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 (Devonian):泥盆紀時期是指三億六千萬年至四億六百萬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葉的這段期間。可另分為三個時期-早泥盆世時期(四億零六百萬至三億八千七百萬年前)、中泥盆世時期(三億八千七百萬387至三億七千四百萬年前)、以及晚泥盆世時期(三億七千四百萬至三億六千萬年前)。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于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的。
名稱來歷
“泥盆”(Devon)來自日語,是英國英格蘭西南半島上的一個郡名的日語音譯(現稱德文郡,Devonshire),日語中“泥”讀dee,“盆”讀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漢字“泥盆”翻譯英文Devon。泥盆紀是英國地質學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該郡的“老紅砂巖”后,于1839年命名的。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泥盆系”,代表符號為“D”。
生物種群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于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臺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征。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于泥盆紀。
泥盆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世界古生代和約50%以上賦存于泥盆系。其中,俄羅斯烏拉爾-伏爾加地區和加拿大阿爾伯達地區的儲量約占75%,它們一般與礁灰巖和黑色頁巖等含油母巖的發育有關。與蒸發巖有關的鉀鹽礦分布于加拿大薩斯喀契溫等地。烏拉爾中泥盆統含有豐富的。很多晚泥盆世的黑色頁巖與磷礦、鈾礦有關。中國南部泥盆系礦產極為豐富:沉積型沿泥盆紀古海岸線分布,特別是晚泥盆世寧鄉式赤鐵礦具有經濟意義;錳礦和磷礦則多與盆地相硅質沉積密切相關;鉛、鋅、錫、等有色金屬與礁相或礁后相石灰巖有關;廣布的與石英砂巖是常見的建筑和玻璃原料;新疆北部泥盆紀火山巖系是賦存金、銅的層位。由泥盆紀巖石風化和侵蝕形成的地貌構成了世界很多著名的旅游勝地。如華南以及捷克和斯洛伐克摩拉維亞的巖溶、北萊茵景觀、英國西南部和蘇格蘭沿海海蝕地貌、法國布列斯特海港等。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07/112490.html
文章列表