攻手榴彈在二戰后期就裝備了蘇軍,屬于比較老的武器,只有RGD-5進攻手榴彈是二戰后設計生產的。
F1防御手榴彈,彈體較厚并有預制破片刻槽,可以產生較多碎片。
RG-42進攻手榴彈,彈體為圓柱形,握持并不方便。
RGD-5進攻手榴彈,彈體為卵圓形。
UZRG通用發火件原理
以上三種手榴彈共用通用的發火件——UZRG或者UZRGM通用發火件,這是一種擊針式的延期發火件,在平時,擊針的尾部被握片頭部的U形凹槽卡住,將擊針簧向上壓縮,擊針下部又被運輸保險銷固定,構成平時的安全狀態。投擲前緊握住握片,拔出運輸保險銷,將手榴彈用力投出,離手后握片失去手的握持被擊針簧帶動的擊針尾部彈出,擊針簧伸展不但彈飛握片,同時擊針向下擊發火帽點燃延期藥,經過3-4秒的時間引爆雷管繼而引爆手榴彈。
RGO防御手榴彈于上世紀80年代裝備蘇聯軍隊
RGO進攻手榴彈于上世紀80年代裝備蘇聯軍隊
雖然UZRG/UZRGM通用發火件的安全性能不錯,但功能比較單一,僅能延期發火,沒有碰炸功能,在山地等地形上投出的手榴彈容易滾動貽誤戰機,所以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末設計了一款全新的帶有碰炸功能的手榴彈,該款設計共有兩種型號,即RGN進攻手榴彈和RGO防御手榴彈,兩型手榴彈的發火機構完全相同,僅彈體結構略有區別。RGN進攻手榴彈和RGO防御手榴彈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蘇聯軍隊,迄今依然在俄羅斯和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軍隊中服役。
在外觀上,RGO防御手榴彈的彈體下半球有小方格的預制破片刻槽,而RGN進攻手榴彈的整個彈體比較光滑。
彈體結構作為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新型手榴彈,RGN和RGO手榴彈的彈體設計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具有彈體小巧、有效殺傷破片多、爆炸威力大的特點。
RGN進攻手榴彈(左)為單層彈體,RGO(右)防御手榴彈為雙層彈體,所以后者的破片數量較多。
RGN進攻手榴彈的彈體為單層球形鋁合金結構,分上下兩個半球,彈體外表比較光滑,內側有方形預制破片刻槽,爆炸后能形成0.2克以上的有效破片200多片。RGO防御手榴彈的彈體結構則稍顯復雜,為雙層球形鋼彈體,也分為上下兩個半球,內外兩層彈體內側都有方形預制破片刻槽,其中下半球外層彈體的外側也有同樣的刻槽,這種雙層彈體結構在手榴彈上是比較少見的。由于有兩層彈體加上彈體材料為鋼制,所以RGO防御手榴彈的質量要比RGN進攻手榴彈重一些,而有效破片的數量也更多,能達到600多片,這在當時是比較領先的。引信結構RGO和RGN手榴彈通用同一種引信——UDZ和改進型的UDZ-S引信。這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特點鮮明的手榴彈引信,充分體現了設計者的智慧。它不是電子引信,但也不同于傳統的機械引信。傳統的手榴彈機械引信要么是延期發火的,要么是碰炸發火的,延期發火引信有在斜坡上投擲容易滾動,近距離投擲延期時間過長易被敵人反投的缺點,而碰炸引信雖然落地即炸,不容易被反投,但是一旦遇到啞彈則排除的危險性很大,稍許觸動就有可能引爆碰炸引信。UDZ和UDZ-S引信則把延期和碰炸兩種引信的優點結合起來,平時為碰炸狀態,一旦落地沒有爆炸又能通過延期方式自毀,安全性能非常優秀。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剖析一下這種手榴彈引信的基本原理。
RGN進攻手榴彈包裝箱,左側為10個彈體,引信裝在木箱右側的金屬密封盒內,RGO防御手榴彈的包裝與此相同
RGN和RGO手榴彈的包裝方式是一樣的,用一個木制包裝箱包裝,包裝箱的蓋子和箱體之間有金屬緊固扣扣住。包裝箱內左側為10個彈體,配套的10個UDZ引信裝在木箱右側的金屬密封盒內。打開金屬密封盒后可以看到10個UDZ引信裝在一個塑料固定墊上,防止它們在金屬盒內滾動碰撞。使用者在使用前需要將彈體和引信結合,然后才能使用。
UDZ引信結構側面剖視(平時狀態)
觀察UDZ引信平時狀態結構剖視圖(上圖)可以看到翻板擊針(3)被保險握片(2)壓著,而保險握片又被運輸保險銷(5)固定。慣性球(17)由圓錐形的碰炸擊針座(16)托著,而碰炸擊針座又被擊針簧(15)抬起。在平時狀態,火帽座(11)被保險子(9)固定在引信體一側,碰炸火帽(10)與碰炸擊針(13)錯開從而保證了平時的安全。要注意的是,上面這張剖視圖中為了同時展現翻板擊針、保險子和火帽座的結構,將火帽座的位置轉動了90°,使得從圖上看火帽座與保險子在一條直線上,實際情況是火帽座和保險子的位置互相垂直,在下面的圖中就可以看到真實的情況。
UDZ引信結構頂部剖視(平時狀態),可以看到實際情況中火帽座(11)與保險子(9)是互相垂直的,保險子從側面銷住火帽座,使火帽座被固定在引信體一側與上方的碰炸擊針錯開。
UDZ引信在投出后的狀態(頂部剖視圖)
當使用者拔出運輸保險銷將手榴彈投出后,保險握片被彈掉,翻板擊針(3)向下回轉打擊火帽(8)點火點燃了保險子(9)后面的兩個延期藥柱和第三個藥柱也就是延期引爆藥柱(18),經過0.8到1.8秒的時間兩個保險子延期藥柱燒完,此時手榴彈已經投出較遠距離,提供了出手保險時間,而延期引爆藥柱(18)較長,還沒有燒完。保險子延期藥柱燒完后,保險子(9)在彈簧的作用下后退,解除了對火帽座(11)的固定,火帽座在火帽座簧(12)的作用下移動到引信體中間,與碰炸擊針(13)對正,此時引信已經進入待發狀態。
當手榴彈以大著角碰擊目標時,慣性球在慣性作用下向下運動,碰炸擊針座(16)克服擊針座簧(14)的彈力向下運動刺發火帽,引爆手榴彈。當手榴彈以小著角也就是橫向碰擊目標時,慣性球橫向滾動,由于碰炸擊針座(16)是圓錐形的,慣性球推動圓錐形的側壁,碰炸擊針座在垂直方向分力的作用下依然會向下刺發火帽引爆手榴彈。如果碰炸裝置沒有起作用,在出手3.3到4.3秒后,延期引爆藥柱(18)燒完,點燃雷管引爆手榴彈,手榴彈自毀。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UDZ引信的設計非常巧妙,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大優點:一、既有碰炸功能,又能在碰炸功能失效的情況下用延期藥管使手榴彈自毀,而且用于固定碰炸火帽座的保險子有兩個,只要其中一個不起作用,火帽座就不能移動到引信體中間和碰炸擊針對正,安全冗余度相當好。二、兩個保險子延期藥柱起到了出手保險的作用,避免手榴彈出手后早炸危害使用者的安全。三、整個引信從單項技術來說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延期藥柱、火帽座偏移隔離、萬向碰炸裝置等,這些技術在過去的火炮彈藥引信和手榴彈引信中都廣泛使用過,但是設計者巧妙地將這些普通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這種結構獨特性能先進的手榴彈引信。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23/5793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