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初中語文教學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的有效性初探”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的有效性初探
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課程重新定位,對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通過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展與延伸,讓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并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隨著課改的深入,拓展語文教學范圍,建設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已成為越來越多學校教師的共識。“拓展與延伸”沖破“課本”的約束和限制,儼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許多閱讀教學公開課,“拓展延伸”環節更是作為創造性、發散性的亮點來呈現的,甚至有老師認為一堂課沒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沒有體現新課標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課。那么,是否每節閱讀教學課就一定要有拓展呢?拓展延伸一定要作為單獨的一個板塊,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嗎?怎樣的拓展延伸才有價值?下面我想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的有效性問題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關于拓展延伸的意義探討
語文學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這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與之相媲美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機。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據語文學科這種綜合性的特點,注重語言學科諸要素的聯系,由課內向課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適當的知識延伸,是學生在老師調動下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教學遷移環節。相對于那種拘守于一隅、孤立地處理教材的形式,語文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對學生思維廣度、靈活程度的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語文的教學應該使全體學生能根據課文所學去主動地學習課文以外的東西,若沒有這一點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難以形成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課文當作傳授語文知識的載體,更應該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供給學生學習方法、方式上的啟迪和教益。
作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科,教師應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構建“向生活學習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課堂學習永遠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而應該成為學生更自由更主動地學習的起點。
二、關于拓展延伸的模式探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以點拓面,再由面馭點,在溝通相關聯知識的過程中,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這種拓展延伸應該是有機的,“隨風潛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每個環節中。 拓展延伸的角度有很多:
①從作者入手進行拓展延伸。作者的相關背景資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創作風格都是語文教學中拓展延伸的重要內容。如教學琦君的《春酒》時,我們可以插入有關琦君的生平事跡介紹、闡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資料,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對童年、對故鄉、對母親的無限追思與懷念之情。此外我們還可以推薦學生讀一讀琦君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②從作品內容入手進行拓展延伸。作品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節的想象補充,作品的相關內容鏈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資料、名家對作品的理解性材料等等更是拓展延伸的好材料。
比如《蠟燭》一文中,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們可以布置學生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從而引導學生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再如教學《土地的誓言》,我們可引用有關抗戰的資料、圖片、歌曲等等,營造特定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文本。特別是對于節選小說的教學,適當的背景介紹更是必需的。 ③從寫作手法入手進行拓展。比如周敦頤《愛蓮說》,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蓮花自況,抒發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和情感。可以從此入手進行拓展,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某一事物進行描寫,并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自己的情感。
④從文體知識入手進行拓展。如學習毛澤東的《新聞兩則》后,可布置學生課外搜集一則新聞資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結構,從而更好地鞏固學生對新聞這一文體的認識,進一步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拓展延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比較閱讀,提升能力。比較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內化能力的有效途徑。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要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師要善于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讀物加以對比,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異、拓展延伸、組合積累,從而讓學生牢牢掌握所學知識。
如教學《隆中對》,可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片段),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段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再如教學杏林子《生命生命》,可以布置學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并與課文進行比較。以此培養學生賞析的能力,并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②拓展閱讀,豐富語文素養。所謂拓展閱讀,是指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
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這單元的課文都節選自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絕對不能停留在課文所展示的層面上,而要用誘導、點撥、激勵等方式促使學生自覺邁進中國古典小說的殿堂。 內引閱讀積累,意在強調課外閱讀,提升文學素養,將更廣闊的閱讀和創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只有展開課內和課外閱讀的雙翼,語文才能騰飛。
③發揮想象,補充情節。情節補充法主要是教師為了輔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人物的性格,對文章進行的再創造。
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我們可以設計要求學生寫出杜甫這位老者在鄰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獨立秋風中的情景和心情。學生要構思好這個片段,除了要有創造性的思維,還必需能夠理解杜甫的境況和充分感受詩的意境,這樣的片段寫作能夠使學生對杜甫的詩體會得更深刻。
④外聯生活,啟迪思想。課堂教學若能和學生的經歷、生活聯系起來,將由作品生發的思索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就能培養學生對身邊世界的敏感,培養學生發現、思考的能力,使學習語文向學習生活的廣闊天地邁進。
如教學《荒島余生》,在讀了課文第三部分后,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曾經遇到或正在面臨的一兩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課文中“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好處和壞處排列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學會辨證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養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⑤聯系以往知識,加深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聯系舊知識,除了可以鞏固并加深理解舊知識,使舊知識鞏固化、系統化以外,還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探尋、推知、學習、掌握新知識。
有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在引導學生走進雪國,驅遣想象,描繪畫面后,聯系了柳宗元的《江雪》:“1000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寫過渾莽雪飛的世界:‘千山鳥飛絕,萬
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個了無生氣、孤寂冷清的雪世界正是詩人抑郁苦悶而又清高孤傲的內心的寫照。那毛澤東筆下的雪世界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從而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毛澤東的豪情滿懷、堅定自信和意氣風發。
再如教學《孤獨之旅》,可以聯系《傅雷家書》中有關“孤獨”的闡述,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孤獨。
⑥隨堂練筆,應用反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地采取隨堂練筆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課文所留出的“空白點”,開展創造性閱讀活動;可以利用課文主題、內容的“相似點”,開展拓展性活動。
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為故事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尾。教學《濟南的冬天》,可要求學生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描寫自己家鄉冬天的景物。
三、拓展延伸應遵循的原則
(一)拓展延伸應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語文課本身。
文本是教學之本,課堂的活動都要聚焦文本。于漪老師曾指出,“那種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她進一步指出,“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語文課的拓展,中心只有一個,即語文本身。真正的拓展,應該強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發現的成果,不能脫離文本隨意拓展,“要真正把語文課教成語文課”。
(二)拓展延伸應立足于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要聯系教學的目標,整堂課的內容都應圍繞目標組織進行。比如有老師在教學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時,在引導學生懂得“擁有巨大的財富會引起得失之患”這個寓意后,讓大家討論:假如你們擁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你們會怎么辦?問題一出,學生四人一組,熱烈地討論起來,頓時教室里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之后學生一個個踴躍發言,直至鈴聲響起,有些學生還意猶未盡。可是最熱鬧處,并非最精彩處。老師在這堂課中安排這一個環節其實是多余的,它跟教學目標游離甚遠,引起學生興奮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巨大的財富”,學生們只是沉浸在擁有想象中財富的快樂中,課文嚴肅的主題被熱熱鬧鬧沖得蕩然無存。因此拓展延伸必須立足于教學目標,否則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無邊無岸的課堂。
(三)拓展要面向學生現實生活世界。
拓展延伸的內容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符合學生的經歷和體驗,要考慮學生的既有水平,要難易適度。一位教師在教學郭沫若的《雷電頌》時,由作品的創作背景延伸開去,要求學生想象當時的人們觀看《屈原》時轟動的場面,并訴之于文。雖然說老師的初衷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但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生活體驗,無米做炊,致使想象顯得空洞籠統,甚至荒唐。如果老師能從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將《雷電頌》與初一冊學過的《天上的街市》及《靜夜》相比;或者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屈原》全文,進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這樣學生獲得的對文本的認識與體驗將更深入。
總之,拓展延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實很重要,運用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課文都適于拓展,也不是說所有的拓展都值得提倡。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不是無序的、盲目的。作為教師,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學目標,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10/10027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