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西直門
位於北京內城西垣之北,原爲元大都和義門,明初改建北平城,廢元大都東之北、西之北的光熙、肅清二門,北垣南移五里,此門卽成爲了北平城西之北門,仍沿用元大都舊稱和義門。明永樂皇上朱棣決定遷都北平,陞北平府爲北京,這裏就大興土木,營造宮室和城池。北京城垣加高、加厚,並全部包砌城磚,九門重新命名,此門定名爲西直門。

  和義門是元朝至元四年
(1267年)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的,爲大都西垣之中門。元大都各城門命名都與《易經》卦象有關,和義門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而得名,並將方位與五常對應(古時荀子有東、西、南、北、中五方比對五常之仁、義、禮、智、信之說),故“和義”爲西方,並與東方之“崇仁”對仗。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繕後改名西直門,直爲“有理”,理直卽爲“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壯則勝”),故得名。西直門是京城九門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組城門建築。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在甕城門洞中刻有一塊水紋漢白玉石雕,京人皆知“西直水紋”。庚子之變後至民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相繼建于海淀,近現代風起雲涌的學生愛國運動使海淀到西直門的道路上,前往市中心天安門的學生遊行隊伍絡繹不絕,西直門也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明正統元年(1436年)
英宗命修京師九門城樓,正統四年完工。由於元大都甕城門開在正對城門的甕城最外側,甕城門外護城河上是木製弔橋,也沒有後來高大的箭樓。整修西直門時,將原甕城埋壓在新建的甕城之下,在原甕城門的位置包建了巍峨的箭樓,原甕城門被包砌在了箭樓城臺之中(這是在533年後拆西直門時纔被發現)。甕城門洞開在了甕城的南側牆體上,並在門洞上修建了閘樓,安裝了千斤閘,這千斤閘若是放下封閉門洞可是比弔橋牢靠。另外,史書中針對西直門修繕的記載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光緖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門至頤和園石路,同時修繕西直門城樓,後因中日甲午戰事爆發,未及完工卽告中斷;1950年西直門城樓、箭樓及甕城曾修繕。直到1969年修建環城地鐡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甕城等全部拆除時,在箭樓下發現被包砌在箭樓城臺內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門,後人纔對西直門的前世今生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但是,就是如此珍貴的城市建築文物遺蹟,經五百年重見天日後,衹存在了數日,卽被徹底毀滅,令人扼腕。

  西直門,西向,與面朝正東的東直門遙相呼應,是一對姊妹門,兩門城樓建築群形制相同。到上世紀被拆除之時,是北京城當時最後保存最爲完整的一組古代城門建築群,城樓、箭樓、甕城、閘樓,以及比鄰城牆,雖失修飾,但是完好。根據瑞典學者喜仁龍
(OsvaldSiren)在1924出版《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的描述:“無論從哪個方向觀看,西直門都顯得氣象不凡。沿通往城門的寛闊街道接近城門時,遠遠就可以看到聳立於一片樣式相同的低矮建築之上的巍峨城樓,那些排列在街道兩旁的低矮建築,形制較小,因而把城樓襯托的格外高大和雄偉。從城外接近時,但見方形甕城和箭樓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頗具城堡氣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甕城長而直的前牆有力撐持著雄偉箭樓,它們給人的印象比城門處更蒼勁,更雄偉。城門的側面,尤其是南側面,最清楚地展示出整個建築群的規模。門樓與略低於它的箭樓,配合得十分恊調;兩樓綫條筆直,輪廓鮮明,造型遒勁有力,倒映在城下池塘(博主按:護城河)中,更增強了氣勢磅礴的效果。”

  西直門城樓,臺基底寛40.9米,城臺頂進深24米,城臺高10.75米,內側券門高8.46米,外側券門高6.3米。城臺內側左、右馬道寛5米,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寛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5.6米,樓連臺通高32.75米。下層檐柱24柱,上層檐柱16柱。三滴水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走獸
(小跑)7個。

  西直門箭樓,面闊七間,規制與內城其它門箭樓基本相同。內側廡座面闊五間,樓連臺通高30米,俯視呈“凸”字型。屋頂形制爲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歇山式,面闊七間,後出抱廈五間,抱廈頂是單獨的單檐歇山式。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正東面每排12孔,兩側面每排各4孔,後抱廈兩側面無箭窗(這是西直門箭樓區別於其它各門箭樓的顯著特點),總計80孔。

  甕城爲方形,東西長62米,南北寛68米,甕城內東北角建關帝廟。在甕城南牆闢有一甕城門洞,門洞上建有單檐硬山頂閘樓,有兩層12孔箭窗,與城門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門。城外護城河石橋建在甕城頂端外
(正西,正對箭樓處)。

 

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西直門圖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880s,西直門南面全貌,可見內城西北角樓。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1
,西直門箭樓西面(城外),庚子之變過後,市面一片蕭條。選自《從阿穆爾到北京紫禁城Down the Amur.Peking.The Forbidden City》.By BurtonHolmes(伯頓·霍爾摩斯)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1,西直門全貌(東南向)。選自《氣球下的中國 La Chine A Terre Et EnBallo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5年前後,西直門城門洞東側進城的騎毛驢少年[(美)雷尼諾恩 C.E.LeMunyo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5
,西直門甕城閘樓外明信片。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5
年前後,西直門全景(西南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5,西直門外高粱橋西北長河沿岸。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8,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9,西直門箭樓西側護城河橋外的鐡路道口(京張鐡路) [上海同生照相舘攝影]。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9,西直門北側新建的西直門火車站內停車場北向(京張鐡路)。畫面右側可見內城西北角樓城臺[上海同生照相舘攝影]。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9,西直門北側新建的西直門火車站內停車場北向(京張鐡路)[上海同生照相舘攝影]。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09,西直門北側新建的西直門火車站停車場南向(京張鐵路)。原註釋:ChamberlinThomas Chrowder.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Chrowder]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10,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11,西直門北側偏西的西直門火車站站房和月臺,沿月臺棚頂可見外城西北角樓城臺。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15
,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直門外大街。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0年前後,西直門箭樓北面,甕城西北角(選自《北京美觀》)[(英)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城樓南面,城牆內側南馬道[(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城樓西北面(城牆上)[(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城樓西面甕城內,由箭樓城臺上向東拍攝[(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城樓西面甕城內,由箭樓下向東拍攝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城樓西面,甕城內東北角關帝廟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箭樓東面,甕城內的關帝廟院內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箭樓西北面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箭樓西北面(甕城西北角,直角)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南面全貌及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
,西直門甕城內東南角及閘樓門洞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西直門甕城西南角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西直門甕城西南角及箭樓南面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西直門甕城閘樓門洞南望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西直門甕城閘樓門洞南望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1,西直門甕城閘樓南面(外側)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5,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9,西直門外大街。該年農事試驗場改稱天然博物院,後來西外大街一度被叫做博物院路。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9-5-26,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後,靈柩暫厝香山碧雲寺。1929年南京中山陵竣工。國民黨迎孫中山靈柩回南京舉行奉安大典。迎靈隊伍繞過西直門甕城西南角,準備進西直門。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29-5-26,西直門城樓內側。孫中山靈柩由暫厝處北京香山碧雲寺起靈行經西直門內,到前門火車站送上專列啟程,奉安南京中山陵。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0年前後,西直門箭樓南側,甕城外的攤舖、道路和洋車。選自格雷戈里的中國攝影集(Collectionof photographs of China) [格雷戈里 Stanley O.Gregory]。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0年前後,西直門箭樓南側。
甕城外塵土飛揚時的道路、攤舖、馬車和行人。選自格雷戈里的中國攝影集(Collection ofphotographs of China)[格雷戈里 StanleyO.Gregory]。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0年前後,西直門箭樓西面(城外)。選自《舊京文物畧》(1934年出版)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1
,西直門箭樓東面(甕城內),樓頂已塌陷,後抱廈頂塌毀嚴重。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1
,西直門箭樓西北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2
,西直門甕城閘樓南面(外側)。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5
,西直門箭樓西面(城外,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進城遊行)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5
,西直門箭樓西南面,繞過西直門箭樓進城的燕京大學遊行隊伍。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5
,西直門箭樓西南面,“一二九”運動後,日本策動華北自治,抗日聲浪日高,日本公然派戰鬥機低空在北平市區盤旋恫嚇。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36
,西直門雪景,在高梁橋附近拍攝。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5
,西直門箭樓西南面(城外)。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6
,西直門航拍(上東)。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6
,西直門箭樓西面,鐡路道口和西外大街。原註釋:The HsiChin Men gate.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6
,西直門箭樓西南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6
,西直門甕城外箭樓西側鐡道(西直門火車站外南側)。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6
,西直門西南面城外鐡道。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9
,西直門西南面全貌。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9年1月31日
,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解放軍開入北平城,進西直門時,在西外受到民衆夾道歡迎。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9年1月31日
,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直門護城河橋,解放軍開入北平城,進西直門時拐入甕城閘樓門洞進城。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0,西直門城樓東面(城裏)。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49
,西直門城樓東面(城裏),坐著十輪大卡開進城的解放軍。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1
,西直門西南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1,西直門城樓南立面(山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2
,西直門航拍(上北)。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3
,西直門城樓東面(城裏),中蘇蜜月期,城樓上的標語口號:“中蘇兩國人民的偉大的牢不可破的友誼萬歲”。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4
,西直門箭樓樓西北面。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4
,西直門南面全貌。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5-1958
,西直門城樓西面(甕城內),可見無軌電車停靠總站。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5,西直門箭樓東面(背面),甕城內的5路無軌電車站,遠處是新建成的蘇聯展覧舘(後來改名北京展覧舘)。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9年前後,西直門城樓東面(城裏),畫面中的無軌電車是5路,終點站車場就在甕城裏。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9,西直門航拍(上北),城牆緊挨甕城兩側各開了一個門洞。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59
,西直門航拍(上東),城牆緊挨甕城兩側各開了一個門洞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1,西直門城樓北馬道(城裏),32路公共汽車終點站(郊區綫西直門到頤和園,後來332路的前身)。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1,西直門城樓南馬道。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1,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上海581”三輪卡剛出來兩年多,街上跑的轎車是波蘭的“華沙20”或“勝利20”吧。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3,西直門南面全貌及護城河,閘樓已圮。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西直門正準備拆除。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西直門城樓東面(城裏),正在拆....樓子已拆沒了,剩下光桿十幾根柱子,城臺已扒了皮,工人們還在扒著,這是“文革”時期“抓革命,促生產”的成績,屹立了五百多年的文物就這麼毀了。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西直門甕城南側閘樓被拆除,露出了千斤閘。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年拆除西直門時,發現包砌在箭樓中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門,遺憾的是隨後全拆了。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年拆除西直門時,
發現包砌在箭樓中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門,遺憾的是隨後全拆了。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69年拆除西直門時,
發現包砌在箭樓中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門,遺憾的是隨後全拆了。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後來製作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門模型。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1980年12月22日
,西直門立交橋通車(北京首座三層立交橋),中心位置大概在原甕城的中心,此橋壽命僅維持了不足二十年(1999年)卽被拆除重建。
老北京內城九門之(四)——西直門(組圖)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393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