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

看文倉友為您分享以下“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設計_4”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何進行歷史學科的合作學習

新城中學 郭燕樺

在104中學任教歷史學科以來,深刻地認識到:在新課改的今天,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已勢在必行。教師應創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教學實踐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他們結合課文中表達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征,從不同的角度搜集資料,選擇信息加以歸納,我們試驗的重點在于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初步整理歷史史料,能將具體史實納入到具體的有一定史學實踐結構中去,形成新的思想認識或結論。 在該課題的研究和實踐中,我的思路是:“以活動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內在需要為基礎,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學習,在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把合作學習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使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發生變革。

我所倡導的合作學習,依美國學者約翰遜所說“能最大限度的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效率”,我國學者王宏宇指出“合作學習是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合作學習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心理移位”,營造了一種讓學生發揮自己潛能優勢,趕上和超過他人的心理適應機制。從教學心理學情感理論來看,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自然會產生歡樂有趣的情緒氣氛,在所創設的歷史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嘗試.探究等自主活動,從中找問題、覓方法、得結論。這種學習氣氛必然能極大地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在探究歷史問題中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因而,我們強調課堂教學要側重于多邊活動,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合作,充分調動教學中各動態因素的活動和合作,以活動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交往。

在《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一課學習之前,我先調查了學生,了解了原有的知識水平(如知道總理衙門嗎?知道洋務運動嗎?能讀懂簡單的古文嗎?)對新知識的興趣點和求知欲(如總理衙門是個什么機構?洋務運動的目的和對中國有什么影響?)通過這樣的調查,我就了解了學生學習的基點、認知的水平和心理需求,據此我就可以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實施于教學之中。通過調查我也知道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是很廣泛的,并且對總理衙門的設立及對洋務運動的影響看法分歧很大,他們既想通過歷史課堂教學知道更多的新知識,也極想發表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這就是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需求的反饋,于是我決定讓學生積極搜集有關史料,要“論從史出”大膽發表自己對歷史現象的看法,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為能自己評價歷史而興奮。每當我站在講臺前面對學生時,就會強烈的感受到他們渴求新知的求知欲和參與活動的表現欲。那種求知的歡樂和自我實現的愿望是推進課堂教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美國學者斯特朗說過:“為什么不在課堂里進行實際活動,合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什么不在課堂進行我們在課外同樣需要的活動呢?”我為此得到了深刻的啟發。在《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把它設計成既有多邊討論、辯論的過程,又有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其過程大致是:

1.教師通過提問導入新課:首先,放映有關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視資料,目的是創設歷史環境,再現19世紀中葉清政府內憂外困的時代背景,提出“清政府如何擺脫困境”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心理,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又進一步展示相關歷史史料,讓學生通過史料得出對總理衙門設立的目的及對中國影響的不同結論,然后展現不同看法:“一是總理衙門的設立是清政府屈服于列強壓力,便于列強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一是設立總理衙門是清政府的主動行為,是順應世界發展適應國際交往的明智之舉”。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同在一組進行合作交流,選出能代表本組觀點的同學作重點發言,學生為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印象,懂得了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

2.教師再放映關于鴉片戰爭及洋務運動的影視資料,再現了19世紀中葉中國血雨腥風翻天覆地大變革的時代,古老的帝國被西方列強的船堅利炮打開了大門,中國人從天朝大國的美夢中驚醒了,開始睜眼看世界了,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毅然決定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雖然目的是維護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的統治,雖然這種學習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但畢竟走出了第一步,學習西方需要勇氣,而否定自己的不足與落后則需要更大勇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洋務運動開始了,師生共同展示有關洋務運動的歷史史料,在了解洋務運動的目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的基礎上,對照史料,就“洋務運動是積極因素大于消極因素還是消極因素大于積極因素”的論題,同樣觀點相同的同學一組交流合作提供史料,擺明觀點,匯集重點,各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及辯論。通過這場辯論,同學們得到共識:洋務運動具有積極因素的論斷不無道理,開設軍工企業、交通、防止、近代學校、軍事科技和人才、派出留學生,這些都給古老的封建社會的軀體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說明失敗的洋務運動包含成功的因素,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大機器生產的認識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觀念的改變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通過本課的活動,學生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是鍛煉了學生初步閱讀、理解、歸納歷史材料的能力,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培養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能力。

在《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共同創設的歷史情境中,師生共同走進歷史、感受歷史、體味歷史,師生參與了歷史學習的全過程。在師生的多邊互動合作中,群體智慧得到互補、交流和撞擊,在相互啟發補充中相互完善、發展和提高。

從該課的實踐中我們得到如下認識:

1.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要依據“史論結合”的原則,要讓學生依據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個人的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為了實現這一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既善于選擇需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并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最終得出自己的新見解。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看法和觀點,聽取他人的不同觀點,以補充自己的論據和拓展觀察視野,才能使自己的觀點更接近于客觀。

2.讓學生參與,目的在于形成一個平等、熱烈的教學氣氛,變傳統的教學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式和探究式教學。教師讓位于學生,學生才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因為課堂教學精心設計和精心施教,又使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以及體驗、交流合作和表現,才

實現了教育家杜威所說:“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樹立學習的信心。

3.合作學習不僅創造了積極學習的氣氛,而且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之中也溝通了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多元文化,師生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內容的建構。此外,學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的驅使下,始終興奮,不易疲勞,學習效果顯著。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親身實踐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通過課前的收集史料,到課堂上的交流合作,通過激烈的辯論得出自己的結論,在向“會學”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見,這種全方位的合作,正體現了布魯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的觀點,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了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得出與教材或教師不同結論的廣闊空間,從而有助于完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目標。

總之,合作學習是當今課改之必須,也是培養人才的很好方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會大膽實踐,把合作學習進行到底。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1/119657.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