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間盜墓活動非常隱秘(亂世軍閥搞破壞不算),可以說是自成體系的,還有些絕招是“決不外傳”的。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民間盜墓者有他自己的絕招。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我這樣的門外漢連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
但后來相信了,因為實地一看就相信了。又一次在盜墓現場讓我找口子……我走來走去找不到!回頭人家說“就在你現在站的這地方……就在你腳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嚇我一跳。趕緊躲開……,
然后人家找把鐵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鐘過后就看到一個口子。原來我是站在一個“篦子”上了,盜墓賊干完活以后會把洞口封起來。現在打開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么大的口子,打開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還講,你要是有膽子還可以下去!下面很結實,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說算了吧,四五層樓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頭暈。而且更奇怪的是這周圍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種著莊稼呢,就在青紗帳里有這么一個井蓋子,外面幾百米、幾里地看出去也沒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那真是誰也看不到!
盡管不知道具體做法,但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人家告訴我,這個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盜墓者打開的,一年多過去,洞子還是很結實,不會塌陷。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還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里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時代的墓葬。
我認識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學畢業實習的時候,被學校安排到三峽去搞過探方(對史前文化的搶救性發掘,現在三峽漲水后已被淹沒),他就對我講過什么樣的土有什么樣的特點,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認:我們這點水平跟真正搞盜墓的沒法比,經驗上差太遠了,我們主要是理論,你挖出個什么東西來分析分析,看看特點、分析分析是什么時候的東西,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話了。
首先,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點,比如在形狀上的特點,等等。掌握了這些特點,干起活來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后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志,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后,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后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么腦袋里就有個“圖像”了……棺木應該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屬器皿在哪里、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數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進,東西們都在土里)。我在上貼中提到的“左肩右腳”就是這個特點,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你的頭腦里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著你想找東西的地方去了。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會是多么得堅固!),那就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還敢來么?說不定公安已經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在開洞時要避開墓頂。反正墓的形狀已經“方”出來了,墓門、墓墻、墓頂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開洞子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墻,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墻打。
你說的“墓道石”那不存在問題。假如真的有這個東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鏟的時候就探出來了,打洞時避開直接打到墓的后墻就行。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墻、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墻,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那就干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很輕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等直接就進了垂直的豎井里了。然后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墻、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一般來說不用這么費勁,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后墻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后墻打,把兩磚厚的墓墻鑿開并不費什么事。據我所知,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后墻的。觀察盜墓路線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著墓后墻去的。
古盜也很厲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當強。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只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并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的。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墻,然后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被盜的墓
盜墓者各有“愛好”
盜墓者也各有“愛好”,有些是專盜漢墓、先秦墓,你讓他盜明墓他不知道怎么辦,實在逼急了有可能給你來個“大揭頂”拿炸藥把墓頂炸開,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為。還有些是專門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里有座漢墓,他也找不到,無論如何找不到。這兩種墓不是一種類型,方法不一樣,觀察角度不一樣,區別是很大的。
而且兩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說銅器值錢,鼎是值錢呀!就瞧不起盜明清墓的。后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說你盜漢墓的一抓住就槍斃,太危險,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為挖個鼎值錢,你挖出來敢賣么?我挖個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為瓷器、金銀、字畫)難道就不值錢么?說不定更值錢呢,還好出手。各說各的理。
另外,據說漢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沒有什么氣味,聞是聞不出來的。明清墓因為離得較近,又是磚石結構,墓中會有各種氣味,這是對的。但靠著聞味道來辨別墓的年代,這樣的人我還沒見過,哈哈。我是聽人說過辨別青銅器時有通過手指摩擦后聞味道來辨別真偽的。
反盜墓:“疑冢”傳說的由來
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冢”“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設置的“疑冢”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冢”多至72處,有的“疑冢”甚至是設置于水中。泉州民間也曾傳說,施瑯將軍共有7處“虛墓”,分別位于泉州的幾個古城門口。
傳統的反盜墓手段,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盜嚴重,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以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為例,據介紹,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們在發掘古墓時,最擔心的就是墓葬已經遭到盜墓者的洗劫。”一位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學者這樣說。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古人視死如生,古墓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化遺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著一個悠久文明所印記的歷史。為了最完整地記錄下古代文化遺存所反饋出來的歷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墓時,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發掘,而是通過對古墓進行科學的清理、記錄、繪圖后,再進行分析、比較、斷代,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古墓所反饋出來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來補充或豐厚歷史。而盜墓行為,說心里話則對考古工作造成干擾和破壞。
盜墓行為,嚴重破壞了古墓。由于盜墓者文化品味低下,鑒別能力鄙劣,盜墓行為粗暴,往往導致許多有價值的文物被破壞,令古墓所能提供的歷史、文化信息減少了不少,甚至完全消失。盜墓,是對人類文化遺存最野蠻的損害。因此我們要堅決打擊盜墓行為!
組成盜墓團伙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
首先,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因為歷朝歷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
實際上,并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開,而只是受制于時間罷了。曾有一個人對我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月的時間,算上我、只要兩個人就夠,那么…我有把握進到驪山始皇陵。”我聽罷大驚,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但他卻告訴我曾數次到驪山觀察過,稱其“不過就是大了些罷了”。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我曾見到過那種解放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它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后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么?就是那樣。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漢墓被盜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見”,結果,其人對盜掘老山漢墓的團伙不屑一顧。認為:“他們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著挨逮呢”。我覺得當時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經快挖到墓室了,“夠可以了”,但其人強調“第一,外面不能有土,這一點他們沒做到。第二,時間拖得太久。就這兩點看來,他們不是干這行的料!”
我無法理解為什么能夠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說“這算什么。有時下去以后還可能會碰到防盜層,就是墓周圍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盜墻,不小心就會被活埋的”我問那沙子怎么辦?其人還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時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擱沙子或‘琉璃’,絕對不會讓土上地面。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點土都見不到,只有一個井蓋大的口子,簡單處理一下就行。還有我們在下面干活的時候,就算有人在地面上旁邊走過,那也是看不到洞口的。像老山漢墓那幾個家伙挖出土來沒地方擱,擺墳頭,那不是找死么。”
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
現代的盜墓賊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了。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于洛陽鏟鏟頭后部接的木桿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于洛陽鏟鏟頭后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志。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并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志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后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于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盜墓覓寶的方法和技術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的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無一人識得.
盜墓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的人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卓越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民,他們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的干,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集中在河南,陜西,湖南長沙周邊一帶.
專業盜者平常是兩個人合伙,多人團伙是少數,獨干的更少,因一個人顧不過來.需要一個人挖,黨風不正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后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物品,兩個合作可朋友可親親,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很豐富的經驗,善于偽裝,并對防盜機關很有辦法,他們在確定目標后,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后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來的的.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長沙盜墓四字決
在南方水多,洛陽鏟不太好使,經古人將多方經驗積累歸納了望,聞,問切四字要決.
一望為看風水,也就是盜墓者多會風水之術,以風水判斷墓地的大小
二聞為聞氣味,多玩鼻子之術.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斷出為哪代墓葬.為信驚嘆.有一傳說:有一盜墓者三代盜墓,練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應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為無期刑,終身為考古事業勞作.
三問多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訪,專與老人談古論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為把脈診斷之意.有三層說法.一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頭后口至肛門最后到腳,作為無所差池.必然為心思細膩者.三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大小.
盜墓覓寶之事古來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今天更加現代化,集團化.智能化.他們用上了探測用的軍用羅盤儀,探測儀.雷管,炸藥,電鋸.運輸用的汽車.通訊用手機.因而如果你想學習此術,可謂之復雜艱巨,任重而道遠呀!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027/14775790321384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